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宋世江:《守望小巷》

作者: 宋世江  编辑:admin 阅读:1819 次更新:2020-08-23 举报

  有一个地方,一件往事、一段旧情、一道风景,会让你无法忘怀、无法割舍,这个地方就是故乡。故乡承载着我过多的记忆和乡愁,那田园山水、美食文化、年岁旧俗、市井小巷早已融入在我的血脉之中。我尤其喜爱故乡老城里的那些小巷,它们像一枚枚泛着美丽亮光的珍珠,散落在每个角落。纵有许多千姿百态的小巷,但我独有情钟的却是县城中山东路的姚家巷。喜欢它庭院深深的淡定,喜欢它月夜黄昏的宁静,更喜欢它与世无争的安稳。

  姚家巷里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户姓姚的。为何叫姚家巷呢?它的来历有个传说,与一位姓姚的人士有关。此人便是我的同乡——贵州贵定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考中进士、后官至浙江布政使的姚世熙。他少年时代,家住东门赵家院旁边,每天上学要先往东走再折向南,经过城隍庙才抵达在刘家阁的学堂。庙里的菩萨发现此人身手不凡,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因此,姚世熙每路过城隍庙,菩萨总要走出来恭迎他。打扫城隍庙卫生的老头,无意间发现菩萨有走动过的痕迹,百思不解,好生奇怪。某日,老头偷窥后才发现秘密所在,便告诉了新添卫指挥使,指挥使当即下令专门为姚世熙修一条路,让他避开城隍庙,一则不再惊动菩萨,一则使姚世熙上学的路途更近一些。后来,这条路的两旁修了私宅、院落,小路成了小巷,取名姚家巷。

  姚家巷远离大街的喧嚣,静谧、古朴而安详。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有致,两旁是许多独立的庭院,老宅一个挨着一个,青砖瓦舍,浓荫如盖,花草蔬果,自是一派恬适风光。小巷中间那口深邃而落寞的古井,默默守望匆匆行色、满树花开,述说着久远的残梦。

  我与姚家巷邂逅在襁褓之年,小巷坦然接纳我的惆怅与喜悦。它宽恕我少年的轻狂,笑抚我年轻时追梦的翅膀,陪伴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我一次次行走在小巷里,看家燕归巢,听悠悠笛韵,闻淡雅花香,抚摸古朴厚重的大门,相思着一代一代的荣枯事……姚家巷的忧郁苍凉、博大宽厚,时时激荡着我的心房。在它温馨的怀里,有我世代居住的家园,有我人生的一段风景,有我不舍的思念和牵挂。

  过节的繁华、热闹始终积淀在我的记忆里,最忆两个秋天的节日。月淡风清的中元节,院子里、小巷中的石缝间插满香火,一排排逶迤而去,不见尽头。顽童举着满是香火的南瓜,穿梭着、舞动着,像滚动的火球,烛照巷间;中秋夜,满月中庭,家家户户摆上小桌,放着月饼、茶水瓜果,围桌而坐,遥望繁星闪烁,寄情月色,吟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品尝意味深长的美景良宵。无论在清贫苦涩的年代,还是渐入富裕和美的时日,巷里人一向自在与从容,为人不矫情、不作秀;不苛责、不鄙夷。不因身份卑微而羞愧,不以职业稳当而骄横。每天都默默地奋斗在底层,以辛勤的劳动换取明媚的希望。

  清晨,流莺婉转的啼声唤醒邻里众人,匆忙离开小巷,有的上山拾柴、下地干活;有的进厂上班、街头摆摊;孩子们相约走向学校,老人则独守一角院落的孤寂。黄昏时分,孩子在屋檐下赶写作业,盼望天黑后去捉迷藏;大娘织毛衣、纳鞋底,打发悠长年月;胡须斑白的老头,在躺椅上睡意沉沉;劳作回来的汉子走进小院,老婆替他掸掉身上的尘土,那质朴的举动是兑现爱情的诺言。

  沧桑岁月、人间冷暖,蕴育了纯朴和善良、正直和真诚的小巷精神。邻里间有大爱之心、有容人之量,纵是万千波澜悲欢,始终相依为伴。每个庭院就是一个和谐、宽容的小天地。邻里所以和睦相处,只为困难时拥有一双温暖的手;患难相恤,只为寻找几个真心朋友;守望执念,只为追求一段清白人生。

  世间人物风情,深藏在悠长的巷子里。小巷飘荡着寻常人家美味佳肴的香气,回荡着亘古不变的乡音俚语。老的故事渐渐被遗忘,新的故事又不断生长。

  小巷是一条流动的清溪,伴着落花追赶流年,又像驶往风景深处的列车,回望处,幽幽庭院,门楼窗棂,瓜棚花丛,俨然是一幅幅百看不厌的雕像,定格在最耀眼的地方。

  在时间的长河里,小巷或许会残破、没落乃至消逝,但世世代代凝固而成的邻里文化、精神传统仍会吟唱在岁月的风中。

  对小巷的回味,就像品尝一坛陈年老酒,纯香、柔和,滴滴浸润心灵;对小巷的守望,是守住友善的一缕阳光,守住心田的百合花开;对小巷里老宅、老树、老井、老故事的美丽和思念,而后在心里溢出的那份淡淡情愫,是不是乡愁呢?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