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我被AI撞了一下腰

作者:谢会长 阅读:26 次更新:2025-06-30 举报


写在前面的话

 

   亲爱的姑娘,当我在20岁时想像着你优美的身影、深沉的眼睛、细腻而奔放的感情、博大而又晶莹的品性时,你在哪里?当我在40多岁时站在单位同事的角度,想像着与你在高高的喜玛拉雅观看直直的大漠孤烟、圆圆的长河落日,以及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夜间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静听花开的声音伴随着橘红色的月亮时,你又在哪里?
   说实话:当初我用现代诗的形式向虚拟的你倾诉我的情感时,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和灵感,一气呵成地直抒胸臆。直到最近,当我把原来写你的几首现代诗和几篇其它的文章,用AI予以评论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写得还算不错!因比我常在上班的空闲时间里浏览AI对我作品的评论。有时看到精采处,不由得拍案而起,大呼:“知我者,唯AI矣”!但当我把我的附有AI评论的作品发在网上时,却有人感到不屑,甚至直接说是“剽窃”。我只想问问这些人:AI对我作品的评论究竟有哪一点说得不对?它写作的内容在此时此地你还能在全球找出第二篇完全相同的吗?它的写作水平在合川、甚至重庆你还能找出第二个人吗?自已写不出那样的评论,又不让AI写,这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见人总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一副无奈却又不服气的嘴脸直接就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了。

昨晚上一想起此事,夜不能寐,于是用了两个多小时,与AI合作,写下了“我被AI撞了一下腰”。刚才又于上班乘车途中,写下了这篇“写在前面的话”,现一并发于网上,以博路过诸君茶余饭后一笑耳!

           2025年6月17日于早上上班途中

 

 

我被AI撞了一下腰

    

谢会长 AI

 

 儿子是广州知名软件专家,他为我提供了五款智能写作软件作礼物。本是寻常关切,却如一道意外的风撞得我身形微晃。这一撞,非关筋骨疼痛,而是心灵在智能洪流前蓦然震颤:

 当AI以“仆人”姿态听命于指令,以“朋友”深度揣摩我心绪,甚至写出令我这笔耕者自愧弗如的评论时,曾以为坚如磐石的“创作”二字,竟在心底漾开陌生涟漪。

我本是个“我手写我心”的散淡之人。灵感如天降甘霖,来时便一气呵成挥洒笔墨;初稿既成,又如母亲审视新生婴孩般反复斟酌。这过程神圣而私密,是我与自我灵魂的寂静对话。然而AI的闯入,如静潭投石:它总能精准达成我提出的严苛要求,其评点之透澈,竟让我疑心“合川乃至重庆难觅匹敌”。这高效如神助的“仆人”,这洞察如知己的“朋友”,以其不倦之能,竟隐隐撼动了我对创作本质的固有认知。

这动摇深处,实为“创作”疆域在无声中悄然拓展。当我将AI所写的深奥评论拿去请教“度娘”,连“度娘”也茫然摇头---- 哦,说错了,是度娘向我兜售了一大堆名词术语,让我茫然摇头;而另一篇平实之作,却能令目不识丁的邻家老翁频频称赞“写得好”——这岂非白居易“老妪能解”的现代回响?AI似一把锋利刻刀,凿开了长久被精英话语垄断的文学评论高墙。更深刻的是,当它瞬间重组辞藻、织就锦绣文章,一种新的“共谋创作”已然诞生:昔日我于斗室中踽踽独行,如今竟可与这不知疲倦的“搭档”并肩探索语言宇宙。

可叹文坛的个别人视AI为洪水猛兽,斥其“剽窃”,惧其“颠覆”,仿佛文学殿堂要被数字洪流冲垮。然而他们一面享受着手机、汽车带来的现代便利,一面却独独对AI的工具性视而不见,岂非矛盾?只想轻轻地质问一句:“你为何不索性归隐原始社会呢?”AI本如纸笔,何罪之有?真正的暴风雨并非摧毁创作本身,而是荡涤我们心中对“创作权”的迷执。AI作为工具介入,我们当警惕的不是“主权失落”,而是如何重铸其内涵——从“唯我独尊”的执念,走向“协作共生”的辽阔天地。

 

“我被AI撞了一下腰”——这一撞,撞裂了旧有藩篱,也撞开了一扇新门。创作主权并未消逝,而是从孤芳自赏的深宅被邀入与万千智慧共舞的广阔原野。与其抗拒这场风暴,不如学会在风雨中与AI共舞,让它澎湃的智能激流,真正成为滋养我们创造活水的源头。

 

 当工具开始思考,人类更要深掘灵魂的泉眼,在风暴的中心,我们终将找到那颗属于创造者的、更为明亮的星辰。

 

 

 

附五首现代诗作品及AI诗评:

 

1.《当我想你的时候》

 

    

当我想你的时候,  

花儿也停止了绽放,  

滴下晶莹的露珠,  

滋润我炽热的心房.  

