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我读《水浒》之鲁智深

作者:huangzhc 阅读:549 次更新:2022-06-10 举报

     (一)选择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本是想教训一下郑屠户这个欺弱害民的市井恶霸,昨日在酒店里听闻金翠莲哭诉父女二人莫大的屈苦时鲁提辖早已是怒火中烧、咬牙切齿,恨不得立马去打之而后快。若不是“九纹龙”史进和“打虎将”李忠奋力拉扯住,估计“镇关西”郑大官人当日就得横尸街头。鲁提辖酒后气愤的睡了一夜后,心中的怒火算是降了下来,但是答应人家要办的事情还得赶紧去办。我们的鲁提辖虽然平时性格粗卤,大大咧咧,然终究是个英雄好汉,虽然是酒桌上且是醉意朦胧时答应人家的事情,但是鲁提辖这个粗大汉子却把这件事深深的记在了心里。决不是酒后的一时之意而痛快应付旁人,他是有善心的,他是嫉恶如仇的。于是第二天大清早鲁提辖待到天色微明时便急不可耐大跨步的去了金氏父女二人栖居的酒店,解除了店小二的阻拦,估摸着金氏父女走得远了才起身去往状元桥(鲁提辖虽然粗卤但心思极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郑屠却依然还很镇定,清平世道,朗朗乾坤,若换作是常人误伤了他人的性命心里早已陷入极度的恐惧、胆颤、慌乱,脑袋里早已是一团乱麻且来不及思考任何的事情。而我们的鲁提辖居然还在静静的寻思,寻思着未来的处境。俗话说“杀人偿命”,这个道理恐怕连小孩都会懂得,杀了人无疑是逃不过牢狱之灾的,性命保不保得住还得另说。虽然打死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地痞恶霸,但好歹也是一条人命,生杀予夺的权利还在政府“三司”部门那里,你一个普通人误伤人命这是犯法,况且你还是个军官,更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鲁提辖寻思后便在心里给自己定出了两条路,第一条路是“须吃官司”,也就是待捕下狱、等候发落。鲁提辖是一名军官,常年在道上往来,对于刑狱之道应该是了然于胸,打死了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可见他的业务水平。不光是要吃官司,关键还得坐牢。司法部门过堂审讯也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还得走程序。少则也得三旬两月,“鲁提辖打死郑屠”这样的刑事案件也并不复杂,无非是抱打不平、扶弱锄强,看人不顺眼下手不知轻重而误伤他命,光天化日之下满大街都是人证,事故很清晰审讯的过程不会太久。但要落得个“秋后问斩”那还得在牢中待上个一年半载,等死的时间也就长了。但不论情况如何,受牢狱之苦是无疑的。而鲁提辖寻思着若是吃官司坐牢却是没个人来给自己送饭的,想到这却是有几分凄凉。

从这“又没人送饭”便可看出鲁提辖的身边是没有亲人的,估计连个要好的朋友也没有。像鲁达这样性格的汉子,朋友也不会多。在他心里,有几人能让他看得上眼呢,想要成为他的知己朋友实在太难,主要是择友的标准太高。鲁达这个人心胸豁达、为人直爽且又武艺高强,像他这样的好汉当然喜好结交英雄豪杰之士,比如史进、林冲等。就连史进的开手师傅“打虎将”李忠,虽有几分本事,而鲁提辖对他却是一脸的鄙夷,一个不爽利的人怎入得了他的眼。然而这天地间英雄豪杰毕竟太少,鲁达的朋友自然是少的可怜,刚即遇见史进这样的英雄人物便迫不及待的拉着他去饮酒论江湖,可见他已好久没有遇到英雄好汉了。所谓英雄惜英雄,好汉爱好汉。鲁达的身边时常没有这样的人物,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只能是三生有幸,意气相投便要一醉方休。鲁达是孤独的,英雄是孤独的。

