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寻古
羌村寻古【散文】
文/王世杰
绿色横流、白云穹空、诗意翩翩的六月,一个锦阳灿烂的日子,我又一次来到久久神往的古羌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带着充满崇敬的渴望,拜谒了伟大诗圣杜甫的故居。
这是一个群山连绵、林木葱郁、门前清流潺潺的地方,两孔历经千年风雨的窑洞,与天宁寺隔沟相望,散发着一丝丝幽远古朴、肃穆凝重的气息。来到这里,我的心情,骤然间变得既深沉又跌宕起伏。我的思绪,似乎已经穿越了时空,飞向了唐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去追寻诗圣四处奔波的足迹。
在学生时代,我就曾学过杜甫的《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那时由于学识短浅,虽然有老师的精心教授,也没能完全理解那字里行间的真正含义,对杜甫究竟是何许人,只浮浅地知道他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加深,使我对杜甫有了更深、更高层次的认知,使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高大、越富有融透力;也使我对诗圣一生的不幸遭遇、心灵的磨难感到无比痛心和心情沉重;更使我对诗圣那一首首闪烁着光彩的诗篇,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情有独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瑶湾村,一个京兆杜氏的大士族。他与大诗人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在青少年时期,杜甫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幼勤奋好学,七岁便可作诗,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小时也很顽乐,“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他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他返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此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于是前去省亲,开始了齐赵之游。
天宝六年,玄宗皇帝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赶赴参加。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致使所有士子落选。科举之路眼见着行不通,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试图了多种途径,均不得如愿,便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失意,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后来,杜甫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当他听说唐玄宗将要在天宝十年正月,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天地的三大盛典,便于前一年的冬天预献了三篇《大礼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却因李林甫的作梗,使他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未得任何官职。直到四年后的天宝十四年,才被授予河西尉,但他不愿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微小官职,朝廷又将之改任仍属低阶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十一月,杜甫奔往奉先省家,刚进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因饥饿而亡。他当时感慨万千,由不得泪如泉涌,加之长安的风雨经历和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与此同时,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处于万般无奈的杜甫,举家搬迁至鄜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群山之中的羌村避难,居住了一年零四个月。在这个山乡僻野、柴门陋居的环境里,满怀惆怅的杜甫写下了《羌村三首》等名垂千古的诗篇。其中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坐泪纵横”等名句至今我还能熟练地背诵。当他听说玄宗皇帝因叛军逼近西逃,由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便于天宝十五年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而押解长安,然而幸运的是因他的官阶太小,未被囚禁。在长安的日子里,他百感交集,把对妻儿的思念倾注于笔端,写出了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在当时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尽管个人遭遇了极大的不幸,但杜甫仍无时无刻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思,先后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思谋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又写下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深深地表达了一片爱国、爱民的挚情。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一直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了实际的斗争,从而给他提供了丰富、生动、鲜活的灵感和素材,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作,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有如他的得意之作《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蘸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佳句,被天下人经久不衰地传颂。
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的凝炼与积淀,使杜甫在诗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名望,一生作品甚多,仅留存下来的就有约1500首,大多收录于《杜工部集》。他的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其诗歌语言的基础,也兼备了多样的风格。主流观点认为,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最大的特点和创作风格。就其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似乎相近。也有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以及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那一行行精妙的诗句,是现实主义诗歌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杜诗的深远影响,从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艺的范围,启蒙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作。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他创作风格的熏染,从而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杜甫留下的名篇、名句,象璀璨的繁星一样,令无数人陶醉和痴迷。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被世人朗朗上口和极力推崇;而《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世世代代吟咏不断,给无数人以强烈、彻情的精神呼唤。
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必然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共鸣,人们把杜甫与李白两位超级大诗人组合成了一个永世流传的名词“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大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有所区别,便将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把李商隐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杜甫也常被呼为“老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甫的影响甚为广泛和深远,被后人当之无愧地尊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后世还把他称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之为杜少陵、杜草堂。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虽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那么显赫,但后来他的诗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和大力推崇,从而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以及其他地方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悠远的影响。
在1481年,韩国将杜甫的诗歌翻译成韩文,出版了《杜诗谚解》。十七世纪杜甫在日本拥有和中国一样的崇高声誉。不仅如此,杜诗对后人的影响,还涉及于道德层面。到了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诗作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足见杜诗在中国古今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
一代才俊,永远的诗圣,给后辈留下了不朽的文字和精神财富,却由于命运不济,困苦失落,四处漂泊,于大历五年的冬天,在由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然而对于他离世的真正原因和逝于何处、何地,据传有多个版本,但没有一个能形成最终结论,无疑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瞻仰了羌村遗址,体验了大申号川的山水风情,我怀着依依不舍的情感,默默地离去。虽然已经离开了很远、很久甚至多个时日,我的心海里仍然平静不下来,还在荡漾着一波波的涟漪;我的魂灵似乎还紧紧依附在那古老的窑洞上面。每当闭上双眼,我好像觉得诗圣那艰难奔波的身影、那忧郁不平的面容、那深邃睿智的目光,不断地闪现在我的脑空间,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和心灵深处的碰撞。
带着对唐时社会环境试图还原的一丝猜想,我的大脑意识里有时仿佛象过电影一样,出现了唐时朦胧的景象,杜甫的身影就蹒跚地行走在那依稀的画面里。我不住地回味,杜老夫子虽然一生怀才不遇,尝尽了人间疾苦,饱经了雪雨风霜,可他那一行行精美绝伦的诗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世代人倍加崇尚,他那在逆境中跋涉,仍然文采横溢、诗花绽放的风格,被千古敬仰和传扬。我想说,他在生活、仕途上是落魄和失落者,但在思想、精神上是最大的富有者,在文学创作上是卓越的成功者。如果他在天有灵,一定会因为有此等高规格评价和能够引起世代的认可、热爱并被尊为圣人,而感到些许的欣慰和骄傲。
2017.6.28.
作者简介: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富县作协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上一篇: 我与《田林文艺》的“半生缘”
下一篇: 再访石泓寺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