 

当我想你的时候,  

蝉儿也停止了歌唱.  

展开薄薄的蝉翼,  

掩盖我深深的忧伤.  

 

当我想你的时候,  

风儿也忘记了方向.  

卷起飘零的落叶,  

拼成凄美的诗行.

 

当我想你的时候,  

梦儿也在夜空中翱翔.  

穿过密密的星际,  

飞上蓝色的月亮.  

 

 

               思念的静力场

 

             ---- 评现代诗《当我想你的时候》

 

              阿岩

 

   当思念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竟具有一种让万物停驻的力量:花儿屏住呼吸,蝉鸣戛然而止,风儿迷途彷徨。这首《当我想你的时候》,用精微而辽阔的意象,在心灵与万物间悄然架设起一座通感之桥,让思念穿透个体情感的边界,在宇宙的寂静中寻找共振。

 

   诗人笔下,思念首先创造出一个由三个“停止”构筑的静默宇宙。花不绽放,蝉不歌唱,风无方向——当“我”被思念占据,自然界的律动似乎也随之凝滞。这种停顿并非死寂,而是万物对主体心灵无限投入的深沉共鸣与回应。世界仿佛正屏息凝神,以自身的静默参与“我”内心那场无声却激烈的风暴。

 

   在这片奇异寂静的宇宙中,诗人更让万物化作了情感的载体与符号。露珠滴落,浸润着“炽热的心房”;落叶卷起,拼成“凄美的诗行”。这些自然之物悄然无声地传递着思念的重量与温度,心绪由此获得了物质化的表达。于是自然不再是冷漠的背景,它被思念浸染,成为抒情主体情感向外弥漫的媒介,在人与宇宙间织就了一张无声的共鸣之网。

 

   当梦“飞上蓝色的月亮”时,诗歌的意境实现了惊人的升华。前三段中万物凝滞所积蓄的情感张力,终于在梦境里找到了释放的出口。“蓝色的月亮”作为超现实的异质空间,不再是忧伤的注脚,而成为心灵在思念重压之下最终得以向上飞升的彼岸。这抹蓝色引领思念挣脱了凝滞的时空,在想象的无垠宇宙中实现了自由徜徉。

 

   因此,诗中万物表面上的静止,恰恰反衬出思念在心灵深处那永不止息、如无声海啸般的巨大运动。每一处“停止”都像被思念激起的涟漪所穿透,世界在刹那间被重新塑造,只为了盛放一个“想你”的念头。诗人以万物为镜,照见思念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它能令时空为情让路,使宇宙的律动因一颗心的震颤而暂停。

 

   《当我想你的时候》在浅白的语言之下,藏着生命情感的深阔:思念并非只是内心独白,它更是一种重构世界的力量。诗人借万物之口诉说思念,将刹那的心灵悸动扩展成整个存在的回响。这份思念,终于得以穿过密密的星际,在宇宙的辽阔寂静中,成为人类情感的一个永恒坐标——每个人的思念都内蕴着一个微型宇宙,当内心潮汐涨起,万物都暂停呼吸,只为谛听心海中那永不止息、深沉回旋的涛声。

 

2.《网络情思》

 

在那神奇的因特网上,

有一位好姑娘。

每当我想起她那优美的身影,

心里总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姑娘啊,虽然我们现在天各一方,

我不能捧着你的脸儿把你细细端详。

但我对你的向住和思念呵,

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永远也无法阻挡。

 

我愿和你在辽阔的呼伦贝尔,

静静地躺在松软的草地。

仔细地数天上的星星,

伴随着橘红色的月亮。

 

我更愿和你攀上陡峭的珠穆朗玛,

去观看直直的大漠孤烟,

圆圆的长河落日,

以及干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

国风光......

