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菜地
我家后院有一块菜地,面积虽然不大,可它却演绎着许多精彩。
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分田到户政策,我家分得几亩水田,每年的收成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一天中除了忙碌田里的劳作外,剩余的时间都投入到菜地里。随着一年中季节的变化种上不同的菜种:春天有碧绿的菠菜、水灵灵的韭菜、顶花带刺的黄瓜;夏天的时候,火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一串串豆角和翠绿的青椒;秋天的时候,全是绿油油的大白菜。每年这几个季节,我都带着妹妹跟随在母亲身边,一起施肥浇水,锄草除虫,架竿引绳,忙碌不已,享受着劳动的乐趣。每当收获季节到来,去菜园一趟,就能拎回满满一竹篮蔬菜,更是十分兴奋和满足。吃着自己种的菜,自给自足,经济又实惠,新鲜又卫生。食之味甘,嗅之清香,可谓沁人心脾。用妈妈当时的话说:是菜地救了我们全家,帮我们渡过那食物匮乏的年代。
90年代初,父亲教师刚转正就被派到邻乡一个偏远的深山小村去教书,每周周末才回家一趟。一次周日清晨,我跟父亲正在菜地除草,亲戚蒙姐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爸跟前说:“叔,快去救救我孩子,他……他……晕过去了……”父亲二话不说,丢掉锄头跟蒙姐跑出去,我紧随其后。到蒙姐家,只见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躺在床上抽搐,两眼翻白,嘴巴吐着白沫。父亲要了一根绣花针,找好孩子穴位扎去,几分钟后,孩子苏醒过来。父亲说:“现在孩子是暂缓,身体还带病,我必须到深山去找草药。”话音刚落,父亲转身就往山里跑去……父亲拿到了草药,治好了蒙姐的小孩。后来我才从母亲的嘴里知道,父亲是边教学边向当地老中医学来的治病药方。
打那以后,父亲每次周末回家,肩上总是挑着草药根到后院的菜地上种植。刚开始的时候,菜地里种植的草药只有稀疏几棵,没有占多大地方,母亲看了看也就不说话。到后来,父亲干脆将菜地翻了,全部种上了草药。为了这事,母亲与父亲大闹一场,但后来慢慢看到父亲能为村里人治病救人,母亲也不再提起,这件事也总算翻过了一页。那些年,后院里的菜地变成了“草药地”。
2020年初夏,我回了一趟家。打开后院,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菜地里父亲种植的草药不见了,满菜地全部覆盖着黑色地膜。我走近掀开,看见密密麻麻的营养杯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一个个营养杯里正生长着一棵棵小苗。当我看得入神时,被身后叫声吓了一跳。“哥,你回来啦!”大妹正笑盈盈地站在我身后,说道:“我们村刚脱贫,为了不使贫困户返贫,我正带领四户贫困户进行中草药育苗,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正在茁壮成长的‘三叶青’小苗。”我看着眼前这块菜地,心中对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就是老家的菜地
作者简介:黄泽宁,1970年出生,壮族,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田林县教育局,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网》《中国文明网》《广西文明网》《广西日报》《右江日报》《百色新闻网》及《三月三》杂志等。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