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21-智慧的灯-正文39~40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66 次更新:2024-07-18 举报

前的抽象神而注重具体的人格神了,然以《两大史诗》时的新兴天神“毗湿奴”、“湿婆”为最著名。在《新奥义书》中,将“毗湿奴”、“湿婆”、“梵天”奉为三大中心神。这三大天神的确立,为后来印度教的三大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旧教衍生之哲学派——此派是《奥义书》哲学思想延续所形成的哲学性学派。

四、否定旧教的新兴流——此派否定旧教另开新宗色彩较为明显,但受旧教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如后来的“顺世外道”、“耆那教”等。

在当时,除佛教外,思想界分为两大类,即正统的婆罗门思想与新兴的非婆罗门思想。佛教称前一类为“婆罗门”,后一类为“沙门”。佛教还称其中相对于佛教沙门为“外道”,佛典常提及“六师外道”及“六十二见”等。 


小节、关于“六师外道”

“六师”,指的是当时反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即婆罗门教以外的新兴思想的代表人物;所谓“外道”,则是从佛教立场来说,其思想体系被佛教称之为“外道”,归纳为九十六种,从中确定“六师”为代表,他们是:

一、富兰那迦叶师——此师说一切法断灭性空。认为一切法无所有,怀疑业报,主张纵欲。佛教称之为“空见外道”或“断见外道”。

、末伽黎瞿舍黎子师——此师说一切自然为宗。认为人的命运都由自然定,无因无缘,无有业报,亦无所谓今生来世。佛教称之为“常见外道”。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师——此师说一切法自然而有,不从因缘。认为人身是四大合成,死后分散,诸根空坏,无有一物,人生目的在于快乐。佛教称之为“自然见外道”。

、迦罗鸠驮迦旃延师——此师说一切法有相亦无相。认为一切众生都由“自在天”所造,其罪与福亦由自在天所作,自在天喜则得安乐,自在天恼则受苦。说人生由地、水、火、风、苦、乐、生命等七要素组成,人若死亡,七要素离散,但七要素自身不会灭亡。佛教称之为“自在天外道”。

、珊耆耶毗罗胝子师——此师说一切法不须修。认为求道不可得,经八万劫自然得之,即往业未尽,不得解脱。说众生苦乐,皆由往因,不藉现缘;罪福苦乐,皆因前世,不由现业。但又认为,今生持戒苦行,可遮现世恶果。佛教称之为“因见外道”。

、尼乾陀若提子师(尼犍子)——此师说一切法不一不异,亦一亦异。认为苦乐罪福皆依前世之因,否定吠陀教义,禁止祭祀,以不杀生为主戒。所以,此师有“修道无用论”以否定“苦行主义”;但又有说此派“内离烦恼系缚,外离衣服系缚;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啖;常行不住,裸形无衣,不羞耻”。所说之经,名《尼健子》,以“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因中非有果非无果”为宗旨。佛教称之为“裸形外道”或“无惭外道”。此派后来成为耆那教。 

小节、婆罗门教演变之正统六派

自《梵书》后,婆罗门教侧重崇尚祭祀与祭仪,忽视心性修证。至《奥义书》时,开始重视心性修证,崇尚智慧以求解脱,由此之后产生正统六派理论同时,随着新神教兴起,便崇拜神祗权威,

上一篇: 20-智慧的灯-正文37~38页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