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文商 郑勇浩

作者:郑勇浩 阅读:306 次更新:2023-12-13 举报

  文 商 郑 勇 浩

  安海/河北

  2006年,辽河杂志顺利实现了由双月刊向月刊的改版,担负着扩大杂志影响开拓杂志读者群重任的辽河文学论坛也正式开通。辽河关于征订杂志的倡议在论坛发出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情回应。这时,一条赞助订刊者一半费用的消息吸引了我。在这个帖子中,这位热心的网友提出愿意赞助订刊者一半的费用,既用半年的刊物费就可订全年的辽河杂志。记得当时好像跟帖有意订刊者不少,事情最终的结果我不太清楚,但我相信这次行动对促进扩展辽河的读者群和扩大辽河在全国的影响是有极大帮助的。是谁在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里还如此重视文学并着力扶助辽河这片精神的高地呢?当时真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这是一位比较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颇有成绩的文学作者。但因此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他的网名:晓正。

  在以后的日子里,辽河文学论坛日新月异,我做为版主也成为她可喜变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而在论坛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我也对晓正逐渐熟悉起来,并知道了他的真名叫郑勇浩。

  郑勇浩是一位勇敢的创业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企业,从创业之初只有资金几万元以及简单的设备狭小的厂地,而发展成为如今固定资产几百万元年产值亦上百万的规范化企业。能够取得如此丰厚的成绩,个中的艰辛我想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在他后来获得的首届全国真情人生纪实散文赛二等奖的散文《父亲》一文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创业过程中的坎坷和艰辛。当他商场失意之时,也曾悲观过,彷徨过。“我对世界完全失望,也怕见到人,对一切不感兴趣。整天关在屋子里,一整夜一整夜地看着电视,白天又一整天一整天地睡大觉。”最终,是父爱给了他力量和勇气,使他能够再次站了起来,在商场闯出了一条路子,有了自己的企业。同时,父爱还使他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笔,重新燃起了对于文学的激情。短短的一年半的工夫,他就用中文和韩文创作发表作品达20多万字,并且多次获奖。

  前几年,社会上有“儒商”一说,好像还有一部同名电视剧,我虽然没有看过该剧,但我却可以体会到此说的提出大概是寄托了人们希望初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多的注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吧,归根结底应该是希望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充满人性精神的市场规则。而郑勇浩呢?我不知道他是否精读过儒家经典,是否浸淫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但从他商人与文人集于一身的状况来看,我以为他起码应该是一个“文商”。

  一、“我是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完善着自己的人生。”

  “文商”之征在于既文且商,文商相融。对于郑勇浩来说,一方面,商场的丰富经历成了他文学创作题材的“富库”。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是以商场为背景或主要内容的,象他的小说《商战》就是以商场为主要内容建构的,对商人心理的描写非常人能比。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在商场中的丰富经历和深刻体验。他曾多次对我说过,他的每篇作品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是根据亲身经历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深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文学创作的经历不仅完善了他的人格,也造就了他作为商人的良心。“我是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他真实的写照。我们常说文学是人学,艺术对于人们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可以影响几代人甚至不同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文学史上,虽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不乏支持者,但为人生的艺术观却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作为一个写作者,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才有可能写出经典的作品,在这一点上,郑勇浩的这种认识是很令人赞许的。以文润商,以商滋文,这就是文商郑勇浩。

  二、“我搞文学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名利,如果一定要说出有什么目的,那只能说是在写东西的过程中影响我自己。主人公形象完成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文商之质在于对文学精神的追求而非对虚名浮利的求索。当今社会,有多少所谓的企业家(实则是暴发户),有了钱之后就花钱贴金,满足心中那份可怜的虚荣心。而郑勇浩绝不是这样,他对文学的追求,源于从小就萌生的那一个文学梦。为了这个梦,他曾经付出很多,后来虽然因为创业暂别了这个梦,但却一直没有忘却。近年来,随着事业的成功,阅历的丰富,这个梦愈来愈强烈起来,而且也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他创作的中、韩文小说和散文,相继在各大刊物发表,散文《父亲》在近两万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全国真情人生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这次大赛是全国性的大赛,获此奖项的有张胜友、何建明、梅洁等著名作家,郑勇浩能位列其间,足以说明他在文学上的成绩。即便如此,他还仍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张扬,不轻狂,始终努力地求索着,就连辽河星星这样的采访活动也一再说自己不够格。视商场经历为文学创作的富库而非取巧的终南捷径,对文学一片赤情,甘于为文学苦苦求索,追求一种文学的至高境界,这就是文商郑勇浩。

  三、“我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我用韩文写作的同时坚持用中文写作的原因也就是这个原因,用中文更能完整地表达我要所表达的东西。”

  文商之精在于对于文化对于文学的一种感同身受的深刻见解。据我了解,郑勇浩的父亲曾是一名日本侵华时在韩国被移民中国,他本人一直是在朝鲜族学校读书,所以精通韩文,但他却非常喜欢、欣赏汉语和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他坚持用中、韩两种文字写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商业小说,在朝鲜族文坛里“独具一格”,出版有韩文的作品集,韩文作品还多次获奖。他的汉语文字功底虽然不如汉族人那样扎实,但那种对于文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崇拜使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我想,正是由于他中、韩语言的双栖写作,使他对文化、文学有着别样的深刻认识。他倾心于中华文化,双语写作的对比使他感到汉语在表达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感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伟大。在文学作品上,他欣赏语言优美的东西,同时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认为语言的优美可以给人以美感,而思想好的作品却可以荡涤人的心灵。倾情文学,倾心中华文化,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在双语写作中更好地提高自己,这就是文商郑勇浩。

  四、“改变我的就是文学,能让我走进文学的就是《辽河》。换句话说《辽河》就是我的恩人。知恩必报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文商之要在于始终坚守一种纯洁的文学精神,始终关注着一片文学精神的高地。这一点可以从郑勇浩对于文学的一片赤情中体会出来,也可以做为他为辽河的发展所作的无私奉献的注脚。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人都随着囊中金钱的增多而越来越变成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他们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他们可以为美色而千金买笑,他们可以为豪宅而一掷千金,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可以任意抛洒兜中的钞票。然而,就是这些人,却在社会慈善事业面前止步,在社会责任跟前转身。更不用说对于文化,对于文学事业的支持和扶助了。郑勇浩与这些人却截然不同,事业的成功,并没有使他沾沾自喜,也没有使他沉迷于物欲的追逐中。他不仅以文学来营建自己精神世界的富库,而且还极其关注家乡那一片文学精神的高地。对于家乡的文学刊物《辽河》面临的发展问题,他慷慨解囊,几次赞助文友订刊,为了扩大杂志的影响而提议发行增刊并提供赞助。文、商互润,完善品格,这就是文商郑勇浩。

  我想,对于郑勇浩兄而言,做为商人,他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商海茫茫,群帆争竞,我期待着他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做为文人,他也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学无涯际,文无止境,我同样希望他能够在文学的翰海中高扬精神之帆,创作出更加优异的文学作品。以文学精神引领商业文化,以商场经历观照文学实践,做好人,做好商人,做好文人,这是我对文商郑勇浩的希望和祝愿。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