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怀念老屋

作者:班祖恒 阅读:324 次更新:2023-06-30 举报

 〔散文〕

                         怀 念 老  屋

                             班祖恒


从古至今,桂西农村壮族民居经历了篱笆房——茅草房——泥瓦房——砖瓦房——楼房的变迁,而茅草房历经的年代最为久远。如今,篱笆房、茅草房、泥瓦房、砖瓦房几乎成了一种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楼房。


我家的老屋还是泥瓦房,这是有原因的。我和弟弟20世纪90年代举家调到县城工作,老屋不再有人居住,我们偶尔回老家,都是在妹妹家吃住,原想待我退休后再把老屋拆除翻新建栋小楼,因此老屋一直保持原貌,成为桂西农村壮族传统民居的一个“标本”。


不久前,在老家担任村干部的侄女来电话说,根据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乡政府要在近期完成所有旧房拆除任务,我家的老屋是这次拆除的对象,希望我们配合。


“不能拖政府的后腿”,我二话不说,便按照乡政府约定的日期,与弟弟早早驱车从县城赶回老家。


旧房拆除由乡村干部组织机械免费施工。办完旧房拆除登记手续,不到一个钟头,老屋就拆除完毕了。


看着拆除后平整的老屋,我不禁想起老屋建造的艰辛。


20世纪70年代之前,桂西农村壮族民居大部分是茅草房,墙体是用泥巴舂成的,屋顶盖着茅草,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茅草房最大的缺陷是老鼠喜欢到茅草里做窝,久而久之很容易漏雨。遇到刮大风的天气,会把房上的茅草掀飞。最可怕的还是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记得有一年春节,小孩们放鞭炮时,一个还冒着烟的鞭炮飞到一户人家的房顶上着火了,好在那家的房子已盖了好几年,茅草里层开始霉烂,又粘又湿,燃得慢,也好在发现得早,及时扑灭。


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雇请瓦匠烧瓦建房。说起家乡茅草房的变迁,还有这么一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有两个外地瓦匠来到我们屯,鼓动村民烧瓦盖房,村民们十分高兴,遗憾的是后来由于价格谈不拢而告吹了。那两个瓦匠临走的时候放话:你们这个屯子将永远盖茅草了。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群众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纷纷将茅草房推倒重建,盖上了瓦房,有的还起建了砖瓦房。屋上盖的瓦,有的户是雇请瓦匠烧制,更多的是从150公里外的百色建材厂购买机制瓦。进入21世纪,农民群众的生活更是日新月异,短短数年时间绝大部分农户又把砖瓦房推倒,运来钢筋水泥,建起了楼房,这是那两个瓦匠乃至我们全屯群众都始料不及的。


老屋起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建房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备料最为费时费力,准备建房用的桁条、瓦角、方料、木板等木料起码用一到两年。一般的泥瓦屋有三开间,中间的那间大堂最宽,旁边两间的卧室宽度一样,又可以根据需要用木板隔成两半,外墙和三开间之间舂墙隔开,这是桂西农村壮族群众住房的格局。每个开间房顶安放桁条,原来大多用合适的原木,后来用大树锯成四方形的木条,钉上瓦角,再盖瓦片,桁条大多用两个人合抱的大树割锯而成,每棵大树可以锯得二三十根桁条;卧室的上面安放楼木,铺上木板密封,以便储存粮食和杂物;瓦角也是用大树割锯成巴掌大和1.5公分厚的长条;方料是做墙桶、门框和窗框用的,木板则用来做门板和楼板,此外还需要两个大柱和三条横梁。好在当时我在本村完小任教,村完小离我家只有3公路,星期六放学后,骑着自行车赶回家,星期天一早可以上山找木料,吃完晚饭后再赶回学校。找到木料后更多的是六叔帮我联系木匠,加工成各种材料,当时群众都忙于起建新房,外来的锯木师傅非常多,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老屋大门两边的大柱和楼上的横梁,也是六叔自个上山选取上好的树木,砍倒切段削去表皮和外层,只留坚硬的木心,永远不会虫蛀。


备瓦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如果雇请瓦匠烧制,从和泥、打瓦、砍柴、运柴到烧瓦,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如果到百色购买机制瓦,虽然省事,但价格比较贵,还耗去不少运费。


其实,泥瓦房与茅草房的墙体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泥巴舂成,只是屋顶盖瓦而已。


舂墙是最辛苦的,一个三开间的泥房舂墙需要约三四个星期,一般在雨水少的秋末冬初进行。舂墙的工具叫墙桶,请木匠制作,墙桶有1米5长、5公分厚、40公分高,还有两把船桨似的舂锤。舂墙前,先挖好墙基,然后用石头、水泥砌起墙基,墙基砌好后,再一圈圈一层层舂墙,周而复始,直到尖顶。为了墙体稳固,必须砍来竹子,破成巴掌宽的长条,把每一桶泥连起来,类似于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房子的“钢筋”。舂墙的泥土在房屋里外就地取土,舂墙的泥土必须事先挑水润湿。一般女人润土、碎土、装运泥土,男人舂墙,一桶墙要舂满需要十几次。


建房那年,除了自家,六叔、七叔、妹妹等三家几乎全力投入,屯里的其他群众和外村屯的亲戚也轮流来帮忙。由于我恐高,在安放楼木后,我都没有办法上墙了,六叔、七叔和赘弟炳超、堂弟祖凡成了舂墙的主力,哪天有乡亲来帮工,他们才相对轻松一些。老屋光舂墙就耗去了28天时间,也就是我的整个暑假。


舂完墙后,一般需要晾晒一段时间,使墙体晾成七成干后再盖房,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墙体未干,盖上瓦,重量大,墙体难以承受。


在整个建房过程中,有几项工作是群体性的,需要大量的人力,那就是运瓦、运木料、盖房。尤其是盖房,工序非常繁杂,扛桁条上房、安放,传送瓦角、钉好,然后运瓦、盖瓦,几十个人力也要一天工夫。在我们这个只有30多户的小屯,只要招呼,自家亲戚全部出动自不必说,就是各家各户,都会自觉安排一个壮劳力前来帮工。


盖房这天,主人家都要杀猪宰鸭,做各种美食,招待帮工的邻里乡亲。完工后,大家聚在一起,摆上几桌,男人们喝酒猜码,女人小孩品尝各种美食,自得其乐,这在桂西农村的壮族村寨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每家无不如此。


老屋虽然只历经30多年的历史,但她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和农民“住”的巨大变化,也融入了不知多少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这是最为可贵的。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古老织布

下一篇: 家乡的野果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