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再访石泓寺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510 次更新:2023-07-11 举报

                            再访石泓寺【散文】

                                   文/王世杰


        每当想起庄重肃穆的石泓寺,曾经许多次前去游览和拜谒的情景,就会由不得浮现在眼前。可以说,这座闻名遐迩的寺庙,早已在我的脑海里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如果闭上双眼,寺院的一切,都会不断地在我的脑际像过电影一样,是那么清晰、那么凝重、那么富有诱惑力,驱使我萌动起再次前去访问的念头,去更加深刻地感受那万佛洞特有的魅力。

        第一次走进石泓寺,记得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始初。那时还很年轻的我,受镇党委的委派,管理位于药埠头村的镇办机砖厂。听厂子里的工人们讲,偏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座名气很大的石泓寺,里面的石刻造像很多,谁也没有数清过到底有多少尊。由于我当时初入富县,对实情一无所知。出于非常的好奇心,便抽时间邀约了镇政府的水利会计张耀文,骑着自行车,匆匆地奔往石泓寺。

        从药埠头村到石泓寺,有七华里的路程。因为路面要高出川底许多,且沿山根下的石砭弯曲而上,当地村民便将这段路称为七里砭。其中有一小段,川道突然变窄,束缩成几十米宽,听老张说附近的人们戏称之“夹尾巷”,意思是川窄到可以夹住毛驴尾巴。时间长了,这个有趣的地名也就被固定地叫了开来。其实,到了这里,可以算是一条小峡谷了。

        经过峰回路转,不大一会儿功夫,在绿色扑面的林杪之上,视线穿过淡淡的雾纱,隐约看见一座挑檐阁楼的轮廓,我立刻意识到,一定是远近驰名的古寺石泓寺到了,心中一阵喜悦。

        当我真正目睹到石泓寺的真容时,不禁让我的心里汹涌出一股难喻的滋味。从映入眼帘的遗址现状分析,这座庙宇曾经是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寺院,然而许多古建筑已只剩下遗迹而不见了形影,仅有一座与石窟相衔的两层阁楼,虽然显得破败,却还算完整地矗立在托着浓浓绿色的高岩之下,楼的正中上方,“石泓寺”三个金色大字,依稀保留着原有的遒劲和原始古朴的韵味。此时庙宇不知哪年哪月已没有了僧众,也无人看管。我当时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这座恢弘的佛寺,恐怕早晚要毁坏殆尽,那将会造成多么大的遗憾?

        进入石窟内,遍地是垃圾、石块和草木灰烬,显然是行路人或者进山挖药材、狩猎人夜宿时,烧烤食物、取暖或者照明所产生的遗留物,整个石窟包括数不清的石刻造像,经过长期的烟熏火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墙壁和造像,也有许多被人为涂抹、划伤、砸烂的痕迹。这种不堪入目的景象,不禁使我的心里汹涌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滋味,真是为这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如此的非礼和不恭,感到抱屈、不平和难过。尽管心中有所不悦,但这次的浏览,使我对石泓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那一尊尊精致绝伦的造像,打内心深处喜欢和崇敬。

        在党的“三中全会”之后,我又先后数次拜谒过石泓寺,这里的情况,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发现文管部门已对其加以适当修缮,还指派了专人看管,使之终于结束了继续被人为破坏的局面。后来又不断听说,有关方面先后对石泓寺进行了大规模地恢复和整修,使我暗生欣喜,想再访的愿望又迅速地强烈起来。

        今年春末夏初,我约请一位来自外地的朋友,兴致地再次来到了石泓寺。此次看到的与往日的印象相比,已是有天地之别了。除对风雨侵蚀,旧社会兵燹破坏,问题诸多和几近消失的古建筑,实施了最大程度的维修和恢复;对石窟内彻底予以清理和保护性修饰;还新建了围墙、停车场、客房等便于旅游活动的设施,使古老的佛寺焕然一新,重新释放出了庄严、肃穆和雕梁画栋的气象。