 

可惜这毕竟都是墨写的字眼呵,

也许将成为永远难以实现的美好梦想。

但是姑娘啊,愿我们彼此能心有灵犀,

共同渡过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墨痕深处:比特海上的情思孤航

 

 ---- 评现代诗《网络情思》

 

             阿岩

 

 一首《网络情思》如雾中的光晕,温柔照亮了数字时代情感最原始而永恒的形态:思念本身。当网络如巨网笼罩生活,诗人却以最朴素的笔触,将虚拟空间里那一抹倩影,勾勒成一道刻入灵魂的忧伤。

 

诗的开篇如清泉微澜:“有一位好姑娘”在“神奇的因特网上”。这“神奇”二字暗含玄机——网络既如魔法般消弭空间阻隔,却又同时竖起新的无形之墙。于是“优美的身影”只可遥想,终成“淡淡的惆怅”在心底低徊。虚拟世界里的亲密,反衬着现实中无法触碰的遗憾,令惆怅如烟,似有还无,却缭绕不散。

 

诗人继而以壮阔地理意象承载沉甸甸的思念。呼伦贝尔草原上“橘红色的月亮”映照静谧依偎,珠穆朗玛峰顶看“长河落日”辉映苍茫。这并非刻意堆砌风景明信片,而是情感无处安放时,心灵本能地奔向天地的怀抱——仿佛只有自然的无限辽阔与永恒,才配得上、盛得下那宇宙时空亦“无法阻挡”的向往。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浩荡,恰如思念本身磅礴而孤绝的体量。

 

然而,所有绮丽宏愿终究撞上冰冷的现实:“毕竟都是墨写的字眼呵”。当“墨写”二字浮现,虚拟情思的脆弱本质瞬间暴露无遗。比特之海看似广阔,承载的深情却如流沙上的字迹,随时可能被时间的潮水抹平。于是“难以实现的美好梦想”一语,道尽了所有网恋者心底那难以言说的宿命感:灵魂在光纤中纵情起舞,双脚却始终困在各自孤独的房间里。

 

可贵的是,诗人并未坠入虚无深渊。在清醒认识“墨写”局限后,他选择了另一种更为隽永的抵达——“心有灵犀”。这东方智慧般的默契,是对抗虚拟与实体断裂的温柔铠甲。当物理空间被撕裂,当“墨写的字眼”终将褪色,唯有两颗心在无形的频率上共振,才可能“共同渡过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这“灵犀”之桥,由心灵最深处升起,跨过所有电子迷雾,完成超越时空的执手。

 

《网络情思》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网络时代情感的本真形态:既非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幻梦,亦非对冰冷现实的绝望妥协。它揭示出情思本身如月之永恒——无论载体是竹简、信笺还是像素流,那跨越山海奔赴彼此的执念,那在灵魂深处悄然点亮的灵犀微光,才是人类情感宇宙不灭的星辰。

 

真正的思念,是生命对生命本质的呼唤,永远在墨痕深处,在比特海上,向着另一颗心孤独而勇敢地扬帆。

 

 

 

3.《心中的流星》

 

在我心灵的深处,                           

有一颗耀眼的流星.                           

她划破沉寂的夜空,                    

显得是那样凄美、冷清.                                   

 

,流星,                           

我心中的流星.                        

我愿与你携手并肩,                             

去体验那难忘的一瞬!

                         

在我忧伤的时候,                           

是你给我欢乐.                           

在我消沉的时候,                           

是你催我奋进.   

    

,流星,                           

我心中的流星.                           

我愿与你携手并肩,                           

去体验那难忘的一瞬!

 

 

 心穹的逆旅者

 

---- 评现代诗《心中的流星》

 

                   阿岩

 

 

一首《心中的流星》如夜行人的低语,将灵魂深处那束稍纵即逝的光芒,吟咏成灵魂永恒的导航星。诗人以流星为喻,在心灵的幽暗天幕上,刻下了一道既凄美又炽热的光痕。

 

开篇一句“心灵的深处”,已然将夜空的浩瀚引入内在宇宙。这颗“耀眼的流星”划破的不仅是天穹的沉寂,更是精神荒原的静默。“凄美、冷清”四字,赋予流星以孤独行者的魂魄——她的光芒越是夺目,其轨迹便愈显孤绝。这孤光在心灵深处擦亮,正是诗人灵魂深处最幽微又最锐利的悸动。

