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寻根.

作者:商州夏阳 阅读:88 次更新:2024-07-17 举报

    我的故乡在秦岭南麓丹源县龙首镇龙首村。

    爱故乡,爱祖籍就象刚生下来的孩子吃奶,不用任何人教就会。我虽然没在龙首村生,也没在龙首村长,小时候,每年都兴高采烈地跟父亲回去几趟,有时候还闹着要回去。到如今,父亲八十多岁了,常闹着让我开车领他回龙首村去。

    丹源县居住着本地人和客户人。绝大多数本地人说自己的先祖来自山西大槐树,余其少数,便是本县的土著人;客家人分别说自己的先祖来自两湖、安徽、广东……唯龙首镇龙首村、文龙沟和大成沟的866户我们王姓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嘉靖39年,由山西榆次文庙而来”。

    据传,我们同族近亲有人在朝中为官犯事,得朝中好心人秘报,可能会株连九族,不得已,近亲族人和主要亲戚秘约外逃。

    因外逃者中无一王姓,为了避免外逃行迹暴露,故全部改为王姓。过黄河,跨渭河,翻秦岭,来到了秦岭腹地大山深处龙首村,置地、建房,办学堂,做食盐和布皮生意等,日子越过越滋润,渐渐成为当地令人不可小觎的王氏家族。

    多年以后,朝中又有人犯事,供出了当年嫁祸于族人的事实,其派人假传“可能会株连九族”的消息,纯粹是为了制造族人亲属外逃,蓄谋把假案办成铁案。

    1988年,我因公出差去山西,族人们千叮咛万嘱咐,一定去榆次,找一找文庙,寻一寻同族宗亲。

    我怀揣着回故乡的喜悦,走过了晋南、晋中28个县市,完成了单位交给的所有任务后,假公济私,回到了榆次。

   在榆次市,我走东窜西,行南折北,跑断腿问破嘴,竭力打听名叫“文庙乡”、“文庙村”的地方,或曾经含有“文庙”二字的地方,也渴望被问者正是文庙人,正是我的同族宗亲,然而得到的答案却一律儿为“不知道”、“好象没这地方”、“绝对没这地儿”之类。我再去问文庙街、文庙巷,得到的答案亦复如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告诉我,在龙王庙街,有个文庙,就在榆次二中。

   我向榆次二中的老师询问,有关类似我们家族明嘉靖39年的变故传说,他们的回复,“没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文字记载”。

    寻根无果,极其失落,只好在榆次二中,转一转,看一看,在遗存的文庙古建筑前,一一作揖,拜上一拜,权当是祭拜先祖,了却来榆次问祖祖根的的心愿。

    有心千寻无果,蓦然会意欢心。榆次文庙与丹源龙首镇相隔千里,其内建筑的名称,为什么与故乡山水地名,如似同族弟兄姓名有着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关联。

    文龙沟与大成沟中间夹着一条文龙岭,文龙岭源于秦岭玉皇顶,终于龙首村,终端山崖突兀灵秀,颇似一具天神造化的龙头。整条文龙岭若似一条悠游自在的祥龙,从龙口中淌出一束麦杆粗的泉水,落在了龙头前半圆型的“半池”中。池前有座“三圣庙”,听说之前也叫文庙,只敬奉“至圣”孔子,到了清未,在县衙做师爷的曾祖父王秉南又请了“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子到庙中,改文庙为三圣庙。

    自从先祖建庙,庙里就设有学堂。我小学、初中就是在三圣庙里的龙首镇七年制学校渡过的,不过那时没有三圣像,听说是被红卫兵给砸掉了。

    我们家族在龙首镇居住的区域,似乎有着榆次文庙的影子,文庙里有泮池、大成殿和榆次二中,龙首镇有三圣庙、大成沟、半池和三圣庙里的七年制学校,我认为,我们王氏家族与文庙之间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或许,我们的先祖在离开榆次时认为,什么都可以不复存在,唯儒家文化会传承永恒,文庙会屹立到永远,故告诉后人,我们来自山西榆次文庙。

    为什么龙首镇我们家族会有68名大学、中学及小学教师?为什么会有23名县级以上的作协会员?因为我们代代崇拜着孔子,传承儒家文化。

    我们的族人们一致认为,我们的根一定就在榆次,问祖寻根不会终止。大家在酝酿着,分批组团回榆次,去文庙,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进一步深入调查收集研究有关我们家族的与榆次的历史信息。


注:本文荣获“首届中国 山西 晋中 榆次老城二中故事、散文、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