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42-智慧的灯-正文81~8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59 次更新:2024-07-23 举报

含经》,成为佛教的最基本经典;3、出家人以乞食为生,注重自身修行实践。修行者之间,和合一味、平等生活。至佛灭200年后,佛教逐渐宗教化。   

 

第四节  关于部派之形成

佛教从“原始佛教”演进到“部派佛教”,首先是“上座”与“大众”这两大根本部分化。上节述过,佛灭100年,发生过第二次结集的论诤,但那次论诤虽经双方代表会议和解,可是那是暂时的。谁知以毗舍离为中心的东方比丘的佛教在发展中与西方比丘们的意见距离越来越大,至佛灭200年终于分裂为两大部派,即“上座部”与“大众部”这两大根本部派,不仅在戒律上有分歧,而且教义上也存在不同见解。其中,上座部墨守成规,遵守传统,以长老们为代表;大众部则遵奉佛陀的根本精神,结合实际,善巧运用,以具有革新思想的年青僧侣为代表。

佛教的分化,从两部分派开始至阿育王时期时,出现“四众”派系。所谓“四众”,玄奘大师译著《异部宗轮论》中说:“1、龙象众,持律者如优波离之学徒也;2、边鄙众,破戒者如大天之流也;3、多闻众,善持佛语诸经者也;4、大德众,诸大论师如富楼那之学徒也”,再300年的发展,便形成了很多独立的派别这时期佛教史一般称之为“部派佛教时期”。

关于佛教一再分化,形成诸多派别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古印度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各地不仅政治、经济差异大,而且在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很大不同,这样,凡流入新的民族和地区的佛教,必然会带上该民族该地区的色彩。因此佛教流布越广,它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且难免有所变异;另外,佛教内部对戒律、经义理解认识产生分歧。

关于分派的次序、名称、数目及因缘,佛教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分法与说法,现根据《异部宗轮论》所载20部,作简单分述如下:

第一小节  关于大众九部

一、“一说部”——此部主张“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他与大乘般若“无相皆空论”有一致的地方

二、“说出世部”——此部主张出世法是由道所生,修道所

生的道果就是涅槃,所以道灭二谛是真实法。可以认为此部通大乘教义。

    三、“鸡胤部”——圣严法师说,此部以经律二藏为方便教,以论藏阿毗达磨为真实教,主张“随宜覆身”(有三衣或无三衣均为佛所许可)“随饮食(时食或非时食均为佛所认可)“随宜住处”(结界或不结界均非为佛所计较)。此部生活不滞于教条,但精于用功,修为过人。

四、“多闻部”——多闻,有博学多闻的意思。《部执异论疏》说“成实论从此部出,故参涉大乘意也”也有人认为此部受古奥义书思想影响较为明显。

五、“说假部”——《部执异论》称之为“分别说部”。此部主张现实世界一面假,一面真。这种一面真一面假的思想,后来便形成真假两面大乘世界观。《唯识述记》说“说假部,说有分识(即三界有之因的周遍三界,为三有三有,即欲界之有、色界之有、无色界之有等三有)后来大乘的阿赖耶识思想便从有分识”理论发展而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