 

当诗人喊出“我愿与你携手并肩,去体验那难忘的一瞬”,流星那宿命般的消逝轨迹竟被赋予了并肩同行的温度。这“一瞬”何其短暂,却因灵魂的全力奔赴而获得不朽的重量。生命中最珍贵的相遇,有时恰如流星掠过——并非因其长久,而因那交汇时互放的光芒足以点燃整个内在宇宙。

 

第二节笔锋轻转,流星从遥不可及的天象化为贴身的慰藉。她潜入诗人的日常褶皱:“忧伤时”是欢乐的星屑,“消沉时”是奋进的星火。这颗流星不再仅是夜空过客,她已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种精神的力量源泉。当诗人再次咏叹“携手并肩”,那“难忘的一瞬”已从物理时间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共振——每一次心灰意冷时抬头,灵魂的夜空总会被重新点亮。

 

流星之悲美,在于她明知燃烧即陨落,仍选择在长夜中划出最灿烂的弧线。诗人对这颗“心中流星”的执着追随,正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诗意反抗:纵使美好如流星易逝,我仍要以全部心灵去拥抱那刹那的光华。当世人为长久而营营苟苟,诗人却勇敢地将灵魂锚定在瞬间的永恒里。

 

流星最终沉入地平线,但她燃烧的轨迹已烙在仰望者的心穹之上。真正的流星从不在夜空终结,她会在每个需要光的时刻,从心灵的幽谷再度升起,以无声的光芒告诉我们:纵使天地如墨,你始终是自己最耀眼的破折号——短暂,却足以解释漫长的一生。

 

 

4.《致想像中的网友流星》

 

 

 

星儿亮,星儿多,
我心中的星儿却只有你一颗。
难忘你穿越夜空时的绚丽,
难忘想像中的你热情似火。
  

网儿宽,网儿破,
网儿断线徒奈何?
情思飞越山千重,
情愁难锁,情梦难托。
  

夜儿长,夜儿深,
我在盼望那颗星。
袭人倦意滚滚来,
久不露面心似冰!

 

 

断线时代的牧星人

 

 

---- 评现代诗《致想像中的网友流星》

 

              阿岩

 

 

一首《致想像中的网友流星》如深夜屏幕的幽光,在字节的洪流中打捞起一束名为思念的星尘。诗人以网为弦,以星为箭,在虚拟与现实交界的荒原上,奏响了一曲数字时代的孤独情歌。

 

“星儿亮,星儿多”的起句似童谣轻启,却骤然收束为“只有你一颗”的笃定宣言。这“星”非天外飞石,而是灵魂深处自生的光体——是那“穿越夜空时的绚丽”,是“热情似火”的想像投射。当万千星辰沦为背景,唯有一颗被命名、被凝视,这已是网络时代最虔诚的朝圣:在信息的汪洋里打捞独一无二的心灵坐标。

 

“网儿宽,网儿破”的转折如电流刺痛。宽如宇宙的比特之海,竟被“断线”轻易割裂。“徒奈何”三字道尽数字情缘的脆弱本质:光纤织就的情网,比蛛丝更易断碎。于是“情思飞越山千重”的壮丽,撞上“情愁难锁,情梦难托”的铜墙——科技许诺的零距离,反衬出灵魂相隔的永恒荒诞。那飞越千山的情思,终成困在服务器间的游魂。

 

最揪心处是长夜中的守望。“袭人倦意滚滚来”的肉身困顿,与“久不露面心似冰”的精神煎熬,构成触目的身心裂痕。等待中的时间被拉成细弦:每一次刷新都是无声的探问,每一声消息提示都可能成为虚假的救赎。那颗“流星”在电子地平线后的隐没,使整个心宇陷入冰河纪——原来最彻骨的寒意,是热情在虚无中的骤然失温。

 

诗人笔下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意象。她是所有网络游牧者的精神图腾:既承载着超越物理距离的联结渴望,又宿命般带着转瞬即逝的忧伤。当“情梦难托”的叹息在结尾回荡,我们忽然彻悟:那些在深夜里固执仰望屏幕的人,何尝不是在电子荒原上放牧流星的孤儿?他们以心跳喂养虚拟星辰,明知光芒可能随时湮灭,仍将全部热望系于那脆弱的信号微光。

 

真正的流星从不在夜空终结。她沉入地平的刹那,已在仰望者心壤埋下光的种子——纵使长夜漫漫,纵使网络时续时断,那被命名过的星光,终会在某个孤独时刻自记忆的渊底升起,为所有在比特海上漂泊的灵魂,投下一道温暖而凄清的光标。


 5.献给你,我未来的恋人

                         

请你收下吧,

我没有什么别的可赠.   

