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杂谈   

在筷子间行千里,英国作家探索中餐30年

编辑:admin 阅读:35 次更新:2024-06-15 举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英国人扶霞·邓洛普寻访中国美食,30年了。
一本《鱼翅与花椒》,让国内读者认识了这个有趣的英国姑娘,竟然能如此生动地写出对川菜的探索和感情。怀抱着对“东方食物丛林”的冒险精神,扶霞吃中餐、做中餐、写中餐。
最近扶出版了新作《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似乎是为如此长时间的中国美食探索,画下了一个既厚重深刻又蕴含无限可能的“逗号”。“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吃中国菜?如何欣赏中国菜?”扶霞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视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在长达30年的中国美食探险之旅后,给出了她的答卷。
中餐在扶霞心中是什么样的?
扶霞写,中餐是艺术、是工艺、是魔法。“是厨师刀下霜雪般飘落的鱼片、是升腾的锅气中舞动的肉丝、是在蒸笼中膨胀的小米/大米粒、是酱缸酒罐中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大军、是小小厨房中百味的幻化、是原材料的七十二变。从鸭舌到柚子皮,世间万物都能变成食物,给人们带去愉悦。”
好一番酣畅淋漓的赞美,总结一下:中餐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结晶。
30年很漫长,足够扶霞尝遍中国美食,真正做到“在箸间,行千里”,能轻轻松松和很多城市本地人聊起地方美食。最近她到上海和读者分享时,就提到第一次来上海,一个朋友带她吃醉蟹。“这是我一辈子吃的最好吃的东西之一,我真的感觉我上天堂去了,真的好吃得不得了!一直没有忘记这个美味。本帮的红烧肉也蛮好吃的,特别下饭。”
除了好吃,还有自己的思考。她觉得很多外地人批评“上海菜太甜”的说法不公允。“上海菜菜单要搭配得好,肯定需要有一些浓油赤酱的红烧类菜。”
说到这儿,一串菜单很自然地蹦出来了:“我特别喜欢荠菜炒年糕、马兰头、腌笃鲜、五花肉、春笋……美味极了。”
回顾当年的成名作《鱼翅与花椒》,扶霞认为那本书描写了她年轻时在中国慢慢习惯、爱上中国美食的故事。“30年喜欢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我的目的是要比较深刻地进入中国饮食和文化,会问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比如中餐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西方人对中餐有什么误解和偏见?还有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美味?我想从更多角度来分析探索中国美食”。
多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她的新作《君幸食》,书名很讲究。
“君幸食”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
扶霞在英文原版的扉页上选用这三个字,一则同书名Invitation to a Banquet完美贴合,“请读者参加一场宴席”,二则是因为当初在博物馆看到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她非常感动,希望用这3个字来体现她探索厚重历史文化的诚意。
扶霞提到,新冠疫情期间,没法来中国,她总是会想念中国朋友,想念中国美食。“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的怀旧,有一点‘想家’的感觉”。
《君幸食》以扶霞儿时最熟悉、英国的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开篇,讲述自己同中餐由来已久的缘分及西方人对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见。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杂碎收尾,强调中国菜在全世界最受欢迎又最不被了解的矛盾处境,呼吁人们关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国风味,赞美“中餐的工艺、理念、乐趣、智慧巧思和对养生的关注,都值得被奉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瑰宝”。
这一头一尾之间的二十八章,分为“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四大部分,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场,恰似 “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从麻婆豆腐到东坡肉,从虾籽柚皮到刀削面,扶霞从特定食材或烹饪方式出发,追溯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地区差异及发展历程。不同于前作《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等,《君幸食》在沿袭其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含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的气息。
扶霞在“庖厨”这一部分里大谈中餐精湛绝伦的烹饪技艺,“锅塌豆腐”一篇更是附上“蒸、烩、炒、煸、熘、炝”等数十种中餐烹饪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及简要解释。
写到“餐桌”这一部分,扶霞邀请读者在纸上“围坐一席”。她端上“干煸‘鳝鱼’”,是为了详尽描述中国特色仿荤菜肴及东方素食主义传统;写“辣子鸡”,能将中国各大菜系的不同特点娓娓道来,还驳斥西方对于中餐“盲人摸象”般的狭隘理解,更颇为讽刺地回忆自己第一本川菜食谱在伦敦迟迟找不到出版商愿意出版,理由竟是“主题太窄”。
年轻时毕业于四川烹饪专科学院的扶霞,在书中幽默而自豪地宣称:“我学会了欣赏那些会被大多数欧洲厨师扔进垃圾桶的食材,能看到它们在烹饪上的可能性。”
扶霞说,在英国只要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就一定会亲自做中餐,有时是川菜,有时是江南菜。
她还很诚恳地建议中国年轻人多和老一辈学学如何做菜,因为她有点遗憾,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见识过老一辈人的精湛手艺,现在有些传统厨艺失传了。
“我觉得如果你要活得很健康,很愉快,必须学会一点饮食烹饪,不一定是很高等的,就是要学会怎么选料,选新鲜的蔬菜,做健康经济的家常菜给你爱的人,给亲戚朋友吃。这是过好生活的一个技巧,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