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门庆四顾茶肆-------浪子的色欲迷狂
第二回原题为“西门庆帘下遇金莲,王婆子贪贿说风情(6457字)”,故事情节:1)武松上东京送礼(2009);2)潘金莲与西门庆帘下钟情(1151);3)西门庆流连王婆茶肆(3278)。
故曰:一个失落的晒衣杆,“打”出了一对千古奇缘。西门庆,风流成性博浪种,潘金莲,风情万种淫艳女,王婆子贪财,做起了这段“淫媒”,为古今第一虔婆。
一、主题故事
西门庆路过武大郎门前,被一根叉杆打了头,正要发怒,“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怒气”“变颜笑吟吟”,一双“贼眼不离这妇人身上”,“回头七八回。”
回到家寻思:“好一个雌儿,怎能够得手?”当得知这个雌儿是武大的老婆,不禁跌脚,于是起了歪心,围绕王婆的茶肆转来转去,于是就发生四顾茶肆:
一顾旁敲侧击。西门庆道:“干娘,我少你多少茶果钱?”王婆道:“不多。由他,歇些时却算不妨。”西门庆又道:“你儿子王潮,跟谁出去了?”王婆道:“说不的,跟了一个淮上客人,至今不归,又不知死活。”西门庆道:“却不叫他跟我?那孩子倒乖觉伶俐!”
二顾暗通款曲。两个时辰后,西门庆又踅将来王婆门首帘边坐的。
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味儿。”西门庆道:“干娘,你这梅汤做得好,有多少在屋裏?”王婆笑道:“老身做了一世媒,那讨得一个在屋裏?”西门庆笑道:“我问你这梅汤,你却说做媒,差了多少!”王婆道:“老身只听得大官人问这媒做得好,老身只道说做媒。”西门庆道:“干娘,你旣是撮合山,也与我做头媒!说头好亲事,我自重重谢你”。
三顾欲擒故纵。看看天色晚了---,只见西门庆又踅将来----,朝着武大门前,只顾将眼睃望。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西门庆道:“最好,干娘放甜些。”王婆连忙取一锺来,与西门庆吃了。坐到晚夕,起身道:“干娘,记了帐目,明日一发还钱。”
四顾急不可耐。次日清晨,王婆恰纔开门,把眼看外时,只见西门庆又早在街前来回踅走。良久,王婆只在茶局裏张时,冷眼张见他在门前,踅过东,看一看,又转西去,又睃一睃,一连走了七八遍。
简评:“四顾茶肆”写的是西门庆在茶肆与王婆无厘头的对话,反映出西门庆见到潘金莲后的魂不守舍、心猿意马心理活动。
西门庆是小说第一号男主角,前面写了其“长腰身”形体及穿着,接着交代其身世:“一个破落户财主”,“开着个生药铺”,“近来发迹有钱”,人称“西门大官人”;“浑家早逝,只有一女”,“近又娶了吴千户之女为继室”,“又娶了勾栏李娇儿,还娶了卓丢儿”;“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家妇女”。这篇人物小传文字很短,内容很丰富,为西门庆这个人物定了基调---喜欢女色。
西门庆四顾茶肆,由打探到请媒到谋面,一步一步颇有章法,说明西门庆是老手,对搞定潘金莲特别认真,这样既确定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地位,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与王婆对话,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西门庆心猿意马,王婆子装傻充愣。张竹坡说:“有心事有求于人,对着这人,便不觉丑态毕露,底里皆见。而王婆子则一味呆里撒奸,收来放去,又自报脚色,又佯推不睬,煞是好看杀人。”此回里的西门庆乃是当时社会富家浮浪子弟的典型代表,他的眼里只有声色犬马,见了美女,色欲熏心,欲罢不能。
虽然此番重心是西门庆魂不守舍想勾搭潘金莲,但把王婆写活了:“也是不守本分的,便是积年同殷勤,做媒婆、做买婆,做牙婆,又会收小的,也会抱腰。”王婆所说“卖熟食”,“喝酸梅汤与做媒”,“吃合汤”,卖尽关子,透出“极不守本分的”,最后落脚到“一两银子”(茶钱)、五两银子(打赌)、十两银子(棺材板),一个心思在钱上。张竹坡说:“内写媒婆,马泊六,非一人,独于王婆写得如鬼如蜮,利害怕人。”此处王婆贪财已见一斑,其歹毒则拭目以待。
二、精彩分享
1、简笔画像
1)西门庆
潘金莲眼里的西门庆:“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博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长腰身”,“手裏摇着洒金川扇儿------。”
此为西门庆形象,简之又简,以后几乎再没有怎么写他的样子。
2)潘金莲
西门庆见到的潘金莲:“黑鬒鬒赛鸦翎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清泠泠杏子眼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白面脐肚儿,窄多多尖趫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
仔细读来,有14处细节:1)头发;2)眉毛;3)眼睛;4)嘴巴;5)鼻子;6)腮;7)脸;8)身段;9)手;10)腰身;11)肚;12)脚;13)胸;14)腿。接下来写了她的穿戴如“毛青布大袖衫----。”
虽然以“简笔画像”为题,但此处却是繁笔,写人物细到如此程度,看似繁琐,实是必要,因为潘金莲是第一女主角,开篇细,为后文省去很多笔墨。
2、只言片语
1)潘金莲的美貌让西门庆其垂涎三尺,所谓“一见钟情”最为经典的就是西门庆和潘金莲,乃至现代男女相亲也被人戏称帘下之情,可见文学的魅力原来如此。
2)文龙说:“一边是善于偷香窃玉的西门庆,一边是善于迎奸卖俏之潘金莲,中间是善于把纤捞之王婆子,其苟合之能成与否,固不必看下文而已知之。”
3、语言解读
1)王婆对西门庆说:“他(潘金莲)是阎罗大王的妹子,五道将军的女儿,问他怎的?”