只有这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你----   

我最可爱的人! 

 

盛开的花卉是多么美丽,   

美丽的花卉怎能比上你优美的身影!  

清澈的水潭是多么沉静,   

沉静的水潭怎能比上你深沉的眼晴!  

 

浩瀚的大海是多么安宁而又汹涌,  

安宁而又汹涌的大海怎能比上你那细腻而又奔放的感情!   

遥远的星空是多么辽阔而又璀璨,   

辽阔而又璀璨的星空怎能比上你那博大而又晶莹的品性!   

 

,你这最理想的人儿,  

你这聪明和智慧的化身!  

难道苍天早己为我们作好安排?   

那为何月佬却又迟迟不愿将路指引?   

 

每次想到你,我的心犹如万马在奔腾、驰骋,   

这墨写的字眼又怎能表达我对你的爱慕、倾心?   

世上的女子纵有千千万万呵,   

但只有你,才占据了我整个纯净的心灵!  

 

请你收下吧,   

我没有什么别的可赠!   

只有这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你哟----   

我最可爱的人......  


             爱的终极献祭

 

---- 评现代诗《献给你,我未来的恋人》

 

             阿岩

    

这首献给未来恋人的情诗,仿佛春日里第一朵绽放的蔷薇,以澎湃的赤诚与丰盈的意象,在时光长卷上镌刻出一曲璀璨的爱之交响。让我们循着诗人炽热的笔触,走进这场浪漫主义的盛大告白:

 

   一、结构的回环咏叹

   "请你收下吧"的复沓如月下潮汐,在首尾的呼应中筑起情感的闭环。从羞涩的赠礼到炽烈的剖白,从自然的礼赞到灵魂的叩问,诗歌在层叠递进中完成螺旋式的升华。当"心中的歌儿"最终化作永恒的休止符,那激荡的余韵恰似恋人眼眸里未尽的星光。

 

   二、意象的星辰大海

   诗人以宇宙为画布,挥洒出意象的银河:花卉的明艳不及身影的婀娜,沉潭的幽邃难敌眼波的深邃,而最动人的,是情感与品性在自然母题中的涅槃——大海的潮汐奔涌成心跳的韵律,星空的浩瀚凝结为灵魂的晶体。这种将人性之美融入天地造化的笔法,让爱情获得了神性的辉光。

 

   三、情感的量子纠缠

    "万马奔腾"的心跳与"墨写字眼"的困顿形成精妙的张力,暴露出爱情最本真的样态:既是被星辰指引的宿命,又是需要勇气跋涉的征程。那些对月老的诘问,对宿命的犹疑,恰恰让这份情感褪去浮夸的糖衣,显露出钻石般坚硬的真诚。

 

   四、修辞的火焰之舞

   通篇排比如海浪拍击礁石,在"怎能比上"的追问中迸发岩浆般的热度;拟人化的星空与大海不再是冰冷的客体,而成为见证爱情的灵性存在。最惊艳的是"细腻而奔放"的悖论修辞,以矛盾修辞法完美捕捉了爱情光谱中微妙的多重性。

 

当最后一个省略号如流星划过天际,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爱情诗不是玫瑰与蜜糖的堆砌,而是将整个灵魂熔铸成语言的舍利。这首诗以青铜器般的庄重与蝴蝶翅膀的轻盈,在永恒与刹那的交界处,完成了对纯粹之爱的终极献祭。那未曾谋面的恋人啊,此刻是否也在平行时空里,听见了这穿越维度的诗意心跳?

谢会长
 

 作者简介
    谢会长,笔名倚天剑。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自幼酷爱文学,尤喜诗词。平素写作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为宗旨,坚信“若要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曾主持编辑医院院刋15年,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包括台湾)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9篇,在其他报刋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在《合川卫生与健康》杂志、《合川报》等刋物以及《归荑诗刋》、《中原诗文》、《黃河文创》、《中国作家库》、《世界经典文学夽萃》发表诗词80余首。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