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老家已经远去

作者:罗里宁 阅读:186 次更新:2024-04-28 举报

  老家是对身份的一种认同。比如你从哪里来,那里就是你的老家。有了这个老家,你大概就知道要往哪里去了。因而老家的概念,就有这样的意思:它是指父母亲长期居住的地方,儿女或许从小在此地成长;或许是过年过节时能回去聚会的场所……

  以此而论,我实在无法想象,我的老家是个什么样子,老家在我的印象里,模糊不清。我生长于父母亲工作单位的宿舍,“家”不是很固定,因为父母亲工作单位的宿舍,随时都有可能会变动,不能长期居住。这不固定的工作单位的宿舍,算不算是我的老家呢?

  父亲出生在一个瑶族人口聚居的石山区,这里的瑶族人家,是八百多年前从东部一个很远的地方迁徙过来,属于瑶族的布努支系布努瑶。按说这个地方应该算是我的老家了。可我的父亲,并不长期居住在那里,他还在年少时,就只身外出求学,之后一直在外面工作打拼,家也安在了外边。他的出生地,也只能算是他的老家吧。

  小时候跟父亲回他的老家,从县城骑两个小时左右的自行车,到了山脚,再走两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山路弯弯,就绕在半山腰,山峰缓缓地,向后移动,因为走得累,也无心欣赏山上景色,只盼着能快点走到山上的“老家”。到了那里,总能吸引不少老乡前来“观看”。 看着“老家”破旧的瓦屋,乡里乡亲一副副憨厚朴实的面孔,还有山上土坟下沉睡的祖宗,我是那样的陌生,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跟他们交流,我生长在“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城”里的人,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了。那么,我们这些山里人的后代,要怎样做,才能算不忘了这个根?

  母亲出生在东部一个相对富庶一点的汉族地区,她的家乡是个著名的华侨之乡,那边的家距离这边的家,有好几百公里。外祖父那一辈,是富农成分。母亲也是在十几岁时,自己到外地求学,并在医科学校毕业后,响应祖国号召,支边来到本地。从此,她就远离自己的老家和有着富农成分的亲人。母亲出生的地方,也只能算是她的老家了。

  在讲成分的年代,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受到牵连,总是很少谈论她的老家,很少和她老家的亲人联系,老家的亲人,更是很少和母亲来往。我对母亲的老家,知之甚少。听母亲讲过,外婆很早就去世,外公后来再娶。我对外公仅有的记忆,是在很小的时候,他千里迢迢,从老家那边过来看望我们。印象中,他光着个脑袋,身材矮小,身着绸布料的唐装,活像旧电影里生意人的样子——这就是我对外公的全部的记忆,而外公的家乡——母亲的老家,无论我怎样努力地去想,都无法想象出来。母亲的老家到底是个啥样子呢?

  母亲去世后,按照民间习俗,我们兄妹几个,带着母亲的灵魂,回到她的老家,向那边的亲人报告。

  表弟在“老家”邻近一个县工作,我们先到他那里,再由他领着我们回母亲的老家。

  母亲父辈被划上富农成分,并不是因为有多少田产,雇佣多少长短工,而是因为在务农之余,做点小生意,生活稍稍好过一点——外祖父是个裁缝,在镇上开裁缝店,积攒一点钱财后,在那儿购置房产,这就是富农的根源——表弟驱车领着我们,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回到了母亲的老家。

  镇上,“富农”的财产已不复存在,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我们回到现在的“老家”——一座大山脚下的一间不大的平房,房子的主人,我们的小舅父看到我们,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应该说,父母亲的出生地,都是我的老家。但父亲这边的旧祖屋,已经空荡荡无人居住,而母亲那边祖辈的房产,早已失落在历史的遗迹中。因为老家的这个状况,不少人都不知道我是什么身份,有本民族的人认为我是汉族,有壮族的人认为我是假瑶族。没有一个准确的身份认同,有时候还挺尴尬的。老家已经远去,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有自己的老家。

上一篇: 浅读浅记

下一篇: 飘香的玉米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