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红色历史故事
西行漫记
(文/闫应科)
我的老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归国后,继续驻守辽东沿海地区执行边海防执勤任务。1960年初,该师奉命前往西北去执行一项特殊的施工任务,建设驰名中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笔者很荣幸地采访参与者、健在的于源发老首长(团副政委,2019年10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请他讲述当年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
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茫茫戈壁,荒无人烟,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化无常,夏日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经常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施工条件极其恶劣,指战员们只能顶着漫天风沙进行施工作业。行无路,住无房,工作环境和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上级对参加施工部队实行特供政策,确保全体施工人员能够有饭吃。各施工部队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指战员奋战戈壁、献身国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打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用勤劳勇敢的双手,在戈壁荒漠上描绘蓝图、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战士们只能吃罐头、咸菜、萝卜干,喝的地下水含碱大,总是胀肚子,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确是苦不堪言,但参战的全体同志没有叫苦叫累的。为了赶工期,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上级号召开展副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组织狩猎,尽力解决指战员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圆满完成国防施工任务。
这支部队是兵团级单位,以刚刚从朝鲜撤军回国的志愿军十九兵团机关、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和志愿军后勤部为基础组建而成。直接参加施工的有:以工程兵为主的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十万大军,负责原子弹试验场整个工程建设施工任务。
施工地区是西北一个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世界。狂风裹胁着沙尘在大地上肆虐,刮出一片昏黄,旋风卷起黄沙直刺苍穹。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寒流阵阵。狂风是这片土地上的霸主,一旦发怒,沉重的火车厢也能掀出铁轨。草绿色的车厢,风沙掠过,斑斑驳驳。外出人员被大风卷走、施工中被流沙掩埋的事,时有发生。
为抗击风沙,广大指战员发扬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井取水,挖土栽树,改造自然;将帐篷支在地下,形成半阴半阳,四周用芨芨草和黄泥封实,遮风挡沙。尽管如此,帐篷还时常被风沙掀起,睡觉还要戴上口罩防沙。
水是生命之泉,而戈壁沙漠缺的就是水。在有的建设工地,施工和生活用水都得到百公里之外去运。滴水贵于油,一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最后浇花草。有时运水车没有及时运到,施工部队只好给每个战士发一个萝卜、三片菜帮子,既作解渴,又当晚餐。
采访于老时,笔者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工程兵指战员用自己的忠诚、血汗和生命,为蘑菇云的升腾艰苦奋战,终于使巍巍铁塔傲然屹立在戈壁滩上,特种工程指挥部十万大军为两弹实验基地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回忆往事,如果没有十万工程建筑大军的艰苦创业和奉献精神,是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于源发:原籍山东莱阳,出生于1932年1月,1947年11月入大连劝业工厂工人。1950年11月参军入伍,曾任旅大公安总队通信员、文书;1955年12月,公安军边防五团班长、文书;1956年4月,大连边防团哨长、副连长;1959年5月,守备十五团管理员;1961年5月,工程兵建筑第一二一团政指;1964年11月,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三师政治部干部科干事;1965年6月,一二〇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1970年4月,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委(未到任,借调基地);1978年10月,基地教导大队副政委。1981年11月,沈阳石油化工二厂党委副书记、书记,1992年4月离休。在地方工作期间,分别于1986、1987、1989年三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9年10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