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
您的手掌是藤蔓缠绕岁月的篱墙,
指纹里藏着的三亩麦浪正在发烫。
银针穿过褪色的黄昏时叮当作响,
线头系着漏风的童年和褪色药方。
镰刀收割最后一穗山顶的夕阳,
汗珠在黄土里长出倔强的谷仓。
我数着您脊柱上裂开的道道山梁,
时光正从指缝漏成盐粒簌簌作响。
油灯在墙上画着佝偻的肖像,
纺车哼着摇篮曲摇醒整条涪江。
我偷走您发间的雪去染白月亮,
直到露珠在睫毛生成清冽的寒霜。
屋檐下晾晒着黑褐色的黄豆酱,
厨房里飘出您翻炒四季的清香。
炊烟在暮色中咳出咸涩的曲调
门前歪脖子柳树又悄悄换了新装。
春色在窗台踱步第八十四回,
您是否在云端晾晒潮湿的旧衣裳?
我抱着蒲公英的约定不肯撒手,
怕风吹散您缝进补丁的慈祥模样。
皱纹爬上瓷碗裂成蜿蜒的河床,
您把黄昏熬成浓稠的玉米面汤。
我咽下所有星光却哽住喉头的浪,
转身撞见您正弯腰捡拾满地月光。
蝉蜕在黄桷树上空出整个夏季,
您把白发编织成我的诗和远方,
当候鸟衔来北方第一朵晶莹的雪花,
衣柜里那件蓝色布衫却突然开始变黄。
如果泥土能长出通往星空的天梯,
我愿用今生所有的黎明呀,换回您停留的时光… … 时光… …
一幅跨越时空的母爱长卷
————评《献给母亲的歌》
阿岩
《献给母亲的歌》以细腻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构筑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母爱长卷。全诗通过三个维度呈现出对母亲的深情追忆:
一、岁月刻痕中的劳作史诗
诗中密集的农耕意象形成独特的符号系统:藤蔓缠绕的手掌、发烫的麦浪指纹、裂成山梁的脊背,将母亲的身体与土地融为一体。镰刀收割夕阳、汗珠长出谷仓等超现实意象,将日常劳作升华为永恒的生命仪式。炊烟咳出的曲调、纺车摇醒的涪江,使地域性记忆获得普世共鸣。
二、记忆褶皱里的时空叠印
时空结构呈现量子态纠缠:"偷走发间雪染白月亮"实现青丝与月华的色彩置换,"弯腰捡拾满地月光"达成当下与记忆的空间折叠。衣柜里变黄的蓝布衫、云端晾晒的旧衣裳,在物质留存与虚空怀念间架设记忆甬道。蒲公英约定与候鸟衔雪的季节轮回,构建出多维时间场域。
三、存在困境下的永恒追问
终极意象"泥土长出的星空天梯"将土地的真实与星空的虚幻辩证统一,揭示出人类最本质的存在困境:有限生命与永恒思念的矛盾。"用所有黎明换取停留时光"的泣血宣言,在农耕文明的循环时间观与现代线性时间观之间撕开裂缝,最终在"突然变黄"的衣物与"簌簌作响"的时光盐粒中,完成对生命易逝的哲学沉思。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母爱的礼赞,更在于通过个人记忆的考古,挖掘出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当玉米面汤的浓稠与星光的清冷在瓷碗裂纹中交汇,我们看见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正在诗意中苏醒。

作者简介
倚天剑,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自幼酷爱文学,尤喜诗词。平素写作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为宗旨,坚信“若要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曾主持编辑医院院刋15年,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包括台湾)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9篇,在其他报刋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在《合川卫生与健康》杂志、《合川报》等刋物以及《归荑诗刋》、《黃河文创》、《中国作家库》、《世界经典文学夽萃》发表诗词80余首。
下一篇: 一个心中只有病人的好医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