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诗缘于情

作者:张庆昌 阅读:455 次更新:2022-09-01 举报

自己学习写诗第一次投稿是在1986年,第一首诗发表在县级刊物《静声报》上,诗名叫《清明,这尊情感凝固的雕塑》。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1992年,自己的第一部诗歌集起名《清明雕塑》源于这首处女作,以后,这首诗又经修改,1993年,在北京全国诗歌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以后,这首诗再经修改,2007年,参加天津市“北斗杯”功勋诗人、桂冠诗人的评选,自己又荣幸地当选“桂冠诗人”。可以说,自己的这首处女作给自己带来了多多好运!

我的好运还不止这些,凭着这首诗,提高了我在静海诗友中的威望,我被诗友推选为静海县乡土文艺协会会长。凭着这首诗,增强了自己写诗的信心,我大着胆子给《天津日报》投稿。感谢宋曙光老师的厚爱,1988310,我的两首诗《春草》《秋后小草》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以后,我的诗作《写在制唢呐的小村》、《四月桃花》、《乡情》(组诗)、《春天,送你一束鲜花》、《难忘母爱》、《敦煌印象》(组诗)、《我与十月》、《祖国在我心中》、《端午悼屈原》又先后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和宋曙光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1993年的12月份,那时,静海县乡土文艺协会想办一份会刊《乡土》报,请宋曙光老师做文学顾问。我和会长、副会长一行四人(我当时是秘书长)驱车来到《天津日报》找老师。和宋老师见面、握手、寒暄毕,还没来得及细谈,老师因为有工作要急于处理被同事匆匆叫走了。以后,由于投稿、发奖、笔会等原因,和宋老师见面、接触的机会多了些。

实实在在讲,我写诗的天赋不高。能够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诗歌,离不开老师的关心指导。老师对作品要求极严,发表极严。我和宋老师相识17年,很少看到一个作者的作品能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连续刊登的情景(因为每周四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是我雷打不动的必读版面)。

我是一个农村业余作者,很多文朋诗友曾羡慕我的幸运。的确,我1995年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那时入会的条件是很严的),和《天津日报》(包括《天津日报·农村版》)发表的作品关系很大。记得1992年的夏天,我和著名诗人张志民先生在北京八角村宾馆有过一次谈话。那是一次全国诗歌笔会,组委会邀请著名诗人牛汉、张志民,著名评论家谢冕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讲课。因我有幸成为组委会邀请的辅导老师,才得以单独拜见张志民老师。在休息室,张志民老师亲切地询问我的名字,哪的人,学诗几年了。当老师知道我是天津人后,笑容满面地问:“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过诗歌吗?”我知道老师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过不少诗歌作品,便诚恳地答道:“发表过,有的还是组诗呢。”老师听了高兴地说道:“说来说去我们还是笔友呢。”然后,在我递过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诗歌永远年青”六个大字(我怀念张志民老师的文章——《远方的怀念》一文,刊登在199896的《天津农民报》上)。

综上所述:我和《天津日报》(包括《天津日报·农村版)的诗情,缘于自己的写作之情,缘于和编辑老师的诗友之情、师生之情!倘若有诗友问我发表的诀窍是什么?我只能老老实实回答:勤奋勤奋再勤奋,虚心虚心再虚心,请教请教再请教,坚持坚持再坚持。你只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一颗真挚之心、一颗追求之心,把感情自然的流露出来就是了。诗,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还是童心无泯的具体体现。这样回答,不知诸多诗友同意否?

上一篇: 自创楹联(114)

下一篇: 南海舰队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