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之三十三《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 溪 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即1084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是南方民俗中的小年,又称“交年”,是冬春交替之时。序言中的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已无考。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被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这篇小令充满着清雅与愉悦,作者紧紧抓住冬将去春即来的自然交替时节描写景色,抒发情感。开篇“细雨斜风作小寒”正是数九寒天,提笔却是“细雨斜风”,这是作者的敏感,也是内心的希冀, “作”字却有深意,可以是说自然界所作为,也可以是作者因心情愉悦而产生的只是微微有点寒冷的感觉。 “淡烟疏柳”柳树是最早迎春的树种,刚刚萌发出的嫩芽缀满柳枝,在细雨斜风中摇曳,荡起淡淡的烟霭,一个“媚”字,平添出几多淡而不娇的妩媚,而“晴”字,很好地完成了从“细雨斜风”到雨霁日出的转化,简洁而生动。 “入淮清洛渐漫漫。” “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作者立于浩浩茫茫的淮水之边,想象着目力所不能及的上游青碧的洛涧, “入淮清络”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感叹,更有“细水入河水势漫漫”的喜悦。此刻正是春水渐涨之时,漫漫春汛亦是春天所独有的景致。上篇三句,句句扣准早春,写得清雅而充溢着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内心的愉悦以及如春天般涌动的奋发进取之情。
词的下篇写与友人郊野午间茶饮。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如雪般洁白,形如漂浮的小花。宋人讲究茶以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欲白,墨欲黑”。以“雪沫乳花”近乎夸张的比喻写茶的珍贵,显示友人的情谊。蓼(liǎo)茸即蓼菜的嫩芽,蒿笋即茼蒿的绿茎,这两样皆是立春的应时菜蔬,宋时旧俗,立春时节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一个“试”字写出了初春咋临,春蔬初成即已入盘的难得。 “雪沫乳花”、“蓼茸莴笋”洁白翠绿,自自然然,未加一点雕饰,而茶水的清香,时蔬的鲜嫩却带着几许活泼,几分清雅直达读者耳目,让人心旷神怡。人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午盏、春盘的背后,是朋友的盛情与相谐,这自然是人间难得的“清欢”了。结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历经劫难的苏轼独有的感悟与了然于胸的哲理,也是这篇清雅小词的点睛之笔,赋予清雅的初春之景以深邃的哲理,对读者多有启迪,令人回味不已。
这篇《浣溪沙》及上篇苏轼与旧友刘仲达在泗水相逢,并同游南山而写下的《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作于同一时间段,游览的地点也都是都梁山,淮水浅冻,船尾冻相衔,被羁绊在泗州的窘况,却使东坡有机会与旧友、新朋相聚,并写下不朽的词篇。
元丰七年的年末,正是东坡携家带口迁徙汝州途中最困难的时节,他的眷属正在淮水边的小船中,忍受着饥寒。能有如此优雅的笔触写下这篇篇与友人在南山的游记,足可见,东坡先生豁达、旷逸的内心。
上一篇: 水调歌头(新声韵):《恩施诗词百年》发行活动感怀之二【白童】
下一篇: 傍晚过桥观夕阳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