对于“须吃官司”这条路,鲁达寻思的却有几分悲苦,心中时时却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正是这种孤独感所带来的悲苦与凄凉让鲁达产生了极大的抵触,于是他想到了第二条路——“不如及早撒开”,“撒开”通俗的讲就是“跑路”。对于“跑路”这条路,鲁达是没有寻思的,“跑路”这种情况纯然是对前路的未知,前路茫茫有着太多的可能性,也无法去想。当然在跑路的过程中处处都会有凶险,万一哪天被官府捉拿了也不得不悲惨的回到第一条路上。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直到能找到一处能避开官府追捕的安身之所时才能安定下来。

于是鲁提辖在打死“镇关西”这万分紧张的时刻脑中经历了一场短暂的思索,思索着未来的命运。在他的前方交错着两条路,一条“已知”的路——十分悲苦,要么悲惨的饿死狱中,要么踉跄的走向法场受刑;一条“未知”的路——茫然一片,只是在这茫然中,他还可以保留生机、创造希望,还可以风风火火的浪迹天涯。英雄者不安于静而乐于动,鲁提辖选择了那条“未知”的路,慌忙而匆匆的踏上了逃亡之旅,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人生。

 

              (二)无奈

躲难逃灾入代州,恩人相遇喜相酬。

只因法网重重布,且向空门好好修。

打坐参禅求解脱,粗茶淡饭度春秋。

他年证果尘缘满,好向弥陀国里游。

人生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八九,每个人不会总能一帆风顺,都会遇有磨难。人生之路时常会有荆棘坎坷、崎岖曲折,当身处这些不如意时往往也是毫无办法、无计可施,只能认从命运的安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当是时官府已开了缉拿鲁达的海捕文书,发往各处。文书上鲁达的年龄、籍贯等信息十分详尽,甚至还有画匠画了他凶神恶煞的模样,栩栩如生。还有一项更是诱惑力强大——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赏钱一千贯。这种情况似乎也像今日公安部追捕A级要犯时,满大街张贴的那些悬赏通缉令,过之而不及。各处州县的城门边都可以看到缉拿鲁达的通缉令,这样的通缉令到哪里都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足以吸引广大民众围观念读、围聚议论。读的人往往也会有一种炫耀自身文化水平的心理,默念都不行,须要大声诵读,一句一停,抑扬顿挫。这样的围观和议论在无形中却营造了一种紧张而肃杀的舆论氛围,杀人命案嘛怎么不让群人紧张、头脑发麻,说不定杀人凶犯就在自己的身边。

鲁达却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一介武夫,文化水平不言而喻。前面说过鲁达虽然粗卤,但是他的心思却很细致,我想这主要是他在工作中练就的业务水平以及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所造就的。我能想到跑路逃了四五十天的鲁提辖应该是早已预料到官府的追捕文书早已发往四处各州,层层密集的追逃网络正在慢慢的向他逼近。此刻他居然还敢往人烟稠密的县城里赶,而且还站在专门张榜的城门边,更甚的是他竟然钻进读榜的人丛里听旁人诵读缉拿自己的榜文,实在是难以理解。话说鲁达自打死郑屠后,惶急火燎的东奔西逃,像是一只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又像一只漏网的活鱼,趁水势翻身冲浪跃。诚然一副“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的丧家之犬的模样。也许这样可以解释鲁达此时“头脑发热”的举动。

话说鲁达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口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像他这样的身形体貌站在普通人群里,简直就是异类,与众不同,实在很显眼。要是哪个旁人稍稍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略微一瞧,再细细的看看告示上的图像,两相比对后那么此人必定先是惊疑(原来凶犯就在身边),然后开始欣喜(告官可获一千贯钱)。就在这情形危急、灾难将至的时刻,戏剧的一幕出现了,金老恰好赶到了,一把扯开了鲁达,化解了危机。

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那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