“阎罗大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阴曹地府中第五殿的殿主冥王;“五道将军”,迷信传说中的东岳属神,掌管人的生死。王婆意思是说,此女字来历不凡,不好惹(上手),以此抬高潘金莲的身价。
2)王婆说:“这刷子(西门庆)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教他舐不着!那厮会讨县裏人便益,且敎他来老娘手裏纳些财钞,赚他几贯风流钱使。”
“刷子”意思是傻瓜,也指浪子、好色之徒;抹蜜糖在鼻子上,虽然甜,但够不着。王婆就是要吊着西门庆的贼心色胆,让他掏出些银子来。
三、一家之言
1、质疑
1)回前诗:“月老姻缘配未真,金莲卖俏逞花容。只因月下星前意,惹起门旁帘外心。王婆诱财施巧计,郓哥卖果被嫌嗔。那知后日萧墙祸,血溅屏帏满地红。”
此诗提及了潘金莲、王婆、郓哥三人,然而,在本回中郓哥尚未出场,却出现了“卖果被嫌嗔”的表述,显得有些突兀。至于“那知后日萧墙祸,血溅屏帏满地红”,可视为对后续情节的一种预示。
2)此回写西门庆“近来发迹有钱,专在县中管写公事”,接着马上又写“近来发迹有钱,人都称他西门大官人。”
这种表述上的重复,略显啰嗦,从文学创作的精细度来看,削弱了文本的质量。
2、分析:西门庆名字之寓意
张竹坡在总批中说:“故《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数,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奇怪的是,对于西门庆这个一号人物的名字并没有寓意之说。
其实,西门庆这个名字也有深意。
在《水浒传》中,“西门”已隐含“偏门”之意,指西门庆不走正道的奸邪本质。《金瓶梅》延续这一隐喻,并赋予更深层的社会批判:他身为商人勾结官府,以“提刑官”身份鱼肉百姓,同时操纵市井,霸人妻妾,成为“黑白两道通吃”的典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主生,西方主死,由此西门则是死门;庆与罄同音,罄为器中空,及空的意思,又云“罄竹难书”,又可以联想西门庆所作的罪孽,最终是人死了,什么也不再拥有。
古人以“东为阳、西为阴”,西楼、西厢常用来指代女性居所,暗含风月情事,如李清照“月满西楼。”作者以“西门”为姓,暗示西门庆的人生围绕女色展开,从潘金莲的“鞋杯酒”到李瓶儿的金银财宝,最终死于春药过量,恰如“西楼”所寓的短暂欢娱与虚妄。“庆”字表面喜庆,西楼之“庆”实则反讽,他的“庆”是财富与肉欲的膨胀,却以暴毙告终。
此外,“西门”在星象中对应“白虎”等凶煞,与他暴毙、家族衰败的情节呼应,作者通过名字预示:看似鼎盛的西门府,不过是晚明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缩影,最终“树倒猢狲散”,呼应书名《金瓶梅》的“空瓶虚花”之喻。
西门庆的名字不仅是符号,更是人物命运与时代症候的密码。“西门”的风月与偏门,“庆”的虚妄与悲剧,共同构成对晚明社会“财色纵欲”的辛辣讽刺。兰陵笑笑生以名字为谶,既写透个体的沉沦,也预示了一个时代的崩塌 —— 西门庆的“庆”,终究是“世风日下”的一曲挽歌。
3、探讨:把西门庆定位于破落户不当
第一回:“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个破落户相通;” 第二回:“一个破落户财主”,“开着个生药铺”,“近来发迹有钱”,人称“西门大官人。”
破落户,本意是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民间语境中,“破落户”也用来泛指那些原本家境尚可,但因各种原因(如挥霍、不务正业等)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下滑,或行为不端、名声不佳的无赖之徒。但在《金瓶梅》把西门庆定位于“破落户”、“破落户财主”明显不当。
其一,西门庆祖上西门京良、父亲西门达有家业,但并非名门望族;其二,西门庆继承祖业开生药铺并没有败落;其三,西门庆家大业大,有一妻(月娘)两妾(李娇儿、桌丢儿),住着一个有花园的大宅院,家里佣人无数;其四,西门庆交结官吏包揽诉讼放官吏债正处在上升阶段。笔者认为是作者在《水浒传》移植这个故事时,顺便把“破落户”也搬过来了,很明显《金瓶梅》里西门庆与《水浒传》里西门庆不是同一个人,由此,西门庆应该定位于一个殷实人家的花花公子。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