        石泓寺,古时曾称川子河石窟,也有唤之万佛洞,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西六十五公里的直罗镇(汉高祖元年置直路县、唐武德三年又改设直罗县)西南二十多公里处,也就是直罗至槐树庄公路之侧的柏山脚下,坐北朝南,依整体山石雕凿而成。据史载始建于隋大业(605——617)年间,经唐、宋、元、明续修,以至扫尾工程持续到民国初年结束。也有始建于汉朝二年之说。一座寺庙的兴建,跨越了如此之长的历史时期,天下罕见,也可以说在世界建寺历史上绝无仅有。这足以说明了每尊石刻造像均出自精雕细琢,况且大多造像都是依靠自然山石就势精心雕刻,不得移动。就其各个方面的缘由,不能不说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研究价值。

        寺院的山石如切,东西一字排列十个大小石窟,小龛六十五个,经有关方面普查,现存造像三千四百三十七尊。西边除一个造像已毁的道教窟及两个空窟外,内有造像的为七个洞窟;从窟内的题记中可以看出每个石窟具体始凿的年代。主洞居第六,规模最大,雕像最多,为方形平顶窟,窟顶刻有几何图案花纹,雕刻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除有金代题刻外,还有明清两代的题刻。中央有一巨大基坛,安放的释迦牟尼巨像,凝目稳坐于莲花台上,态度雍容慈祥,颇有悲天悯人之气度。左傍是文殊菩萨,横跨青狮,容姿端详;右边是普贤菩萨,端坐白象,慈眉善目,表现着佛教正宗的祥瑞之气。基台四周,有四根很独特的方形石柱,上下相衔,紧擎洞顶,使整个石窟浑然一体,如铜铸铁浇一般牢固。石柱由上至下雕刻有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周围石壁上,分多层布满了比丘尼、僧、揭谛、迦兰之像,均衣褶带穗,清晰精致,因而素有万佛洞之称谓。

        主窟两侧,依次排列的一、二、三、四、五、七号小窟内,分别置有大小、数字、年代不同的造像。惜于遭遇久远历史风尘湮没和旧时各种因素的搅扰,有许多造像已不复存在,有的造像已残缺不全,实为玉中瑕疵,造成了很难弥补和让人痛心不已的遗憾。所庆幸的是大部分造像尚存,布局还算完整与合理,依然放射着异彩的光芒;洞前的傍山阁楼尚在,飞檐金釉,彩栋金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用尽其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群山峻岭和给人如梦似幻感觉的峡谷之中,山势峥嵘,沟壑纵横,古柏密布,灌草茂盛,碧水长流,清风习习。凝立于寺前翘首遥望,满目蓊郁翠微,分外森严和静谧,让人不得不叹服,古人选择了这么一个深深隐掩于崇山僻域的幽谷之处,一定是经过了千挑万选、缜密勘察才得以选取。我想说,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寺庙,这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山水,或许一点不逊色于世人梦寐神往的尘外仙境。

        庙宇的门前不远处,有一条灵动美丽的小河,虽然水势不大,却清澈碧透、终年不断,蜿蜿蜒蜒、缠缠绵绵,自古被称为川子河,是流经陕甘两省的葫芦河的一级支流,隋唐时期一度谓之罗水。它碧波微动,鱼游可数,还有国家珍贵动物水獭出没,犹如仙女的绸丝带,飘落在这百转曲回的山川;淙淙的流水声,清脆悦耳,俨然从瑶池荡漾而来的清灵的妙音。因有了此条小河,给山川营造出无限的生机,将石泓寺唤作川子河石窟也循之有理,毕竟在岁月的漫漫演绎递进中,肯定是先有河而后有寺。

        据当地老百姓议论,也许只是民间传言,古代的川子河流域,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地方,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石泓寺的香火缭绕旺盛和信男信女攒动,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加之鄜州地区政治、经济重心逐步东移,使这里渐渐形成了林丰人稀、原始古朴、旖旎诱人的自然风貌。

