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米的变迁
〔散文〕
打米的变迁
班祖恒
把谷子去壳加工成大米的过程,我们俗称“打米”。在我的家乡,打米技术就经历了舂米、班祖恒机动碾米、水力碾米、电力碾米等几次变迁。
舂米是最古老的打米技术,臼是最早的打米工具。臼是石匠用整块大石慢慢凿成的,它形同一只巨大的圆锥,臼内凿成罗纹,臼口直径50—60公分,臼底直径约4公分,深40—50公分。臼制好后,选一处地方,把臼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安有杆杵,杵的嘴子制成了“铁牙”,和臼内罗纹一样,目的都是更好地产生摩擦,尽快出米。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循环往复,把米糠砸掉,然后用簸箕把米糠吹干净,那些米粒就可以煮食了。舂米这一技术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人,至今无法考究。
机动碾米是打米技术的第一次变革。在我们这个小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记得我们屯当时买碾米机械,因为没有通班车,头一天由队长和出纳带着钱从家里走到者苗公路与田林至西林公路交界处的福达屯候车,搭车到县城购买碾米机和柴油机后,第二早返回福达下车,屯里则派十余名壮汉到福达接应,然后每四个人轮流抬两台机器,走10公里远的乡村公路。机器到来后,请来公社里的技术员安装。安装时,准备好两条大木方料,把它们的两头和中间固定在一起成为一个架子,把柴油机和碾米机分别安装在大木方料的两头,用螺钉把它们旋紧,然后把皮带两头连接好,将它们套在柴油机和碾米机的转动轮上,摇响柴油机就可以带动碾米机打米了。用碾米机打米既快速、干净、米粒又完整。我们屯当时成为附近村屯第一个告别舂米的屯子,屯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乐开了怀。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政府的关心扶持下,屯里的群众利用村旁八中河的水力,搞起了小型水力发电站,不仅告别了点灯用煤油的历史,而且把机动碾米改为了水力碾米,这样,节省了用柴油机带动碾米机需购买柴油的开支,实现了群众免费碾米,这是我们屯打米技术的又一次进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搞起了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屯屯通电。我们屯也和各地一样,拉上了高压电,不仅照明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而且农家里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就说那家家户户自备的碾米机械吧,既小巧轻便,又是多功能的,既能打米,又可以打粉、磨面,既方便又快捷。
三十多年来,我们屯不仅改变了祖祖辈辈人工舂米的历史,而且打米技术经历了几次变迁。可以说,我们屯打米技术的变迁,是农村历史进步的一个缩影,是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