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草人文稿-68上-李叔同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23 次更新:2023-12-27 举报

小传记: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按:李叔同1880光绪六年出生,1918民国七年出家,1942民国三十一去逝,享年63虚岁。本文是不才根据《李叔同传》和《李叔同年表》等史料编撰而成。】

清光绪六年(1880)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籍贯浙江平湖。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任过吏部主事,不久弃官承父业从商;母王凤玲,为叔同父小老婆。此前,李世珍除正室姜氏外,还有张氏、郭氏。姜氏之子文锦不幸夭折,张氏生有次子李文熙,郭氏未传香火。李叔同乳名成蹊,名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幼年时便受到佛教的熏染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曾跟她念诵《大悲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心1884年,72岁的叔同父病故,病故前夕曾请众僧念经助其往生,李叔同时年5岁。6岁时,便跟随比他年长十来岁的异母兄李文熙接受启蒙教育。时或随母去庵堂诵经念佛,时或随母去天仙园戏园看戏。

1896年叔同16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又从唐敬岩学篆隶刻石。与天津名士时有交往,爱好戏剧,期间爱过天仙园一戏子,名杨翠喜,后遭李家反对。

1897年李叔同17岁,包办婚姻与天津茶商俞家女儿成婚,俞氏长叔同两岁。婚后夫妻间无感情,李叔同对俞氏冷漠,而俞氏沉默寡言,少有主动与丈夫说话,只是尽心照料丈夫和婆婆。

1898年,时局动荡继续,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变法,李叔同篆刻“南海康君是吾师”印章,被疑为康梁同党。家人生怕殃及,叔同奉母携眷于这年十月迁居上海。王凤玲、李叔同、俞氏、佣人王妈等四人,赁居法居界卜邻里。李家二房兄长李文熙把李家上海钱庄交给李叔同管理。

李叔同在上海的六年中,结识了不少名士,时常一起或摆弄丹青、或吟诗唱和,组织书画名士成立“海上书画公会”,每周出刊《书画报》。把旧稿辑成《辛丑泪墨》,作《二十自述诗序》;作《老少年曲》《祖国歌》等,出版《国学唱歌集》。期间考进南洋公学特设班,在总教习蔡元培先生门下学习政治、法律、文学、哲学、伦理、外交、外语等课程。后译出《法学门径书》《国际私学》等。

在这六年中,李叔同得两子。两个儿子的出生,叔同皆似无喜亦无忧,少有去照顾,或忙于自己学业与喜好,或无心顾及妻儿。有空闲,常外出与名流贤达诗画唱和,拓展文艺圈,或在风月场中与艺妓、歌郎往来。期间,在城南草堂与名士贤达摆弄丹青、泼墨文章,主人许幻园羡慕他才情,邀请他加入城南文社,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在这六年中,又在“天韵阁”与风流客吟风弄月,好上了上海名妓、会舞文弄墨的天韵阁主人李苹香,嫌家中的妻子像一杯开水,无色亦无味。其实俞氏是位难得的贤妻良母,上孝敬婆婆,下慈怜儿女,旁关爱丈夫。

在这六年中,天津社会动乱,兄长李文熙一家因战事逃难豫中,家业在炮火中衰落。

1905年三月,年仅47岁的母亲王凤玲在上海病逝,李叔同携家眷扶柩回津安葬。一家五口住在李家旧宅院。母亲的死,对他打击极大,常说母亲短暂的一生很苦。后来对学生丰子恺说,母亲一死,自己在人生路上“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此番悲哀凄凉的心境直至出家。同年秋,叔同抛妻别子,让俞氏及两子与王妈一起生活,只身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李叔同作为东京美术学校的一名艺术生,专攻美术与英语,但又于校外师从上真行勇学音乐、戏剧。至于音乐,叔同曾在上海受过教育,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那首流淌着青少年血泪的《祖国歌》,至今仍鼓舞着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音乐小杂志》出刊并寄回祖国发行。首期印行后,终因人手、经费不足,便没了续期,可它是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后又与中国藉学友一起创办“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遗事》时,叔同亲自扮演玛格丽特,它是中国第一话剧团。李叔同天资聪慧,学什么像什么、精什么,这一点是肯定的。父亲进士出身,母亲是大家闺秀,有基因遗传因素。