鲁达对于自己未来的命运又一次寻思。第一次寻思,他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而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了,不走也不行了。追捕鲁达的通缉文书早已四散开来,惦记那一千贯的人比比皆是。如若没有金钱奖赏,旁人也许会是漠不关心、索然无味,也许三五天就把这件事给忘了。但一旦开出了不菲的价码后,人们在金钱的利诱下,投身揭举告发的热情必然会激然高涨,鬼迷心窍的人或许会把它当成一种事业来发上一笔横财,乐此不疲。在这世上,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呢,只要在这市井之中隐藏的再好总会有一双势利的目光觊觎你的影子。此刻任何的可疑都会引起牟利之人的极大兴趣而趋之若鹜,金老汉匆匆忙忙的跑到赵员外的庄上将旁人的疑心及时的告知了鲁达和赵员外。赵员外计议一番后以他的人脉关系给鲁达指明了一条路——上五台山出家当和尚。

去五台山出家,一则山高路远可以避人耳目;二则谁能想得到五大三粗的一介武夫肯落发为僧。对于鲁达,落发为僧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到走投无路时是不会下如此决心的。一个粗卤莽撞汉子,脾气也不好,更是嗜酒如命,想想往后只能饱受佛门的清规戒律、唱文诵经,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人生的无奈便在于此,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走自己不愿走的路,但又不得不做,不得不走。

鲁达寻思:“不如就了这条路罢”。这一个“罢”字便是无奈至极了。

 

               (三)友情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至圣贤人之间的相交,这世间圣贤之士能有几个,那是友情所能到达的至善至美的一种完美状态。而《水浒传》中所体现的友情都是以歃血焚香的结拜、盟誓来呈现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几句空洞而动情的口号便将一群热血沸腾的汉子紧紧的捆扎在一起。梁山好汉的“兄弟情”也应是友情的一种强烈而极端的表现,他们在友情的基础上增添了浓厚的江湖义气,在这样义薄云天的氛围里所形成的情谊已然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甚至高于生命。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当那钢硬浑重的禅杖突然横空出现时,还有那有如惊雷似的咆哮轰然发出时,无不令人耳目为之一震,万分激动。这个场景应是《水浒传》中最经典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每每看小说或是电视剧只要看到这一处时都会有一种血脉喷张之感,总会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处于绝境之中万念俱灰的林冲,在万般绝望之时突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的朋友来解救自己了。就这样一个在暗中时时跟随的朋友,将林冲从死亡线上紧紧的拽了回来。

不久前,在东京大相国寺一处僻静的菜园子里,鲁智深结识了闻名东京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两个都在江湖上有名,且有着共同的爱好——习武,于是两人欣喜的结拜成了兄弟。我在前面曾写到过鲁智深的朋友很少,主要是他择友的标准太高,一般人很难成为他的朋友,林冲的各方面条件无疑能达到智深内心刻定的友情尺标。而鲁智深对待友情纯然是极其专注、认真的,在他看来友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只要是他认定的友情他绝无任何条件的去维护,且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就算是两肋插刀、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正是鲁智深如此这般对待友情的态度我们才看到他大闹野猪林解救林冲于危难,不光是要解救朋友暂时的危难他还把持着“救人须救彻”的执着精神,一路护送林冲直至沧州,觉着林冲彻底安全了这才转身离去。朋友之间无需太多的言语,只是一句“兄弟保重!”足矣。我曾在此处感动至深甚至有时会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复,我为林冲感到无比欣慰,交友有如鲁智深者,夫复何求!

《史记.管晏列传》中写到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鲍之交”可谓是历史中感人挚诚的一段佳话,鲍叔牙对待朋友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信任、无所求的善心,令人钦服不已。而在鲁智深的身上,也有着鲍叔牙的待友之风,不求朋友的任何回报,只因曾经的八拜之交。

后来鲁智深听闻曾经的患难之交“九纹龙”史进身陷缧绁而不听武松等众人的劝阻,决意要单枪匹马前去解救,结果也被捉进了大牢。我们或许会认为鲁智深的举动莽撞且缺乏智谋,但他单身赴险的行为与决心已然将友情置于生命至上,无怨无悔。烈火始得真金,患难才见真情。

关于友情的话题,我们时常会很轻松,有时却又异常沉重。轻松之处在于我们会认为获得一份友情往往很容易,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人来人往,一场平凡的相遇便能引起友情的可能。友情往往是两个人在某段时间内有着共通的话语、契合的认知、互信的感怀所引发的情感期冀,他能给彼此带来所渴求的理解与慰藉。友情的考量需要时间的磨洗,于是友情可能短暂也可能长久。友情的崩塌往往是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出现了怀疑、失信乃至背叛,沉重便在于此,谁能容忍背叛的友情呢?

