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谈谈我对黄景仁《别老母》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潘梦迪 阅读:644 次更新:2022-09-04 举报

          一读到《别老母》这一首诗,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写过的那些关于母亲的作文时,我都是在写我的奶奶。
          事实上,我是奶奶带我长大的——我写的都是奶奶背着我去看病和在烛光下给自己缝衣服。更多时候,是奶奶对我是数不尽的唠叨,是深得我心的家常菜。
          长大后,离开奶奶去外地都是,才明白没有人唠叨的岁月有多孤独,才开始怀念母亲烧的那一手好菜。

          于是,每当春节我回到家里,总是忘不了给奶奶买一些东西,奶奶总是给我包好饺子,放在冰柜里等我回来吃。
          可是直到这时,我才深深的意识到,奶奶老了。她甩锅铲的样子不如从前那么洒脱了,她对咸淡的把握不如从前那么精准了。眼泪总是在这时候止不住的流下来,那一刻多么希望能陪着母亲身边伴她过好后半辈子。

          可惜,春节一过我又要再次出发,这时候笔者总是想起清代的一句诗:此时有子不如无。自责、内疚,种种情绪都藏在了这7个字中。母亲节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致敬所有母亲:

     《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黄景仁4岁丧父,家境清贫,年幼时跟着祖母和母亲长大。
         这首诗写于公元1771年,那时候22岁的黄景仁得到了一份急差,要在一个风雪之夜出门。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天气出门,但黄景仁这样的家境,他没得选。于是这位穷才子在拜别母亲后,为她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全诗短短28个字感人肺腑,特别是最后7个字更是戳中泪点。

          诗的前两句,写了自己拜别母亲的过程。
          他马上要去河梁了,掀起帷帐,拜别母亲。母亲愁白了头发,哭干了眼泪。“儿行千里母担忧”,对母亲来说,哭或许并不只是不舍得儿子,更多的是为她担忧。这样的天气,儿子还要赶路,母亲怎能不心疼?
          可是,她什么都不能说,因为那是儿子的前程,她不能劝他不去。
           诗的后两句,由屋内写到屋外。屋内是母亲的愁与泪,屋外是风雪夜。屋内的温暖和屋外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诗人来说,有母亲的爱就足够了,带着这份爱他能顶住风雪前行。
          但诗人反过来想,自己这个儿子又为母亲做过什么呢?自己只会让她担忧,让她泪眼枯,哪怕是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季节里,自己也不能陪着她。带着万千愧疚,他写下了“此时有子不如无”。

         一直以来,对于奶奶我一直都是索取的。好像她身为奶奶,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可是,奶奶也老了,她需要人照顾。可往往是这个时候,我却总是有很多身不由己。我和黄景仁一样,为学习和前程奔波着,却忘记了奶奶。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却写出了让很多人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这种人生的体验,更多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的陪伴母亲和奶奶....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谈谈我对黄景仁《别老母》的理解与感悟 匿名 09-05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