在日本,与一名叫雪子的日本女子相恋并结婚。雪子曾作裸体模特任由叔同作画。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李叔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携日本妻子雪子回国,将妻子安置在上海法租界公寓,后回天津。回津后,与在李家旧宅的妻儿及王妈团聚,与妻儿情感依旧。这年李家破产,原因是朝廷下令将所有食盐改为官盐,李家经营几辈子的盐业毁于一旦;随之而来,金融市场混乱,各大钱庄相继破产,李家百方资产先后倒于义善源和源丰润两大票号。此刻,兄长李文熙将凡能收拢的家当全都收于自己名下,而李叔同属于庶出之子,在这个家庭里说出的话,本来就像一阵风,还没让人听清楚,就散了。

同年年末,李叔同离开天津回到上海。天津一别,便成为永别,而俞氏与儿子及王妈仍在天津李家旧宅院。一个人,两个家庭,李叔同并无感到不适,不适的是两人女人。多年后,俞氏依旧将思念的兹味守口如瓶;雪子在与丈夫执手终老的幻梦中醒来后,将思念变成了一种习惯。多年后,叔同心中仍含愧意,甚至不敢面对俞氏,也悔恨自己浪迹多年,不该惹下如此多的情债。

李叔同在上海与雪子一起生活。时下因辛亥革命爆发,时局动荡,加上金融危机,外面局势一天不如一天。好友许幻园的百万资产也像李家的那样烟飞灰灭,前来与叔同告别,当晚叔同作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此时的李叔同,已不再是伸手就能从李家上海钱庄拿钱的阔少爷,为了日常开销,不能再凭兴趣喜好任性了,得踏踏实实干份事。不久,叔同便成为城东女子学校教员;后又受邀担任《太平洋报》编辑,与南社盟主柳亚子、诗人苏曼殊等名家一起谋事。

此时的李叔同,开始喜欢离群独居,对外关注度淡化,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当夜阑人静时想起往事,而往事又都如云似烟飘走,留下的是内心的一片空虚。往日堪比天高的梦想和曾经有过的清澈无忧岁月,终为一无所有。想着,内心有些伤感。

民国元年(1912),《太平洋报》停刊。这年秋天,应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校(次年该校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之邀,来校担任音乐、图画(美术)教师。李叔同是只身来到杭州,没有将日本夫人雪子带到身边。期间,叔同因心无处寄托,又有许多事放不下,总是郁郁寡欢。他心比天高,但明知三尺讲台盛不下他的梦想,却也于其中播撒下热情。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争取做得最好,这是李叔同一贯秉持的信念。教美术课时,李叔同的一堂裸身人体写生课,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这中国教学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现过。期间,学生在李叔同与夏丐尊的指导下,编过一本自己刻、自己印、自己装订的《木版画集》,其中收录了一幅李叔同的人像木刻作品。多年后,美术家毕克官说:“叔同应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最早的作者和倡导者…”

随着教书的名声在外响亮,李叔同又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邀请函,兼任音乐与图画(美术)教员。杭州、南京两地跑,忙于工作,很少回上海与雪子团聚,只靠书信往来;而天津李家也少有书信往来。几次想辞去一头教职,碍于友人情面,未能成行。

一次周末,李叔同又去西湖边景春园喝茶,偶尔看到一份报纸载着的一段话:“…李岸(李岸,叔同笔名之一)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只成为一名教书匠,颇为可惜…”这话刺中了他的痛处。李叔同如今只能为生计而奔波,觉得一生的追求与梦想已如泡影破灭,还欠下那么多情债又不知从哪里还起?永恒是否存在?沧海桑田的尽头在哪里?梦与现实能否趋同?如何解脱内心的痛苦?李叔同一遍遍追问,终究无果。(下接-68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