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于谦《除夜太原寒甚》的理解与感悟
(1436年-1449年),于谦任山西巡抚,由于自幼生活在风景秀丽、气候温暖的杭州。太原地处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习惯,与故乡都有很大差异。
他作为山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公务繁重,终年忙碌,不辞劳苦,励精图治。但是,于谦独自客居他乡,面对北方的天寒地冻,利用除夕寒夜守岁之际,赋诗述怀、寄语新春。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诗句看似平淡。过年,远客在外,难免乡愁。于谦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守护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轻寒”与 “寒甚”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于谦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况且过去一年,他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藐视严寒,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也许是他正穿越时空,希望如今的“天涯客”们,表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堪称为全诗的经典。于谦看来,尽管风寒冰坚,但是除夕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
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于谦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借古喻今,寄语我们身边的“天涯客”们。面对回家过年的乡愁,我们是否能像于谦一样,“守岁”在不同的岗位,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我们是否对新年的目标任务,充满必胜的信心,敢于直面担当。

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心系天下,而且为人为官那都是堪称楷模,于谦更是其中的典型,在他的《石灰吟》一诗中,他就告诉了世人,一个人要清清白白,做人要堂堂正正,他自己也是那么要求自己,才有了后来的一世美名,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成为了明朝最受后人敬重一位大文豪。

于谦,是杭州人,公元1398年生于钱塘,字廷益,号节庵,而且还官至少保,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在他在军事方面也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汉王朱高煦当年谋反,于谦带失平定了叛乱,得到了明宣宗的器重;但是后来明英宗时期,他又得罪了权贵,一度入狱。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也让于谦对于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也是力排众议认为应该要南迁,当时的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任兵部尚书,后来的大家都知道明英宗顺利归来,于谦自然也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天顺元年被冤杀,纵观于谦的一生为人正直,敢做敢想也敢言,这样的一种品格,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

于谦的诗和文章那都是一绝,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石灰吟》之外,还有很多经典名篇佳作,譬如这首《除夜太原寒甚》也是有唐诗的风采,同样写得很伤感,当时他一个人在太原,担任山西巡抚,除夕夜天气异常的寒冷,另外也非常的孤独,思念江南的亲人,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感伤之作,以此来表达内心的苦闷,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
《除夜太原寒甚》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当时的于谦,也是很伤感,尽管在开篇的两句中,他写了不用忧愁,其实他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忧愁;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尽管越来越寒冷,但是没有必要担忧,也不用去过分忧愁。春风吹来离春天就不远了,已经吹到了东屋头。
从字面上来看,于谦,写得很洒脱,也表达出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风格,但是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其实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无奈,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之苦。

于谦很多的诗都是脍炙人口,写得也是极为深刻,尤其是对于现实的感知,还有他对身上的堂堂正气,那也是最让人感动。整个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无疑于谦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身上高尚的品格,那都是最令人敬重。
于谦在外地除夕夜无法回家,孤独的他写下一首感伤之作,句句忧愁......
上一篇: 长篇小说修正无极第十六章之四
下一篇: 高密南山修仙列传、原创(连载)第七章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