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根本体验是无助
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因为她那显而易见的诗意表达有着一种朴实的美,使得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了这一奖项。
据悉,露易丝·格丽克今年77岁,出生于纽约,青年时曾遭受厌食症的折磨,并接受了为时7年的心理分析治疗,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她在1968年以诗集《头生子》首次亮相文坛,“很快就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力求清晰”,关注的往往是童年和家庭生活,以及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密切关系。
露易丝·格丽克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证据与理论》(1994)。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国际笔会∕玛莎·阿布朗德非虚构文学奖、波林根奖。
在她的诗随笔集《证据与理论》中,她曾谈到对作家、诗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作家的根本体验是无助。这并不是说要将写作与活着相区分,而是说要纠正那种幻想,即认为创作就是一路高歌,得心应手,认为作家是一些运气好、能够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的人:信心十足,定期将他写在一张纸上的玩意拿去打印……我有意使用了“作家”这个词。“诗人”这个词必须谨慎使用;它命名的是一种渴望,而不是一种职业。换句话说:不是一个可以写在护照上的名词。
她曾在演讲中表示,自己从小热衷于最小单元的语言的游戏,“从四岁或五六岁的时候,我最早开始读诗,最早开始把我所读到的诗人当成我的同伴、我的前辈——从一开始,我就偏爱最简单的词汇。让我着迷的是上下文的多种可能性。我所回应的,在书页上,是一首诗如何借助一个词的安排,通过时间设定和节奏的微妙变化,解放这个词的丰富而令人惊讶的意义分布区。对我来说,似乎简单的语言最适合这种创新事业……”
她说,“我喜欢那些在书页上如此之小、但在心灵中变得伟大的诗歌;我不喜欢那种虚张声势、但逐渐变小的诗歌。”
上一篇: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下一篇: 重庆女作家红尘为喜马拉雅山脉写“情书”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