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新闻   

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沪召开:“撬动”属于新时代的地方性

编辑:admin 阅读:162 次更新:2024-06-26 举报

  位于长江下游流域,江浙沪皖四省自古以来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饶的水土资源,为经济与人文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人们以一种新时代的视野与目光投注于这片被大家所熟知的长三角地区时,直击当下的青年写作能够提供怎样的新人物、新视角、新图景?

  6月22日、23日,由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承办的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沪举行,来自四省的青年作家、评论家以“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上海

  传统诗意江南VS新时代江南文化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应运而生。六年来,三省一市作协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化交流合作、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打造了区域一体化文学推广平台、创作平台、研究平台、培训平台。

  2010年至今,上海作协已举办了六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取得了广泛关注和良好社会反响。据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介绍,作为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的轮值主席,今年上海作协在日益成熟的上海青创会的基础上,联合三省一市作协共同举办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汇聚长三角地区的青年写作者,围绕当下长三角青年写作特点和特色,探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共同推进长三角文学发展繁荣。“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下,江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大体吻合。如果说历史传统、文化纽带造就了传统的诗意江南,新时代的江南文化的视域下青年作家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记录现实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马文运表示。

  身处AI正在不断深度介入社会生活的转型时代,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认为,作家更应当志存高远,树立打造精品力作的意识,努力提高作品的高度,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的价值。“期待青年作家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增强文学创新、创造的能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文学人生,努力开创出新的文学样式、文学表现的手法和文学流派。”

  “聚焦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的前景,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口。”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陈先发表示。他指出,文学中的江南概念拥有地理、历史等多维度的意义,本次会议聚焦文化视域下的江南概念,为青年写作提供了更多可供持续发掘的写作资源,也期望青年作家中有更多人能脱颖而出,让更多诞生于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的精品力作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

  六年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推进了包括文学门类的组合推广,文学项目的共同打造,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的链条互动关联,文学人才的联合培训,文学采风创作的共同推进,文学期刊的共同协作发展,文学之旅地图的共同绘制,文创产品的联合推广,文化传播工程的共同打造,文化外宣通道的共同拓展等多项举措。举办了长三角读书会、长三角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长三角网络作家研修班,“大运河文化”“瓯江山水诗路”“共饮长江水”等文化主题采风创作实践,以及长三角青年诗人作品改稿会、长三角文学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实现文学资源共享、文学平台共建、文学合作共赢,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崛起”的地方性对当代小说意味着什么?

  当世界正经由互联网前所未有地相连时,为什么我们的写作中却越来越关注地方性?主题发言中,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当下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共同趋势,便是以地方性的标识来突出强化作品的辨识度和独特性。“在这种趋势下有一种极致的发展趋势,就是方言、俚语在小说里的大量出现。有些作品里用非常偏僻的方言词汇构成自己小说的叙事语言。”阎晶明说,“这种趋势,感觉和现代小说形成了一种相反的追求。但这其实又构成了当代小说现代性的一部分,非常复杂、奇特,也值得关注。”

  强调地方性的同时,许多小说带有自传的色彩,昭告自己的人生经历。在阎晶明看来,这些小说的虚构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纪实色彩所替代。当虚构在弱化,小说中则出现过度的地方性、过度的纪实色彩之时,这与我们惯常理解中的长篇小说传统形成了一定差距,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都有待作家、评论家思考。“‘长三角’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具有当代色彩,生活在长三角的青年作家要书写发生在这里的新时代的故事,这项责任不是口号,比起完全个人的书写,这更为迫切。”阎晶明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成长在属于他的一时一地。在相对稳定、和平的时代,这种一时一地的关系比较稳定。同代人所经历的时间一定是同质的,只有空间上的不同。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对靠现代知识生活的人来说,空间差异性越来越小,这意味着成长经验的差异性也在缩小。青年作者仅仅依赖成长经验写作,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济大学教授张屏瑾表示。她认为,对地方性的强调,是一种对差异性和文学独特性的寻找,这一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也提示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地方性对写作的意义。“地方性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在一种区别性的意义上构建整体性,在个人与城市、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才表现出它的价值。它是一个出发点,对个人而言也许构成一个过程,但它绝不是终点。”

  作为上海文化的研究者,张屏瑾在上海发现了百年以来中国进行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强大动机,于她而言,这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性,“从上海拓展到江南文化,这种发现肯定不只是近现代史,而意味着更广阔、更久远、更多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新时代,非常庞大,但是写作能够撬动它。”

  “

  好的文学无法被定义, 要坚守也要“旁逸斜出”

  “长江到达下游平原时,也舒缓了奔腾之势,江面变得宽阔,长江的支流在大地上蜿蜒曲折,静静流淌,河流于是有了平原的属性。这样的地理风貌在我的性格和文字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或者说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具有江南平原的气息,那就是包容、接纳、隐忍以及广阔。”青年作家汤成难说。与许多同代作家一样,她经历了乡村的城镇化过程,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如数家珍。“新的时代重新定义了很多东西,但好的文学一定是无法被定义的,它需要坚守,也需要旁逸斜出。作为生活在文化意义上江南的作家,既要努力呈现地域文化的滋养,也要勇敢地直面新时代。”

  从父辈关于“大前门香烟”的记忆开始,青年作家林晓哲讲述了他心中的上海印象。这些也许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潜藏着林晓哲心中关于一个时代的秘密,也蕴含着父辈留下的资产。“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我们的写作可以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在南北文化的差异之中探索新的审美趣味。”林晓哲说,“我们当然也可以致力于在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探索新的文学意象,在信息技术的瞬息变化之中探索新的文学空间。但是除此之外,或许我们也可以留一些时间,稍稍回过头来凝视一下我们的父辈留下的资产。这是个体的寻根之旅,也是时代的寻根之旅,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更纵深和宽阔的视野,审视我们当下的时代。这种反观和对照,一定会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真诚,更厚实,也更从容。”

  “文学说到底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进行创作时,除了悠久的江南文化、长三角的文化传承之外,其实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很多经济和工业和社会的变革,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都是很好的写作资源。”青年作家匪迦说。在他看来,江浙沪皖除了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也是现代化工业的聚集地,有的是高端装备的制造基地,有的则拥有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许多新兴企业,其中有大量资源可供写作者挖掘,“作为在长三角的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也可以从文化、文明、历史跳脱出来,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视角上。从创作角度来说,长三角真的是一个富矿。”

  “新时代江南青年作家的写作有着巨大的优势,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的资源可供利用,也有着广阔的文学舞台可供展演。但另外一方面显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困境,比如生存经验相对同质化,相对缺少生活的传奇、缺乏生命体验。”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彭正生说,“或许他们可以在形式上、语言上追新逐异,但有时候会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过犹不及。因为文学说到底是生命和情感的呈现,而非语言符号作用。相信随着生命经验的不断积淀,他们的写作也会不断地走向丰富,走向更加精深、更加博大、更深沉的境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