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故乡的集镇

作者:王贤美 阅读:289 次更新:2023-12-18 举报

八、故乡的集镇(散文)

浦东老王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集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赶集,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老家王宗二村,偏西北四五里有个集镇,叫长乐集(原来叫长集)方圆十里虽东有复兴集、桥头集;东北有山王集;南有长临集,但都没有长乐集人气旺、有名气。有人夸口:长乐集买不到的东西,在别的地方也一定买不到。

长乐集的东面入口处,有一条南北向的土公路,是进入集市的主要道路。路口原来有个寺庙叫长乐寺,解放前香火很旺,长乐集也因此而出名,解放后寺庙被改成了小学。

整个集市呈回字型,占地约20000平方米。中心街最为繁华热闹,南北向长约200米,街道很窄,只有三米多宽,地面铺的是青石板,二边都是做生意的店面。主要商店、商家都聚集在这里,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中心街两边有杂货店:各种、碗、筷子、水等;有百货商店;新华书店;老邮政局;农村信用合作社;日用土产门市部和供销合作社;粮油店;合作饭店;有酱坊店、包子铺、糕点店、大饼、油条铺、豆浆店;也有裁缝店;老虎灶;、小茶馆、剃头店;洗澡堂;还有旧木材、棺材店、家具行等。

东街有一个南北向长80米、宽30米的露天农产品交易场所和猪行、牛市。秋收季节,各种农作物、粮油棉等在此交易。

西街有一座四合院,是长乐乡政府和乡卫生院。

南街向西沿河近百米是水产、家禽市场:鱼、鸡、鸭、鹅品种比较齐全。

北街有粮食加工场、轧、弹棉花和铁匠铺:刀、锹、叉、铲等都可订制;弹棉花铺也很忙碌。

每月单日为逢集,每到逢集,早上太阳刚升起来,人们就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去赶集。平时赶集的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男人和中年女人(家里的当家人)。只见大家手里拎的、手臂上挎的、背上背的、肩上挑的。他(她)们有的是把自家饲养的平时舍不得吃的几只鸡、鸭或一些鸡蛋、鸭蛋或自家园子里种的蔬菜,拿到集市去卖。再买一些日常用品如扯几尺布、买一些针和线;或生活必需品油、盐、酱、醋;或买一些锅、碗、碟。店家早已打开店门迎客,做各种早点、小吃生意的也早已忙开了,边不停地忙碌着,边大声地招呼客人。

女人一般都是有备而去,一番挑挑拣拣,买好了所需物品,顺便买一、二根煎油条或烤大饼;或油炸狮子头等,自己也舍不得吃,拿回家给老人或孩子吃。急急忙忙地往回赶,快点回家去干活。而男人们则不一样,他们到了集市,一般不急于去办事情,而是有的先去茶庄喝茶;爱好喝酒的到小酒馆去喝二两,下酒菜一小蝶花生米足矣;有的到小吃店去吃一碗豆腐花或豆浆,外加一根油条或一只大饼;有的去剃个头;有的去澡堂泡澡、搓背;也有的去听艺人张门义说大鼓书。等到要下集时才不慌不忙地去把事情办完再开开心心地赶回家。

街上的澡堂是过年前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和大姑娘小媳妇三五成群,都要到澡堂去洗澡。人们一个冬天积聚在身上的污垢和肥皂水,把一池清水变得浑浊不堪,但却从来没有人嫌水脏,边洗澡边海阔天空侃大山。等人们洗好澡,出了一身汗,人也清爽、精神了不少。从澡堂里洗好澡出来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脸上红朴朴的,多了几分俊俏模样。走在街上,免不得会不断地招来男人们贪婪的目光。

每逢过年,人们早早的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汇聚到中心街。一大早,街上早已是人头攒动,密密麻麻的人紧挨着人,就像蜗牛一样,寸步难行,大家只能够顺着一个方向,随着人流缓慢地一点点向前挪动。逆向行走犹如逆水行舟,被人们挤得是东倒西歪、不进则退。人们篮子挤坏了、身上的东西挤丢了,有人只得把篮子举在头顶上。不时听到有人大声尖叫“你踩疼了我的脚啦。”“我的鞋被你踩掉了。”好不容易挤进商店,商店里也是人满为患。你争我夺中,总算抢购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散集了,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购买的物品,脸上露出开心、满足的笑容。

赶集,是还不富裕的年代重要的物质交换方式,是印在一代人脑海中难以忘记的经历。朋友,您赶过集吗?

 (未完待续)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