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41-智慧的灯-正文79~80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75 次更新:2024-07-23 举报

“道”二谛是出世间法。下面说“灭”“道”二谛。

、关于“灭”谛——灭谛,是佛教出世间最高的理想目标,即成就“涅槃”。在原始佛教理论中,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生死轮回,不受后有,与现在世界对立的一种圣妙境界——“贪欲永尽,嗔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摘自《杂阿含经》)。如何超越时空、超越轮回呢?那就得依法修行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与途径就叫“道”。

四、关于“道”谛——原始佛教确立的通向涅槃的解脱之道,概括为“贤圣八道”,也称“八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归纳“戒”、“定”、“慧”三学。

“戒”,是佛教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定弟子的日常生活思想行为准则,是约束大家日常生活纪律。原始佛教戒律,侧重于禁欲和积聚财物。最早的律藏是《八十诵律》,据说是当年优波离以八十次诵完律藏,所以称“八十诵律”。

“定”,也叫“止”、“禅定”,是古印度通行的一种宗教修习方法。佛教非常重视禅定,因为禅定能引发心理效用,出现奇特奥妙的精神现象及生理现象——文字无法表达的体验当然也是悟得真理和对治烦恼及各种非佛教思想情绪的基础条件。简言之,禅定即以心静神定实现回归本真。

关于修定,佛教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习修方法,最基本的一种是“四禅定”,即按照思惟活动的宁静程度和身心的感受程度,划分为高下四等。筒言之,从初禅到四禅,是思惟由粗到细,感受也由有苦有乐升华到无苦无乐的高度,最后连自我的呼吸都感受不到,这才算是四禅。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心地体验的过程,原始佛教正是通过这种心地精进思考体验实现解脱。

四禅之上,还有一种“四无色定”。四禅定加四无色定,总称“四禅八定”,也称“八等至”。八等至,意思是说分别到达八个等级所处的境界。其中四无色定,就“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佛教认为,达到这些禅定的人,死后可以分别生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佛教把世界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色有欲,通常指人世间;色界是虽有形体但无欲望;无色界是既无形体又无欲望。这样就无欲无苦无十二因缘无生死轮回,从此回归本真,实现解脱。

“慧”,可以解释为“智慧”,原始佛教非常重视“慧”的开发。慧的开发,必须通过禅定静虑来完成。修道目的就为了了断烦恼,即断惑,断灭感召三界因果的全部因,包含世间一切思想观念、感情、欲望等等。

原始佛教把修道断惑所取得“道果”(成就)“次第”(阶段、层次分别称作:须陀洹(预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阿罗汉”等其中须陀洹和斯陀含,还要轮回到欲界再修道;阿那含就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不会退还欲界;阿罗汉已经超越三界,不会再有生死轮回。所以“阿罗汉”便是原始佛教最高果位。在释迦佛活动时期,阿罗汉在称谓上,泛指受世间尊的圣者。

佛灭后100年间,在第二次结集后,印度传播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教内十分注重经义教律和修行实践,呈现以下特色:1、内部未分裂,无重大论诤;2、教义简单精要,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等教义。这些原始教义,结集《阿

上一篇:

下一篇: 42-智慧的灯-正文81~82页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