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品杰: 安魂一曲动地哀
似乎是在演奏艺术家盲人阿炳的众多二胡名曲弦音中,读完了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南京安魂曲》给我内心的伤痛是巨大的,不知需要多久才能慢慢减弱这种伤痛。正如多年以前听到阿炳的二胡名曲如《二泉映月》、《良宵》、《空山鸟语》等,其中的悲凉、凄婉、生活的艰辛之意深深刻痛了我。似乎不是真实,真实只是读《南京安魂曲》时,读着读着,仿佛有阿炳的二胡名曲弦音响起……
可以猜想《南京安魂曲》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正是。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也是世界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与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有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惨绝人寰的悲剧呀!
巨浪滔天似的鲜血和泪水,多少凄惨哀号,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在毁灭、耻辱、痛苦和恐惧里浮沉。如此宏大而又惨烈的悲剧历史,如何用小说题材去叙述出来,可以想像写作的难度。哈金到底是美国当代历史上杰出的华裔作家,他大量阅读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各种文献资料与书籍,40次改稿,精益求精,终于写完《南京安魂曲》。著名作家余华评论道:“我想,哈金在写作《南京安魂曲》时,可能一直沉溺在记忆的隐隐伤痛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没有注意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带给读者的阅读冲击却是如此强烈。”信哉!阅读了此书就知道。
《南京安魂曲》有着惨不忍睹的情景,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呈现与放大。读完此书,思绪联翩……
有一个人让我敬佩。明妮·魏特林,作为战时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是小说故事中的主角,也是现实中实有之人。金陵女子学院是一所美国人在南京办的学校,在南京被日军攻陷之后成为难民救济所。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少数的成年男子在这里开始噩梦般的经历,日军在南京城里强奸杀戮疯狂。明妮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是一位无私的女性,在南京生活工作了许多年,早已把南京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她勇敢执着,夜以继日、竭尽全力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中华民国政府曾表彰她拯救了上万南京市民的生命,授予她采玉勋章,这是中华民国政府颁给外国人的最高荣誉。1941年5月14日明妮在美国治病时离世,她如同白求恩一样永远值得中国人怀念。
有一个人让我感伤。他是浩文,是故事的讲述者安玲的儿子。浩文战前去日本医科大留学,娶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子,战争期间为了免于妻子全家受到日本政府迫害,在医科大尚未毕业,就被迫入伍来到中国,作为日军战地医院的医生,这位反战的正直青年最后被游击队以汉奸罪处死。报纸上文字写道“大快人心,又一个汉奸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据说是一个被俘的中国团长在浩文的医疗下死去,游击队员用刀刺杀了浩文。真实情况是浩文尽了最大努力抢救团长,而团长终因伤重无法救活。战争年代,特殊时期,真假汉奸,谁有精力、时间与耐心去认真甄别呢。误杀误判,无法避免。受误杀误判者让人感伤。最让人感伤的是其活着的亲人。安玲在战后出席东京审判时与自己的儿媳和孙子相见而不敢公开相认、怕被知晓是“汉奸”的家人的情景,让人感伤落泪。这就是战争,战争无可理喻。“在战争中,胜利把所有的暴力都合理化了”,“战争是我们人类能产生出的最具毁灭性的东西”。我反对一切战争,当然要消灭非正义战争,又必须靠正义战争。这是战争的二律背反与矛盾的复杂性使然。
有一个政府让我肯否同加。这就是美国政府。凭心而论,在中国的抗日战场,美国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与帮助是不小的,这是真实的历史。但美国政府为了把日本变成一个反共产主义的盟友,有意低调处理战争审判,以避免引起日本民众的敌意,在受审的二十五名甲级战犯中,只有七人被判处死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有一个民族让人不解。这便是日本大和民族。战前去过日本的外国人,时常会感到日本大和民族的许多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可为什么一旦踏上侵略中国的战场,就成了战争魔鬼,杀人如麻,无恶不作,不遵守战争公德。哈金在书中说得好:“如果把人类放入战争的极端环境里,他们可以比野兽还要凶恶,可以不讲任何法则,释放出所有的邪恶。”
2011年7月当我再次到达南京时,我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万人尸骨坑边,我潸然泪下;在不熄的纪念火堂前,我献过花,跪拜凭吊;在纪念墙上读过刻上的死难者名字。还有许许多多死难者名字,过去七十多年了,至今不知晓。曾经为南京、南京先人伤痛,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再次冲击我的心灵,再次伤痛我!
安魂一曲动地哀,千秋含悲血浸台。不忘历史,永记南京大屠杀;珍惜和平,富强民主丽中华。
上一篇: 情殇“北京平” | 未央君
下一篇: 张秋良: 阿弥陀佛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