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十一、我家的老宅新屋

作者:王贤美 阅读:329 次更新:2023-12-24 举报

十一、我家的宅新屋

王贤美

我居住的村子叫王宗二村。整个村三百户人家,东西向有近二千米长全部姓王建有王宗二祠堂和王宗二小学,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

村子里有两口古老的水井,分别在东西两头。西头这口水井,就在我家老屋门前,口井井水清醇甘甜,一年四季冬暖夏凉,保证了村里人吃用水

水井旁有棵老榆树,是我家祖上栽种的。由于年代久远,根粗树壮,树冠约有8、9米,夏天周围人家都聚在树荫下纳凉,中午也喜欢端着饭碗聚在那吃饭、闲聊,男人、小孩经常拿张草席就在树荫下四脚朝天躺下午休。

村子里每个老宅都是祖孙辈几户人家住在一起我家的老宅子居住着我的大伯一家我家。我的爷爷奶奶共育有三男二女,家中有几十亩土地,家庭算是比较殷实,解放后土改时划为富裕中农成分。我的大伯父是个杀猪匠,结婚后生育了两个男孩一个女儿;二伯父读书读到二十几岁,尚未成家就英年早逝;我父亲排行最小,一字不识,但比较能干,由于爷爷去世的比较早,他16岁时就开始当这个大家庭的家。

我家老宅子盖了前面和后面二路房子,前面有东西两间房屋和一间厢房,砖墙瓦屋。东面一间的前面半间是厨房,后面半间和一间厢房做卧室西面一间是大门和走道。从大门进来经过走道就是一个正方形天井,天井当中是用青石板铺砌的一条约80厘米X60厘米高,通往北面一间走道。

后面虽然也是两间房屋(一间走道、一间屋子)和一间厢房,但比较低矮、阴暗,光线很差。房屋质量比前面的房子差了很多。老宅子居住着我的大伯一家我家。过了几年,大伯父的三个子女先后成了家,大伯父和父亲分了家。分家时,由于我父亲很看重兄弟之情,宁愿自己吃亏,把前面光线充足、质量好的两和一间厢房、天井都分给了大伯一家

我父亲分了天井后面的两间(一间走道、一间屋子)和一间厢房。隔壁堂伯家的门也开在走道里,和我家门对门。走道内两家堆放杂物并开了一扇后门,后面是和自留地。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屋一分为二,南面半间狭窄阴暗的烧饭用的头间后面半间白天是吃饭的地方,晚上是几个小孩睡觉的地方;东面是一间厢房,只有7~8平方米,父母亲房间东西方向宽度正好够放一张床因人口太多,加上孩子们渐渐地大了,实在拥挤不堪父亲七拼八凑地搞来一些旧的材料,吃饭间的北面再建了6~7平方米的一小间,是我们几个孩子睡觉的地方。我和哥哥睡在用木板打的柜子上面,这个柜子里面用来放置粮食如晒干的花生、山芋干片等。

后面的房子屋面摊铺的小瓦片本来就很薄,长期经受刮风下雨、日晒雨淋,小瓦片松动,人根本无法站立在瓦片上面进行捡漏修补。加上屋面有几条小沟,瓦和瓦衔接处很难做到严丝密缝。由于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屋里经常会到处漏雨。

俗话说“屋漏偏遇连天雨”。遇到连日下雨,家里凡是能够用来装水的东西如脸盆、脚盆、水瓢等大大小小的器具,都得拿出来接屋面上漏下来的雨水。往往是外面的雨停了,家里到处还在不停地滴滴答答漏雨经常就连床上的被褥也被漏雨淋湿,想睡个安稳觉也不行,真的是苦不堪言。

整个屋破败不堪,又矮光线又暗,时间长了,屋里的地面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积水坑。有时走路不小心,可能就会滑倒。陌生人进来,弄不好会被坑坑洼洼绊倒。

一家七八口人常年就挤在这近三十平方米破败不堪阴暗潮湿的屋子里住房条件明显比大伯家差很多。我母亲虽多有抱怨,可家里是父亲当家做主,却也无可奈何,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

我家老屋后面原来栽种了一棵榆树,长得又高大又粗壮,而且枝繁叶茂,四根树枝伸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一次被路过的一个道人发现了,连连这家人家今后必定人丁兴旺、分布大江南北。远近的乡邻得到消息后,纷纷到这棵大树下烧香、磕头、许愿,一时间香火很旺。后来这棵大榆树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在大炼钢铁时被砍伐当做柴禾烧了

一九六八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稍微好转,大队考虑到很多人家住房实际困难,经报上级批准,同意每个生产队出一农田,让住房特别困难的人家新房子,但老房子必须同时拆除我家是最先一批受益者

我家用老屋拆下来的旧木料,再东拼西凑一些旧材料,在规划的农田里新盖了四间土墙的房屋面一半盖的是小瓦片,一半盖的是麦秸秆,房屋宽敞明亮,冬暖夏凉,住房条件算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后来因时间久了,屋面经常漏雨。

一九七四年父亲托人从合肥砖瓦厂买来青瓦,将房子的屋面全部换成了青瓦,四面的土墙因经济情况不允许,加之很难买到砖块,就没有动,漏雨的情况就此很少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屋瓦的衔接松动,漏雨现象时有发生。

记得在一九七年,由于梅雨季节,下了许多天雨,有几个地方漏雨不断,有天中午趁着天晴,父亲上屋去检漏修补哪知瓦上长了青苔很滑一不小心就咕噜噜从屋上摔了下来,好在地面泥土比较松软,幸无大碍

第二年屋面又出现漏雨情况,正好大哥在家,他就穿着当时比较常见的黄球鞋,小心翼翼上了屋面,在检漏修补快结束时,一不小心滑了一下,从较高的后檐下来,结结实实摔在地上爬不起来。我连忙到大队卫生室叫来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给大哥检查后说无大碍。大哥自己也感觉没啥问题,也未去医院进一步的检查。

一九八四年,父亲四处托人买来水泥、黄沙、红砖等建筑材料,在原来的地基上重新进行了翻修,主要将泥土地面变成水泥地面,四面的墙换成红砖,提升了房屋的高度,窗子由小木窗换成了玻璃窗,使整个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许多。

再后来,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好多人家都盖起了新房,父亲同生产队长商量说:“我家两个小儿子虽然在外地安了家,万一以后要回老家,总要有落脚的地方吧?我想为他们盖两间房子。”生产队长认为有道理,便同意了。于是,父亲以我和我弟的名义申请了三间盖新房的地基,在我弟经济上的帮助下,大哥自己设计,盖起了二上二下2层新楼房。2层楼房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到现在在众多的楼房中,仍然非常醒目。

离开老家已经四十多年了,老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好像都在眼前,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一直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上一篇: 冬至感怀

下一篇: 那一曲锅庄舞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