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三月三”
〔散文〕
难忘儿时“三月三”
班祖恒
“三月三”又到了。
“三月三”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现在的“三月三”,虽然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食物也格外丰富多样,五色糯饭照例,扫墓祭祖、祭祀庙社依然,但我总是感觉不到儿时“三月三”的浓郁。
每到“三月三”,桂西壮族群众都要扫墓祭祖、祭祀庙社,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在桂西的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土地庙,壮话叫“亭祖”。“亭”就是“庙”的意思,“祖”就是“主”“神”的意思。
在古代,壮族群众认为,社神、土地神主管本村寨水旱虫灾和人畜病疫,供奉土地庙可以保寨安民,祭祀庙社习俗延续至今。其实,土地庙也可以称为“将军庙”,这与土司神信仰有关,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土司众多,经过一定的民间信仰形成机制,各地民间形成了相应的土司神信仰。
就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地庙而言,各个地方供奉的土司神各不相同,有的供奉岑大将军,有的供奉韦大将军,有的供奉侬大将军,有的供奉瓦氏夫人。这些“大将军”其实就是壮族群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扫墓祭祖则是为了纪念先人,祈求祖宗保佑后代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三月初三这天,早上寨主会派人向各家各户收集祭品,组织各家各户户主祭祀庙社,然后各家各户各自上山扫墓,傍晚则在家里大堂的神台上摆放祭品,点起香烛祭祀祖先。
饭、菜是扫墓祭祖、祭祀庙社的重要祭品。鱼干是必备的“菜品”,表达了壮族群众“年年有余”的愿望;五色糯饭是扫墓祭祖、祭祀庙社必备的“饭食”,表达了壮族群众“五谷丰登”的心愿。因而衍生了闹鱼和五色糯饭。
对于闹鱼,我曾于几年前写了一篇题为《闹鱼时节》的小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当地壮族群众闹鱼的情景,发表在县文联主办的《田林文艺》上。
闹鱼是“三月三”的前奏,是一年一度隆重的渔事。闹鱼多在农历三月初三的前几天进行。那时天气和河水都开始转暖,河水少河潭浅,是闹鱼的最佳季节。闹鱼是群体性的,沿河的各个村屯几乎同时进行。
桂西历来就有种植油茶的传统,腊月里,群众便到油茶地里捡拾从油茶树上自然脱落的油茶籽,春节前将晒干的油茶籽用土法榨油,榨油后把大饼状的茶麸拿到阁楼里存放。
男人们每晚都喜欢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聊天,这几乎成了每个村屯的习惯,临近“三月三”,自然少不了闹鱼的话题,这些都是约定俗成了的。
闹鱼那天,各家各户都会自觉地把家里存放的茶麸全数拿出来,各自在家里的火灶上用柴火烧烤,待茶麸热透变软后,用石臼舂碎或用自制的木锤捣烂,再用火灶里冷却后的木灰与之拌匀,装入箩筐,然后挑到约定好的河潭潭头。人到齐后,把箩筐在滩头上一字儿排开,让河水把茶麸慢慢泡透,然后分批轮流把箩筐摇动,让茶麸水渗出来,流往河潭里。
初春的小河流得很慢,为使茶麸水尽快渗透到河潭每个角落和潭底,那些年轻人便自告奋勇,划起竹排在河潭里往来游动晃荡。茶麸水所到之处,鱼便开始醉晕,任由人们捕捞。
按规矩头一个河潭不论一户有多少人参加闹鱼,捕得的鱼都要全部交公,收完鱼后再按户等量分配。只有等茶麸水流到下游,在第二个河潭之后,不论村里人或外村人,也不论男女老少,才可以各自捕捞,不再充公。
闹鱼这几天,人们几乎整天泡在河里捕鱼,饿了就回家匆匆吃一碗饭又返回去,甚至都不回家,在河岸上生火烤着鱼吃,就连晚上,人们也会打着电筒或火把捞鱼,生怕自家收获比别人少,鱼捕多了才拿回家,让不便下河的老人和妇女烤成鱼干。一年一度的闹鱼活动,每次都要持续两三天甚至更长,真是热闹非凡。
后来,由于群众无序开发土地,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水土流失,江河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河床被填埋,河潭浅了,河水枯了,河鱼缺少了生存空间和食物,加之采用电、炸、毒等捕鱼方式,很多鱼种已经灭绝,河里的鱼非常少,再也看不到闹鱼的热闹景象了。
五色糯饭大多由黑、红、黄、紫、白等五色构成,也有其他别的颜色,都是用种植或野生的植物叶子、花朵、根茎或枝干做的染料,用这些植物染成的五色糯饭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节前,妇女们就忙着采集枫树叶、黄姜、密蒙花、红蓝茅(红蓝草)、苏木等备用。枫树叶是染黑色的;黄姜和密蒙花是染黄色的;苏木是染红色的;红蓝茅(红蓝草)有两种,分别可以染红、紫两色。
制作五色糯饭时,前一晚把上述植物洗净,各自舂碎,用热水浸泡后用纱布滤去杂质,把糯米分色浸泡,第二早淘干水成为四种颜色的泡米,再加上泡清水的白色糯米,五种颜色泡米分层或分格投入蒸笼,蒸熟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便成为壮族“三月三”独具特色的食品,散发着天然植物的清香,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每到“三月三”,市场上虽然都会有很多人摆卖五色糯饭,但有些人贪图方便,染料不全是用植物的叶子、花朵、根茎或枝干做成的,一些是从市场买来的食用染料,所以很少能品味到儿时五色糯饭天然植物的清香。
“三月三”也是壮族的歌节。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小伙子和姑娘们总是在这美好时光尽情“欢”歌,“欢”是壮族的方言,就是唱山歌。那时候,田间地头到处是年轻人充满活力的身影,随处都能听到山歌优美的旋律。
如果有姑娘来到屯里,屯里的小伙子们都相约一起与姑娘对歌;相反,如果有小伙子来到屯里,屯里的姑娘们都相约一起与小伙子对歌。对歌开始,外来的小伙子(姑娘)首先唱对屯子的赞美,接着唱对户主的赞美,然后转入正题——山歌对唱,向意中人倾诉爱慕之情,因此成就了不少美满姻缘。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少有年轻人学唱山歌了,想听山歌只能从街上的民族特色小店购买商家特意请人录制的碟片了。
“三月三”又到了。想起儿时“三月三”,想起那些热闹的闹鱼情景,想起带着植物清香的五色糯饭,想起荡气回肠、原汁原味的山歌声,我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来。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