 

 

                 (四)霸气

“霸气,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潇洒气度,是一种蔑视丑恶的坦荡胸怀”梁山好汉的身上大多都有几分霸气,在上梁山之前他们大多要么是各个山头的带头大哥,要么是朝廷里威震一方的军官将校,没有几分霸气怎么能慑服手下的那些跟着混饭吃的亡命之徒。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鲁智深。

话说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口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从他的身形面相上来看就给人一种威猛刚强、凶神恶煞的霸气之相,更兼脊背上的一片刺绣花纹,项上的大串佛珠,我们可以想象鲁智深光着膀子和那二十来个破落户在杨柳树下猜拳饮酒的模样,旁人若见了必定绕道而过。这使我想到了这样场景:在夜市的烧烤摊边几个五大三粗的社会青年围坐一张桌,个个光着头,脖子上也都挂着一根粗大的金链子(不知是真是假),光着膀子,而且身上都布满青黑色的纹身,一手叼着烟,一手拿着杯,咋咋乎乎的喝着酒。这场景让旁人都不敢正眼去看,“霸气”的外形似乎给众人以恐惧、胆寒,“敬”而远之(说不定是古惑仔哩,你若多看几眼说不定惹来拳脚之苦)。

我曾想如今的有些社会青年或者是古惑仔之类的混混似乎比我更爱看《水浒传》了,个个都把自己整的像是鲁智深一样,满嘴的都是江湖义气、称兄道弟,有的居然还排了座次。所谓“少不看《水浒》”的劣根性便在于此,极易误导那些还没有辨别能力的懵懂少年。鲁迅曾告诫我们对于文化的东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英雄好汉我们应看到其身上良性的精神层面,而非追求那些荒诞、恶劣的江湖习气。我只想说鲁智深的霸气是一种自然随性的流露,与生俱来的气质只可去崇拜而无法去模仿。再说他的心中存“善”,霸气也是因“善”而为的。遇到恶霸是钢拳,遇到奸邪是铁杖,英雄者霸而向善,活佛也。

鲁智深的霸气不光是体现在不怒自威的外形,他的言行举止更是霸气十足。平常说话时,声如钟响;若是发起喊来那可不得了,更是声如奔雷、震彻云霄,喝声一出定是房屋震颤、山林呼啸。走起路来一向是大迈阔步,昂头挺胸。再者智深力大无穷,比之于西楚霸王力拔山兮犹有过之而不及。若是冲将起来,舞着水磨禅杖时定是山呼海啸一般,呼啦啦的席卷开去,势如破竹,无人敢挡。怒火中烧时的鲁智深可与当阳长坂坡的张飞媲美,令对面的敌兵肝胆俱裂,敌兵面对这天神一般的威霸之气时也不得不呼爷喊娘的抱头鼠窜了。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 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也是《水浒传》中的一大经典片段,让读者无不大呼过瘾,惊叹钦服。那些泼皮们嫌着杨柳树上的老鸦叫的心烦,扫了酒兴,便找梯子去将老鸦的巢给摘了。而鲁大和尚却一句话不说便走到树前(泼皮们都不知道他要干嘛),“把腰只一趁”将好端端的一颗杨柳连根拔起。拔完后,气也不喘,只是撂下了一句“打甚鸟紧,明天都看洒家演武器械。”。就这么轻松,就这么率性,就这么霸气。

也许就是“倒拔垂杨柳”才真正奠定了鲁智深在江湖上的名望,想想看,当时他是在东京(宋朝首都)大相国寺拔的垂杨柳,他身边的那帮泼皮破落户(市井中的混混)必然会将这样的奇景四处传唱,用不了几天整个东京城都会传的沸沸扬扬。京城可是群英荟聚之地,那些常年在江湖上行走的侠客也会将这样的传奇故事很快的流传到四面八方,叹为观止。