        位于石泓寺的山背后,另有一道小河谷,因为遍地缀布碎石块,故名曰石渣子河。据乡间传云,开山凿石当初,也许是故弄神秘,或者考虑修建石泓寺产生的大量石渣,堆积于寺前,会影响到庙宇的格局、档次和周围环境,便命匠工们从石窟之内穿凿了一条暗道,把石渣经暗道输送而倾倒于数公里外的小河谷里。基于此种说法,有许多好奇者前来打探虚实,终不得结果。坊间也有人传说在夏季炎热天进入石窟,似有凉风从洞内丝丝传出,但怎么也发现不了窟内有任何洞口痕迹和粘接缝隙;在石渣子河谷里,依然无从找到任何的洞口迹象。有人诧异猜想,我也不解其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用原始简单的工具,花那么大力气和时间,把那么巨量的废石渣,千辛万苦地运送那么远、那么偏僻的地方,究竟出自什么原因,谁也不得而知。即使为了寺庙面前的环境,也可就近选一两个较为僻背的沟壑弃之,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我也曾反复地思考过,这也许是嗜好故弄玄虚的古人,特意给后世制造的一个猜测和遐想的空间吧?事实的真真伪伪,的确扑朔迷离,从历史的任何记述中,查不出只字的依据,这也许又是古人在史料中安排的一页空白,有意让后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先后听到了好几个版本关于石泓寺来历的美丽传说。其中有一则似乎让人信以为真的说法,是秦王李世民带兵与北狄作战,驻扎在直罗十八个月,其间有一夜晚他做了一个白蛇扑身的怪异之梦,随即唤来军师魏征拆解。圆梦结果白蛇即白龙,是一吉兆,白龙附身,预示着秦王是真龙天子,日后必有江山,而且与北藩的战争必然会取得全胜。秦王闻后大喜,当即许诺如果将来应验,一定要在此地修一座像样的庙宇。秦王登基后,是为唐太宗,诏令调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修建了气势恢宏的石泓寺。又说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不想让全国人民骂其是挥霍钱财、大兴庙宇的昏君,便命人选址于荒无人烟的葱林深处,并让民工修凿暗道,把全部石渣秘密置于他处,同时传播出去一个庙宇的建造是鲁班神所为的娓娓故事,更加生动地穿插进了浓郁的神话色彩,总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神话,终归是神话,再美妙、再离奇、再缥缈、再斑斓的说辞,也只是民间对美好事物赋予的思维升华和精神寄托,根本掩没不了历史的真实。石泓寺的出现,说穿了当是人为的结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心血交融的结晶,是留给后世和中华文明中的一束璀璨的奇葩。

        数十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到底去过多少次石泓寺,我还真说不上来了。可由于它对我心灵深处的碰撞和震撼,使我把其轮廓、影像都完满地印刻在了脑壁之上。倘若有机会,我依然会再度去拜访,去那浩瀚的林海中,垂享被绿色簇拥的陶醉;去那庄严宁静的石窟里,潜心体味千古不散的灵韵;去那依稀的古道或微动的溪旁,感觉悠悠远去的驼铃声和在峭壁、绝崖、苍峦上残存的微微的古老的颤音;去那涌动不息的小河畔,尽力幻觉古人漱洗和饮马的哪怕是朦胧的余影;去那寺院高阁彩栋的墙壁外,驻足凝思,以求得对祖国这一历史经典的鉴赏与认识,并在脑空间升华至一个更高、更大、更积极的层面,让我去追索去遐想去加深对华夏文明的情感,去对鄜州大地能够拥有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岁月给我们留下浓墨重彩的这么一笔而感到欣慰、骄傲和自豪。

        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刹石泓寺,在朝朝代代、风风雨雨中凝淀成为了一个与日月同在的真实,更成为了鄜州历史页面上和我记忆中一个永远闪烁的亮点。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省、市级纸媒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上一篇: 羌村寻古

下一篇: 给夏天一个名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