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生命体探索-17-草人编著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70 次更新:2023-10-16 举报

(上承-16-)

(三)南怀瑾关于中阴身表述

1、关于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

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翁垟南宅殿后村的一户书香门第家庭。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枚,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

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后迁居香港。在港、台及居美时期,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并关心家乡建设,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为老幼文康中心倡建金温铁路,为筹措资金奔波出力,辛劳不辞;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兴建太湖大学堂,弘传中华传统文化。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见《南怀瑾介绍》)

2、南怀瑾关于中阴身——

南怀瑾说:佛法基本在说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可畏,故所期在了生脱死而修解脱道。三世者,指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言;六道者,指分段生死之种类言。而空间则无量无边,涵在其中矣……

临命终时:临命终时,《经》谓先由地大分离。所谓地大,即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之机能。此时,临终之人必感觉身体之骨节四肢,初如重物下压,痛楚难言,或麻木不仁,渐失其知觉运用之功能。眼之瞳孔放大,耳之听觉渐失,视目前物,或分裂为二为多,或大而为小,或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之声,虽近如远,或骤闻崩裂之巨声,极为惊怖,此即地大分离现状。

次则水大分离。所谓水大者,即血、汗、涕、唾、便、溺等。此时身发冷汗,或任意便溺,一切知觉已渐丧失,或闻波涛巨浪汹涌之声。

再次,乃火大与风大分离。所谓火者,即身中暖热;风者,即呼吸之息。此之二者,相依为命。息之所在,热亦随之,气息一断,暖热顿消,发生冷觉,或感风骤寒生,异常懔悸。火大分离时,与气息同时消失。

中阴身缘起:唯死者,神识至临死一刹那间,其与躯体之关系,有如遗蜕者然。觉一切痛苦消失,轻快安乐无比。但如石火电光,刹那即逝,完全入于不知不觉死寂之境。忽尔如梦初觉,如醉初醒,有如梦中身之存在。一切见、闻、觉、知,皆历历如故。闻人之哭泣呼号,或自发回忆感觉,乃知吾身已死。虽亦如人之有声音笑貌,但非生人所可感知,此即所谓中阴身,亦有称为“中有者”,即俗所谓人死为鬼之鬼身也。

所谓中有者,即舍此而未入彼,中间存在之身,乃意识所生也。《经》云:由死寂境而至中阴身之生起,约人间时计一昼夜;也云:约入世三日又半,或四日。此中时间之长短,殆无一定之计数。

而由临终死寂境至中阴身生起阶段,其中有几种现象:

当此之时,忽有一道强烈之光明现前,其光非如世间日月电灯等可比,其强度甚大,晃耀至烈。当此光明现前时,必生起一极度恐怖之感觉,由此感觉复入于一昏迷状态,经时不久。如素习佛法,或平生修持于戒定慧之力有成就者,认知一切色象之光明现前,皆如定中所习之自性所幻想光明。一念灵明照了,迅断念力之流,寂然入此光明本体之无相定中,即可顿断生死。

……但常人之中阴身,未有不随此强烈之光明而旋转者。或有于此种光明照耀之中,回忆生前或往世所为善恶等事,一如世间之影戏然,则于此中自起理性之审判,随业转身矣……通常之人,当临终各种痛苦恐怖之现象发生时,意识完全慌乱,或奔驰逃逸,即受他道之轮转……

又或见五种光明径道,如平生修习有素者,此时现前,即知了别。如白色光径,乃导入天道者;如烟雾光径,乃导入地狱道者;黄色光径,乃导入人道者;红色光径,乃导入饿鬼道者;绿色光径,乃导入阿修罗道者。

此外,尚有其它种种现象,……或见闻中有极可怖之狂风暴雨交加而至;或出现狰狞丑恶之鬼物来相攫啖;或见种种极可怖恶之地狱现相,一生恐惧、避免之情,即不期然而随业往生……若见天宫辉煌庄严,喜爱而入者,即得生天趣矣。凡此之类,皆根于自心三世业力所现,随因缘业力而生

中阴至此时期,求生之趣,极为炽盛。若独简人中趣生者,则于此时,随其光象因缘业力之所牵引,见有男女房事,如磁电吸力,骤尔亲近……以此中阴凝合男女精血,三缘和合,即尔入胎……穷通富贵,随业而转,既无主宰之者,又非自然之力,乃因缘力之所生。

业由心造,心赅时间之三世、空间之无边,六道生趣,皆自心体性之所变现。随累积之业力而自个别于果报之报不同。业力为因,趣生为果。

善根至熟,当生天道,恶业至深,当入地狱,皆无中阴身阶段,当此命终,即往生彼。如修净土法门,或专志往生他方佛土者,临终即应念而生。中阴身者,乃意识所生之身。经七日一生死,至多为七个七日,未有不转生者……

中阴身不若吾人为色身业力所囿,一得其身,即具五通之力……中阴之神识力量自由自在,山河金石所不能阻碍。倘一时未能转胎,往来一大千世界,随其意念,随想即能。且在中阴境中,彼此之因缘业力相同者,亦可相见,如人世间之对晤然……中阴境中,唯以香嗅为食,界中日月不见,故无昼夜,常处于似明似暗中,如天之将曙,或黄昏时之景象。