 

                 (五)归心

作为一位义士,他抱打不平、扶弱锄强,遇到恶霸之类必是除之而后快;作为“兄弟”,之于朋友他无不是倾心相待,朋友有难时他定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为一员猛将,战之所至无不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直至打完最后一场战役,勇擒敌军魁首,战绩彪炳、居功至伟。英雄之完美者如是而已。鲁智深也走到了人生辉煌的顶点,马上就可以加官进爵了。宋江劝他还俗为官图个封妻荫子,他说不要;宋江劝他选一名山大寺做方丈主持,他依然不要。他拒绝了一切功名利禄,他只想洒脱的度完余生。

当初,人生的俗缘让他选择了佛门,或许那时的他压根儿就没有想着去把“做和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迫于逃灾避祸的无奈他才落发为僧。我们可以想的到,鲁智深在闯荡江湖的漫长岁月里本有太多的机会去还俗,蓄起须发,回归常人的七情六欲。《水浒传》里也曾有和尚还俗为强盗的先例,比如在上二龙山之前,二龙山上的宝珠寺本是大山环抱中一处幽静的佛寺,寺庙里的主持方丈邓龙似乎觉得做了那么久的和尚天天唱文诵经、清心寡欲的日子过得实在很无聊、很痛苦,也许是他凡心未泯,七情六欲还藏在心间,于是他心里滋生一个奇怪而大胆的想法——还俗做强盗。我很好奇好端端的寺庙主持干嘛要去做打家劫舍的强盗,这样的反差确实太大,令人难以理解。佛门都是以“善”为本的,做了那么久的和尚(能混到主持也需要熬很长时间的),怎么他心中的“善念”都哪去了,一下子变得如此邪恶。于是宝珠寺的主持和尚邓龙还了俗,养了头发,还给自己取了江湖名号——金眼虎,余者和尚也都随顺了,正式开启自己的强盗生涯。

后来鲁智深和杨志迫于官府的追捕,急需寻觅一处稳当的生存空间,于是伙同曹正等人设计杀掉邓龙夺取了宝珠寺,鲁智深做了山大王。照理说鲁智深完全可以效仿邓龙那样蓄起须发还俗,可是鲁智深却不,他依然保持着和尚的装束,光头、戒疤、佛珠、皂布直裰等一样不能少。我想这应是佛性使然,鲁智深身上有佛性,当初智真长老的慧眼透过鲁达粗鄙的外表看到了他身上的佛性,且认定这个五大三粗的武夫今生注定与佛有缘。“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噪,日后却成正果。”。虽然鲁智深当初两次大闹五台山,打砸庙门、殴打众僧,行为及其恶劣,但智真长老将他扫地出门发往别处时却依然没有放弃他,依然给他指引迷津,给了他四句深晦的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让他时时参悟其中之玄妙。

当初在五台山出家的鲁达是没有想过要在寺庙佛陀中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的,而是随性的踏上了一条风风火火的江湖路。在这江湖路上,智深纯然是一颗“杀心”,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死在他禅杖下的生命不计其数。在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打斗、杀伐、屠戮后,他的心境在一个钱塘江涌起潮信的夜里猛然间彻底禅悟了——他还有一个“化身为佛”的初心,他要回归于初心。

“遇夏而执,遇腊而擒,遇潮而圆,遇信而寂。”这是智真长老给鲁智深最后的偈语,当初他没有参悟其中的奥妙,而此刻他恍然大悟:

平生不休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金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人生的夙愿也许就在最初已然定格,想要追寻信念却找来找去无处可寻时,冥冥中有了灵光一现,原来它就在那里。那就洗去身上的血污,盘膝而坐,双掌合十,诵念过往的罪恶,去往心中的佛国罢。

 

 


上一篇: 一缕寒香

下一篇: 会计之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