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20-智慧的灯-正文37~3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78 次更新:2024-07-18 举报

真智自然开发,征服前世遗留之善恶业力,净除未来世当受果报之业种,终至无明之根株全绝而得解脱之果。至解脱之后,此有情即消融于大我之内,不复见有现象界之差别。故《蒙达卡奥义书》有‘如河水之注于海而失其名色,圣者亦离名色而入于最高我’,是为《奥义书》解脱观之真义也”。

《奥义书》中另有一种较为通俗的表述,直说解脱者的灵魂经过几道途程后到达天国。如《布利哈达拉亚卡奥义书》所说:死者在彼世,经风与日与月,然后入于无寒暑之世界,无限年月,止住其间。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种精神体在流转,不像解脱义谛论所说“消融于大我之内”。值此,我想摘录我之前《精神生命体之探索》书中第四章“深刻认识佛教及轮回主体”中之(二)“阿赖耶识之说”中的一段话放于此,以供后人评:“未解脱死后可以用‘灵魂’这概念词来说,凡夫的灵魂就是末那识未被剥离或摒除的阿赖耶识,或者说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合体就是凡夫所指的灵魂。而佛教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把末那识‘过滤’掉,让阿赖耶识显性而恢复为高级形态,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实现解脱。此时的阿赖耶识就是‘无覆无记’的精神生命体,即佛教所称的‘佛性’或‘真我’”。

七、小结

1、在《梵书》基础上,将“梵我同一”思想进一步立说推进,成为《奥义书》的思想核心。认为梵我同属一体,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同时认为“我”是真实存在,其它皆为虚幻。

2、进一步将“梵”人格化,且男性化,说“梵”的身体便是

宇宙万有。同时强化了“我”,指出“我”是潜于心理机关的认识主体,是妙乐之“真性实我”。说这个我的本体能超越身体束缚,通过修行能回归梵的本体。将“轮回”思想进一步立说推进,使之渐趋哲学化。

 

第四节  各流派出现

之前,因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吠陀)吠陀末书(《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书)吠陀支分(《劫波经》《式叉论》《毗迦罗论》《尼鹿多论》《阐陀论》《竖底沙论》等六论),均为婆罗门教典,该时期思想为婆罗门所把持。

而《奥义书》时期之后,即约在公元前5世纪后,随着雅利安人与原住民混血而同化,农产物的增多,商业与手工业逐渐发达,诞生了许多商业都市。过着都市生活的市民,由于有经济力作后盾,反传统、反权威思想萌发,导致以原来雅利安人为主持统领的婆罗门教开始动摇,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渐趋淡化变易。不久,以都市为中心的许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在此过程中,王族的权力显著提高,而婆罗门的威望及地位在下降,于是新思潮涌现,新教派兴起。

 

小节、婆罗门教义演变之四分流

此时,婆罗门教微,反婆罗门思想风起云涌,形成婆罗门与沙门两大思潮。而婆罗门传统教义也发生转变,形成四大分流:

一、护持旧教的支分流——婆罗门教至《奥义书》之后虽然大动摇,但其历史久远,根深蒂固,该教的三大教义纲领在这里依然占有较大的势力。

二、神格变化的俗信流——极具民众信仰特色,即不再敬重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