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端惊悉著名诗人张志民老师去世的消息,我愣怔了半晌,任泪水冲出眼窝,流下脸颊。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家住天津郊县的我,能和张志民老师相识纯属一种缘分。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夏天,北京《当代文学》编辑部举办了一次诗歌笔会。笔会的第一天,邀请了著名诗人牛汉、张志民,著名评论家谢冕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课。因我有幸成为组委会邀请的辅导老师,才得以能单独拜见张志民老师。
张志民老师头发已经花白,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对诗歌的精辟见解不时被台下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许多学员纷纷递上纸条,让张志民老师解答有关诗歌的各种问题。
为了不让张志民老师过度劳累,组委会善意地取走递上来的纸条,让我带张志民老师到休息室休息。
从有关的书里我了解到:张志民老师在十几岁时就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写下过不少战斗的诗篇。尤其是建国后,张老师的诗作更是蜚声国内外。我拜读过张老师不少诗歌作品,对于这样一位革命老人和诗人,我的崇敬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张志民老师见我有些拘谨,便一面喝茶一面亲切地询问我叫什么名字,哪儿的人,学诗几年了。当张老师知道我是天津人后,笑容满面地问我:“在《天津日报》发过作品吗?”我知道张老师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过许多作品,便对张老师说道:“我是《天津日报》培养起来的。”张老师听了高兴地说道:“说来说去咱俩还是笔友呢!”然后,在我递过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诗歌永远年青”六个大字。
这时,组委会的老师陪同牛汉、谢冕老师走进屋来,休息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三位长者当着我们的面豪迈地相约:“看谁能活到二十一世纪,迎接新世纪鲜红的太阳。”在场的人们都为三位老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所鼓舞,休息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可是,再有五百多天,就到二十一世纪了,张老师没能等到这一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深的遗憾!张老师待人热情诚恳、朴实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永远是值得我尊敬的前辈和长者。
愿张老师在天之灵安息。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