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文学何为?一时间,文学界通过诗歌、散文、短篇报告文学、杂文、小小说等文学体裁,围绕生命意义、个体经验、现实担当、未来展望等方面,集中展示了人们面对疫情出现的各种情形,或个性鲜明、动之以情,或雄壮慷慨、激昂崇高,以期缓解公众的恐慌与焦虑,鼓舞大家的士气,讴歌“逆行者”的精神境界,弘扬一种精神力量。
历史的前行可以说是充满挫折与挑战的行程。极端境遇的灾难不仅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在困境中还带来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反思。就目前发表的抗疫文学作品来说,具体内容有两个明显倾向,一是强调集体抗疫而非个体行为,二是突出人与疾病的抗争。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的抗疫写作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疫情突发,诗歌以特有的敏锐性和灵活的文体特点,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进行及时反应。生命的渺小脆弱,疫情的突发偶然,激发诗人们的写作冲动。然而,一些诗歌作品在语言表达方式、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涵上呈现出扁平化现象,视角单一,缺乏深度。还有些作品太过煽情,情感的抒发没有扎实的根基,显得空洞无力,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抚慰,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矫情。这些令人不适的抗疫文学作品,并没有展示出多少文学的关怀与悲悯,而是用俗言媚语和自我感动沉浸在浅薄的滥情中,甚至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疾病让人痛苦,但痛苦不应变成伤害。抗疫文学作品短时间内呈现的时效性是人们直面疫情的必然反应,但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还是要有生活作为底色,要有深邃的思想作为内在支撑,要有真挚情感的切近传达,要有精到的艺术构思,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作者:李雪,系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