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释
大学通释
小学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大学者,解其意而成其道。道者,德也。德者,义也。义者,宜也。
君子世有道入世以求济世,荣华随之;世无道避世以求自保,未必贫穷。有道则善,无道则恶,善与恶,皆人之本性也。然立德者,先要回归于善之本性,然后再使之不断提升,最终达于至善。本善者君子,至善者圣人。圣人者,所谓从心之所欲而不逾矩,宜也。宁静致远,安居乐业,虑之在先,其后有得。得者,德也。
物有本末不可倒置,事有始终不可偏废,时有先后不可造次。善之本性亦自然之本性,得此本性,即得于归自然。自然而然,乃天地间之大道也。
欲立德以达于至善者,先要治国。然欲治其国又先要齐其家,欲要齐其家又先要修其身,欲要修其身又先要正其心,欲要正其心又先要诚其意,欲要诚其意又先要致其知,欲要致其知又先要格其物。
格物明物理然后知致。知致得智慧然后意诚。意诚通神灵然后心正。心正无邪念,然后身修。身修能自养然后家齐。家齐绝后患,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是为德立,即使其至善彰显于天下,天下从之而平矣。
自庶人至天子所有人都当以立德为其本分。不立德而能达于本善者未之有也,更何况至善乎!
德者,善之性也。善者,德之根也。
《康诰》上说:
“克明德。”
是言德可立也。
《大甲》上说:
“顾諟天之明命。”
是言立德乃天命也。
《尧典》上说:
“克明俊德。”
是言德既可蕴含其中又可显露其外,且大且美,是为至善。
《盘铭》上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言立德即要弃旧从新,日新而月异,不亦乐乎!
《康诰》上说:
“作新民。”
新民者,新人也。新人者,君子也,圣人也。人人为君子,为圣人,何愁国之不治、天下不平乎!
《诗》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至于文王,邦可谓久而旧矣,然能更新其德至于百姓,故能至今而不衰也。故君子一定要有志于立德,不可中途而废。
凡事者,只有力求做到最好,才能做到更好。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是言王者之都乃百姓之乐居也。
《诗》云: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是言鸟儿虽然能飞,但也需要栖息之处。
子曰: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是言鸟儿栖息在哪里,是鸟儿选择之结果,人难道不如鸟,不会选择自己的居处乎!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是言为王者所居之处应光明正大之处也。
或者说,为王者以仁义为居处,为臣者应该以忠敬居处,为儿女者应该以孝顺为居处,为父母者应该以慈爱为居处,与他人交往应该以诚信为居处。
《诗》云:
“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君子者,有德行之人也。“如切如磋”,赞其学识高深。“如琢如磨”,赞其神通广大。“瑟兮僩兮”,赞其英武之姿。“赫兮喧兮”,赞其庄严之态。“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赞其德高望重,终不能为人所忘矣。
《诗》云:
“於戏!前王不忘!”
所指不同,亦乃此意。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是言即便做了法官,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人。对于人来说,没有诉讼之事发生才是最好的。法律之存在只是让人们知道畏惧而已,这就叫作知本。所谓知本,也就是要归根,使人们回归其善良之本性。
欲致其知者必先格其物。所谓格其物,即求物之理。所谓致知,即求心之明。天下物莫不有理,人之心多不有明。学者必凭借已知以探究未知,一旦贯通,豁然开朗,表里精粗,无所不知。故君子立德必格其物也。
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所谓致其知即求心之明。心之明者可谓知之至也。知之至者,智慧之最高境界,亦善之本根也。故君子立德必致其知也。
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即不自欺。君子立德以求至善,一如厌恶臭、喜美色,皆出于意诚。所谓意诚,即不虚伪,即便独处也是一样。
小人闲居,无恶不作。君子视小人,如见肺肝。心有所思必显露于行色,况多行不义必自毙,故君子必慎于独处。
财只能填充屋宇,德才能滋润身心。故君子立德必诚其意也。
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所谓正其心者,即用心正而不偏,好而知其恶,厌而知其善也。怨怒、恐惧、忧患、喜好者,皆为心之所用,然有之则不察,必失其正。心不在焉,甚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可正矣。故君子立德必正其心也。
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所谓修其身者,即使自身完善而无缺失。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是为修身也。
能自修其身者方可修人,自身不完善而能使他人无缺失者未之有也。尧、舜仁天下从之以仁,桀、纣不仁天下从之以不仁,治乱在于一身。故君子立德必修其身也。
欲治国者必先齐家。齐家者即使家庭和睦也。其家不可齐而能治国者无有,故君子不出其家而治国。孝者所以事父,悌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事众,此三者齐家之方,亦治国之法。
《康诰》上说:
“如保赤子。”
以赤子之心求之,即便不成功,离成功亦不远矣。
有时,一个家庭好,一个国家也就好。也有时,一个人不好,一个国家也就不好。甚至还有时,一句话可以兴国,一件事也可亡国。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为齐家也。
《诗》云:
“宜兄宜弟。”
是为齐家也。
《诗》云:
“仪不忒,正是四国。”
是谓君子治国必先齐其家也。
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国。治国者即使民不生乱也。尊老敬长使民知孝悌,怜恤孤寡使民无哀怨,是故君子应得絜矩之道也。所谓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治国者须以民之所恶为恶,以民之所善为善也。
《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治国者须小心谨慎、不失偏颇如周太师尹氏,否则必为天下人所诛戮矣。
《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竣命不易。”
得众而得国,失众而失国,治国者应以殷为鉴也。
是故君子必立德,有德方有人,有人方有土,有土方有财,有财方得用,财聚而不得用,民为之散矣。德者为本,财者为末,不义而入者,必不义而出,况与民争之。民已散,国何以治之?
《康诰》上说:
“惟命不于常。”
是言天命是在不断变换着的。善或得之,不善则必失之矣。
《楚书》上说: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惟仁以为宝。”
《秦誓》上说:
“若有一臣子,身无大技,惟心宽矣。他人之能如同己有,他人所言如同己出。能容他人而保我子孙黎民以安乐,岂不有利于国!反之,虽然身怀绝技,然见人有长则妒之,见人有德而蔽之,因不能容人故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以安乐,岂不有害于国!
仁人者,爱与憎分明之人也。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的用,或可以归罪于命运。见到不善者不能将其免退,免退却又不能将其疏远,是为错矣。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有背于人之本性,灾难必降其身。君子为人做事必合乎自然。忠信方能成功,骄矜者必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生之者勤,用之者俭,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上好仁以爱其下,下好义以忠其上。是故君子事必有成,因其财不悖出也。
孟献子说:
“蓄马之家,不察鸡豚;藏冰之家,不蓄牛羊;百乘之家,不养聚敛之臣。与其养聚敛之臣,宁养盗贼。”
是故君子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也。
为国者不知兴仁而一味敛财,是入小人之道矣。小人之道以利为利,灾与祸必并至焉。虽有善者力挽之,亦无奈何矣!国之不治,更何况天下乎!
下一篇: 外国著名诗人诗选(上部)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