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响滩子风雨桥的变迁
周家响滩子风雨桥的变迁
陈月平(贵州习水县回龙镇向阳小学)
在周家村原响滩子向阳河上,横跨着一座近百年历史,饱经风霜的风雨桥(又称凤凰桥)。由于向阳河常年犯大水,安青山、大平子、小平的群众过不了河赶周家场,风岩、潘家湾的群众也不能过河生产劳动。土城人陈绍安(女,出家在风岩陈家祠堂为尼姑)组织丰岩、长耳沟、木堂水、安青山、大平子群众通过“挂钱粮”(集资),在安青山、三合头砍木头于1933年修建成“风雨桥”(寓意为遮风避雨之桥)。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在周家轿子山激烈战斗后,从响滩子风雨桥通过,通过安青山,进驻回龙寺大庙,为工农红军进驻回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该桥采用黔南少数民族地区“风雨桥”建筑风格,河岸两边用石头砌桥墩,用六根很大的柏木搭在两边的桥墩上,铺上两排厚厚的木板,桥上搭起三角形房架盖瓦,两边是木防护栏,是当时黔北地区少见的风雨桥之一。
此桥既解决了两岸群众的生产和小平、安青山、大坪子孩子们读书通行的问题,每天都有不少的小孩在风雨桥上活动,还可以让行人在桥上遮风避雨,因此人们都叫它 “风雨桥”。 为了纪念主持人陈绍安僧人积下的功德,当地百姓亲切地叫她“绍安二爷”、 “绍安二公”。
1982年,响滩子风雨桥因年久失修,危在旦夕,成为危桥,严重威胁着对河两岸群众生命安全。70高龄的陈绍安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到了时任周家公社党委书记刘永芳同志 支持,成立了以刘永芳、刘德刚为顾问,陈绍安为组长,陈尚才、刘吉辉、陈天全、陈国尧、陈国安、钟升祥、陈长文、钟志、陈应先、陈月章、陈早、陈圣武、王庆祥、王庆书、陈茂亨、钟升校等为成员的危桥改建领导小组。陈尚才、刘级辉等积极通过广大群众宣传,组织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以及对河两岸群众、干部职工倾囊相助,集资2500余元,变卖废旧桥木500余元,共筹集资金3000余元将原“风雨桥”改成石拱桥。
在木桥拆除重建中,桥中惊现一根蛇(人们把它叫“龙”),传说是桥的主人(保护神)。按照绍安老人的吩咐,用盐茶米豆送走了这条蛇。1981年下半年石拱桥完工后,对河两岸1000多群众参加了竣工典礼,邀请了相关领导及德高望重的长辈举行了踩桥仪式。
2022年5月,向阳河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响滩子改建后的风雨桥经受不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再次成为危桥,危及对河两岸群众的生命安全。村支两委和镇党委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争取县交通局的支持,响滩子风雨桥得以立项实施。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耗资200余万的一座钢混结构的崭新“风雨桥”又重新坚如磐石地矗立在向阳河上,老百姓欢呼雀跃。为感谢党和政府为民办事之恩,当地群众叫它“连心桥”。
响滩子风雨桥经历了三次历史变迁,原貌已不复存在,主持与参与修建的人们大多已离开,前两次修建中感动的人和事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它见证了响滩子两岸群众百年沧桑的历史巨变,凝聚着陈绍安老僧人一生两次主持修桥的恩泽和老百姓惠及乡村振兴成果,是响滩子两岸人民怀念陈绍安老人和感恩党和政府乡村振兴为民办实事的最好见证。
上一篇: 一个耄耋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下一篇: 最是书香能致远 母女共读绽芳华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