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经济学
基督教会作为中世纪的精神权威,其经济思想对西欧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遵从《圣经》中“爱上帝”的训诫,通过“禁欲”,斥责商业发展,“爱人如己”的训诫又使他们接济穷人,用仁爱公平的理念来规范商业行为。
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如此解释宗教、经济和伦理的关系“经济学,伦理学和宗教的顺序是自由爱、博爱和深爱的三位一体”。他们的经济思想随着社会现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积极的经济思想出现。
一、《圣经》禁欲:商业破坏灵魂

教会的经济活动集中在修道院经济和教廷经济两种,中世纪时的修道院,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而是一个多种性能综合的经济体。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没有圣经,也就没有基督教,在《圣经》中神创万物,“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万物,始祖亚当在东方的伊甸创造一个园子,称之为“伊甸园”——这里充满着和平与美好,没有罪恶、灾难与死亡。
可亚当和夏娃被蛇引诱偷食禁果,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人有了生死,也就有了原罪和灾难,耶和华后悔造就人类想要将他们除灭,于是降下洪水,为了抵抗洪水,先知诺亚建造了方舟,使得一部分生物得以生存,而法老不肯听从上帝所说,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所以埃及遭受了血灾、蝇灾……《圣经》传达出这样的观点“背离上帝,便会遭到恶难与不幸”。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和天使一起降落人间,根据民众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审判,信奉上帝的人,可以得到永生,而诅咒上帝的人会遇到魔鬼,只要人们按照上帝的标准生存,就有可能,避免遭受灾难。
虽然圣经中有很多灾难和祸乱,但缴纳“赎罪银”可以减轻自己的罪孽,无论穷人和富人,都要缴纳相同的数目。
在他们的眼中,基督在人间传递上帝的恩典,用十字架受难代赎人类的罪孽,只要信仰上帝,人人都可以像基督一样在天国里获得永生。
二、独特的财富论

基督教徒有着自己的财富观念:世间的财富都是由上帝赐予的,是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信徒不需要为衣食住行忧虑,因为神会赐予他们需要的一切,如果你们追求上帝,他就会把这一切送给你们。
不仅如此,《圣经》也提倡依靠劳动获得财富,劳动是上帝赋予的使命,基督教从耶稣开始,就提倡劳动,耶稣出生于劳动者家庭,父亲约瑟早亡,供养母亲供养弟妹,这些经历都使他以身作则,教导人勤劳做事。
勤劳的工作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不能懒惰,《旧约》认为懒惰是贫穷的根源,勤劳可以致富,但是商业作为获得财富的形式却被禁止,《新约》商人等同于高利贷,因为他们虚伪,贪婪,自私 。
基督教通过劳动克制,肉欲救赎灵魂,同时通过劳动,教会也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教会作为中世纪最大的封建地主,拥有各种政治特权,将农产品运输到其他各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教会区别于世俗王权,他们修建城堡拥有自己的土地,不被世俗势力打扰,有时他们的权力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国王只有得到教会的认可,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
教会甚至售卖“赎罪券”,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会认可你,饶恕你的罪过,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金银财富,甚至发动了十字军东征,这笔钱财也并没有用来造福民众,而是用于教会的挥霍。
一部分改革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中世纪时,相继进行了修道院改革,他们为了去除修道院聚敛财产的恶习,而进行改革,但往往自身却又奢侈糜烂,被新一批改革家反抗,在禁欲主义下,教会并不能抵抗内心的欲望,甚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愈演愈烈。

起初教廷的财物由圣殿骑士团负责,但是他们没有银行家专业,所以教廷赋予某些银行家“圣库商人”的称号,让他们负责收税金、接受税款、兑换货币以及提供贷款等,按道理来说,他们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
但是在1291年,教皇竟然写信给法国国王菲利四世,请求释放被抓捕的意大利商人,并要求归还他们的财富,恢复他们的自由,并且能够合法经商。
曾经有人指控教廷的税官和高利贷者之间的纠纷:“这些高利贷者自称商人,打着银行业的旗号,掩护他们的高利贷行动,借钱给穷人以及为税收所烦恼的人。税官严厉的威胁,强迫他们接受贷款而落入银行家的圈套,造成巨大的损失。”
除此以外,教廷需要的丝绸,香料,珠宝,钻石等奢侈品也需要银行家提供,有时教廷也需要借助银行家的财力争取世俗的支持。

贾尼特认为,基督教要求人们把自己的财物分给别人,目的是至纯至善的,“一个人无论有什么多余的东西,自然应该给予穷人供他们生活的需要”。
圣杰罗姆的观点则更为特别:“你囤积的粮食是属于饿民的,你不用的衣服是属于衣不蔽体的人的,你埋在地下的金钱是一钱不明的人的救星”。
更有甚者,提出当一个人对物质有迫切明显的需要,而没有办法得以满足时,可以公开或盗窃另一个人的财富被自己使用,他声称,这种行为不是盗窃或欺骗,教会认为,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在公众。财富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使用财富时要兼顾穷人。
罗马时代教会规定——教会入款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应该给予穷人。“有信仰的人应当做救济的事情,这样他们才算赎罪忏悔。他们的罪责,才能够被上帝免除,能够得到神的保佑,但是他们在免罪以后,不能够再犯罪。”
三、头在天堂,脚立地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财富观、罪责论也发生更迭,奥古斯丁再次解释《圣经》中的原罪论,他认为,上帝在造人时赋予人类善恶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堕落,是因为没有意志力。
奥古斯丁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上帝是不含有任何恶的至善,上帝的善是永久的和平的,因为富裕而满足,所以想要拥有良善的生活,就一定要有财富。
财富的选择是合理的,如果商业行为是为了维持生活或者是为了百姓的利益,那么寻求利益是正当的,他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商业行为。
在12世纪时,高利贷法令最为严苛,但那个时候,高利贷者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竟被认为是“诚实的报酬”,在此之前,他们被神学家描绘为“上帝的小偷”,“金钱的吮吸者”。

公元前五世纪之后,基督教从备受打压的“异端”迅速成长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迅速传播在欧洲上层社会。
统治者赐予教会各种特权,教会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团体,而拥有经济司法权利,他们拥有极大的财富,有信众捐赠的土地,也有市场权,铸币权……
他们成为全欧洲最大的收税者,最大的财富拥有者,他们把世俗以及宗教理想结合在一起。
汤普逊将教会形象的描绘为“头在天堂,脚立地面”,这样的教会绝对不可能潜心修行,更多的表现为“一手《圣经》,一手钱袋”。
私有财产却被移作公用,很好的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经济思想禁欲与纵欲的悖论。
中世纪基督教在承认财产私有合法的前提下,提出了私有公用的分配财产的方式,安布罗斯曾经说过,财富本身并不合法,人类灵魂得以救赎,就是他的财富。谁接济穷人,谁的灵魂就会得到救赎。
结语:纠正错误,劳动为荣

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处于“万流归宗”的历史时期,浸没在神学中的西欧史学取代了古典史学,成为宣扬上帝主宰人类命运的宣传工具。
他们认为生产制造最直接的方法是劳动,基督教从兴起之初就提倡劳动,纠正了古罗马以劳动为低贱的观点,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风尚。
基督教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禁欲,这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使修道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基督教重农主义的思想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状况,但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思想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勤劳节俭,以劳动为荣,反对虚荣”这些市场仍然能够作为优秀的历史遗存保留下来。
下一篇: 圣经中的经济原则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