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的红色记忆
李家沟的红色记忆〔散文〕
文/王世杰
悠悠岁月留痕迹,茫茫史海存记忆。在今年党的生日即将来临的六月下旬,一个晴空万里、娇阳灿烂的日子,我怀着一份特殊又激动的心情,前往富县西部红色小镇直罗镇的李家沟村,寻访神往已久的富县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以及红色政府诞生的地方,意欲采撷一缕历史时空里永不消逝的闪光。
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面朝河流背依大山的村庄,绝大部分村民跟随着时代的脚步,陆续迁往一公里外川道的公路边上,使这里成为仅居住3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于直罗镇南川的川子河畔,是一个远离喧嚣、风景如画、空气宜人、清幽宁静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绵延,沟壑纵横,溪水长流,绿色掩映,透露着无尽的生命活力。李家沟虽然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去处,却因为时序轮回推移和时代演绎递变,域外的许多人却并不熟知。就是这个若不专注寻找便不会被发现、从地图上根本查不出墨点的小地方,在1929年就有了中共党员,1933至1934年间成立了富县史上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等革命组织,为1935年10月组建中共鄜县工作委员会、11月正式成立中共鄜县委员会,奠定了政治、组织基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李家沟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历史背景,过去我只是偶然模模糊糊地听说过。但当年党的组织究竟位于什么位置,仅仅知道了大概区域。在我只身盲目寻找的过程中,恰巧遇到了曾任村干部多年的屈金生先生,他听我道明了来意,以老区人和山里人特有的热情与爽快,带我来到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土窑洞前,并向我简单地介绍了从他老八路父亲口中得知的有关历史,以及他从当地老年人那里听来或多或少的情况,使我对这里不凡的往昔有了初步的了解。
走进李家沟右边的小侧沟,数口已经残缺的旧窑洞映入眼帘。窑前土地虽然被村民种植着马铃薯,却明显感觉这里曾经是一个不大的院落。我伫立在一株大树下的草丛之中,凝望着就是在当初也不可能多么起眼的土窑,不由得心生慨叹,感佩革命初期那些前仆后继的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把一颗颗火热的心凝聚在一起,确定和坚持革命信仰,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谋幸福而不懈奋斗、奉献青春,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辞别了屈金生先生,离开盛满了沧桑的窑洞,走出融满了历史气息的“院落”,我的获取欲丝毫未减,心想着既然已经来了,就不免再四处去走走,尽量能够多多扑捉一些逝去岁月留下的遗迹和影子。抵近李家沟左边的山根下,我发现一条通往山梁上的弯弯小路,试着攀援而上,路面几乎被茂盛的青草和灌木枝条遮掩,蹚草而行,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心想这也许是当年那些革命者,奔向山那边曾经来来往往走过的一条小径。举目环望,周围苍林密布,完全挡住了视线,那厚实的青枝绿叶,像巨伞一样遮住阳光,让我意识不到有丝毫的暑热,反而觉得神清气爽和一阵阵被翠绿簇拥的微醉。
站在山崖上俯视,满目是蓝天白云,是绿色的波浪,是田园、山水自然天成的壮美画卷。置身此中,眼前俨然幻觉出那年、那月、那时的革命干部和游击队员,匆匆忙忙地来,风风火火地去,执着坚持革命真理、高举镰刀斧头旗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景,感慨他们就是在这样偏僻、狭窄、孤陋的峡谷沟壑里,用一腔热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在*的领导下,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以至形成后来的燎原之势。
居高临下,放眼四周,我暗暗思忖,当初那些坚定的革命者舍家、舍业、舍妻儿老小,之所以选择了这块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红色政权,从战略的角度看,不能不说这儿地势独特,进可攻,退可守,加之当时这儿森林非常茂密,隐蔽性强,极利掩护和保存革命的力量。也正是这被浓荫覆盖着的山沟,记录着革命年代的风风雨雨,存留着已经远去的那群人坚韧不拔的精气神,萦绕着不能不让后来人去深度猜测和联想的神秘。
站立于高地茂密的葱林中,聆听着从不同方向传来小鸟儿的轻啼,感受着草丛里各种昆虫的碎鸣,沉醉着树叶在风中摇曳时微微的碰撞声,意念中忽然间簇升出一丝丝置身方外的幻觉,但见空灵幽远、生机横溢,使我心旷神怡、浑身轻盈。
从羊肠小道原路返回以后,我又沿山根下通往沟内纵深的小路缓缓前行,试图探寻更多的历史遗存。路的两边,尽是不知名姓的野草、花朵和藤蔓,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遮天蔽日,凝立着,守望着,在艳阳下,让我不仅没有受到酷热的袭扰,反而感觉清风阵阵掠面、淡淡花香徐徐习来,凉爽宜人,好不惬意。
踩着蓬松的翠草,一高一低,一弯一转,穿过旖旎的田园,一座偌大水库扑入了视线。只见库区的三面,被蓊郁的层林包裹,使大面积的碧水呈现出绿汪汪的颜色,在微风中荡漾起细细微微的涟漪;阳光下,不时有硕大的鲤鱼跳跃撒欢,牵引着我的目光。这深谷太美了,完全是一幅景中有景、奇中有奇、画中有画的天然美图。凝视这富足的水源,我心想也许是当年革命者选择此地的缘由之一吧?
在水库西岸的绿荫下,有数位垂钓爱好者坐于树下纳凉。听他们讲,水库尽头的两面山崖下,也有当年党组织使用过的土窑洞,但窑面早已坍塌,并被茂盛的丛林、藤蔓严实封堵而不得近前,使我不免觉得有点遗憾和略略的不足。
时光飞逝,世事辗转,这块插过红旗的土地,远去了风雨烟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这块曾经的热土,时至今日让我依然觉得似有余温;这个没有被历史淡忘的小地方,由于深深地打上了红色印记,因而不时有人、包括我怀着崇慕之心,不断前来溯根、溯源、溯本,追忆过去,缅怀先辈,净化灵魂,畅想未来。
这里,曾经是一个力的聚合点,岁月在此加过热;这里,历史上曾经书写过厚重的一笔,至今仍然熠熠发光;这里,曾经的那群高举红旗的人们臻固了信念,扑向了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斗争之中。他们用无惧无畏、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的精神,铺就了一条通往革命成功的道路。李家沟的曾经,在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上,尽管只是沧海中的一粟,然而却给后世留下了彪炳千秋的一页,让我们心头发热,让我们在灵魂深处碰撞出继往开来的冲动,让我们用那段红色记忆鼓舞走向理想纵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山还是这座山,水还是这条水,沟还是这道沟,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红色记忆。这个沉甸甸的记忆,不会因为岁月河流的日久冲涮而淡去,恰会与时光同在,与日月同辉,感动着富县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