人当临命终时,乃至中阴将生未生时期,依诸经教,其所处趣生,可以验知。如由下部渐冷至头面,或眼部热力最后灭者,即生天道或阿修罗道。唯此中有别,生于天道者,死状吉祥,临终洁净,或无疾而终;若入修罗道者,则临终有起嗔恚忿怒之容。如心胸部分热力最后灭者,即生人中,且现象亦佳,于人世间事,大多有留恋意者。如腹部热力后灭者,则生饿鬼。膝部如此,则至旁生(畜生)。足心如此,即入地狱。而下三道现象极为丑恶,或昏迷狂号,屎溺满身。至若暴横夭折,虽急骤无此现象,趣生与中阴之理应无异也。

故佛诫在临命终时,切勿骤为沐浴移动。因其余命未断,知觉尚未全失,一遇动触,痛苦难言,必使其起嗔恨之念。复诫人对于死者,不可悲号。盖生死乃必然之事,悲泣何益。因此时悲号,中阴之见、闻、觉、知依然,徒增其意念之乱。可在耳边或顶上,为说法要,最好嘱其提起正念,念佛求生西方。若平时于佛法薰修有素,或念佛志专者,临终由顶超出,即随念往生佛国,不在此例矣。

生死决疑:俗谓人死如灯灭,他生来世、因果业报之说皆诞言也。佛称此为断见。今世信唯物论者,率皆类此……进依理而言,科学犹称质量互变。唯今日科学尚在进步,未可遽以为确定之真理,况现代学者,亦有灵魂不灭之说。欲明乎此,首当了解佛法所称业力之究为何物?

佛说业而曰力,亦曰念力。所谓业者,若善若恶,或非善非恶,凡有意识思维之言行动作,皆谓之业。业者,事也,由心意识之所生。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曰:“吾思则我存。”此吾思吾存者,业力也、念力也。

吾人与宇宙万有同体,此之谓体,即心物一元本体之体性也,在人具于一心。身者,心之附庸,佛说为依报,物也。体性能生万法,具足一切。故心身亦具足一切,亦能生万法。人之所不能者,心意识之念力,如轮之旋转,无时或已,率染于外境他物之力而囿于物矣。故此心念之业力,即同电磁之力。唯电磁为物质,异性相吸,同性相排,人之于男女亦然。人之于事物,有同具电磁为力之用,其现象不仅止于同异性之相吸排。或有心念业力之强者,排时同异性俱排,吸时同异性俱吸。世间事物之例如此者固多。凡此业力,亦如电磁之在空间,虽不见其形,实能起用,不受时空所限。当因缘遇会之时,即随业生矣。

中阴之存在,如强以科学名词解释,殆如纯为阴性磁电乎?唯昔时英国有菩提学会,有根据佛法所说,研究中阴问题者,名曰:“死的科学之研究”,终经证明中阴存在之有,且谓男女精血若无中阴神识之加入,不能受胎云云。唯彼另取以名曰:此非物质,亦非精神,姑名之曰“超等的电磁波”。今于此学,当尚在继续研究之中,姑俟其新说。

然则人之生死,何以不能自知耶?曰:吾人昨日所为之事,今日尚忘……故《经》称罗汉有隔阴之迷,圣者如斯,其他何论……佛说入胎时,即第八阿赖耶识(种子识)和合男女精血而成。如无此神识持种住胎,胎必死坠。婴儿初生,唯有阿赖耶与第七末那识色身日长,六根之用日具,方渐有意识及前五识分别起用。故曰:赖耶种子本识,为“亲因缘”;男女精血合成形身,为“所缘缘”;遗传影响等为“增上缘”;生生不已,为“等无间缘”……

了生脱死:……(佛说十二因缘此处从略)老死而又缘无明而至生,故见人世之生生不已。今脱此生之力,必须了其死之阶段,故曰了生脱死。若得不生,何死之有?如前述生死中阴之义,例彼可知。故谓无明缘行为过去阶段之“因”,识至受为现阶段之“果”;爱至有为现阶段之因,生缘老死为未来世之果。故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不但三世因缘,生死之间若此,即吾人日常之间,念念流迁,皆可以例此而观。

若依佛所教,奉行修习,即此之生,渐薄生缘,断念力之流,住于寂灭之定,则现前即得不生。现前念力不生,寂灭现前。依此定力薰习既久,业力习气渐可自在控制。待报尽身离,现前寂然,即入不生之常住定矣。纵有如中阴光色发现,概知为体性自心所变化,性光寂现,不循无明业力,顿断念流,则不循业以生,顿时近其寂灭矣。故曰:“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现前。”此即二乘极果之工用见地,然犹非究竟也。

若大乘道者,证知本自无生,虽生而常寂。本自无灭,虽灭而犹生,生灭之间,了无一法可得。万象森罗,既不可舍,又不可取……固已自证自知其生死涅槃皆如昨梦矣!……(见《南怀瑾选集·第五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88~95页)(下接-18-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