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成长》第三十五章:初见成效

作者:苑丁 阅读:45 次更新:2024-05-31 举报

 徐国庆从徐大爷家走出来,便陷入了沉思,他一边走一边想,他上了几年大学,又作为大学生村官回到了余庄,当了余庄的副业主任,凭着一腔热血,为余庄招商引资,开超市,办工厂,作了一些有益于余庄人的事,却落得年有余村长的嫉妒和刁难。今日他第一次出门走村串访,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第一炮他就打响了,做通了夏四爷的思想工作,夏四爷夫妻两人都表示要积极支持徐国庆的改良土壤的实验。徐国庆从夏四爷家出来,又走访了其他人家,虽然费了不少口舌,磨破了嘴皮,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在徐国庆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真诚劝导下,他们都纷纷表示从今往后再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同徐国庆主任一道进行改良土壤的实验。忧的是许大爷他们四户人家,为什么就这么顽固不化呢?徐国庆苦口婆心地做了许多工作,说了许多好话,讲了许多道理,他们怎么就听不进,听不明白呢?徐国庆百思不得其解。
   好在这次徐国庆第一次串门走访,还是有收获的,他毕竟说服了不少人家愿意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真心参加他的改良土壤的实验。现在连徐国庆自己家在内已经有十户人家,共八十亩土地可以作为他的实验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土壤改良了。
   改良土壤是徐国庆科学实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一步,否则,你粮食收的再多也是白搭。
   徐国庆认为,改良土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过,要改良土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需要他徐国庆多动脑子多操心,花费大量心血。
   徐国庆把十几户人家的主人召集在一起,改良土壤的问题,研究在不施化肥,不喷洒农业的情况下,怎么使庄稼虽有减产,却能增收的事宜。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问题,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十分困难。因为目前禾苗已经长得老高了,再过一些日子,就要做筒抽穗了,一般的肥料都无法使用,不管是塘泥、草皮,或是粪便,都施展不开,肥料跟不上,庄稼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这样明摆着是要减产的呀!
   徐国庆开口说道;“除了化肥和农药,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夏四爷说:“不用除草剂,我们大家吃点辛苦,放下身价,钻进闷热难当的水稻田里去爬行拔草,就是了,可是这肥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施化肥,除了化肥以外的肥料怎么解决,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用粪肥倒是不错的,但是粪肥又不好用手抓起来一把一把地去撒;有的说,用手抓粪便那不臭死人啦!谁下得了这等身份;有的说,不是赃不脏,臭不臭的问题,我们农人都离不开跟粪便打交道,可是你即使下得了身份,不怕脏不怕臭,用手抓了去散,这粪便砸断了禾苗,粘糊着禾苗,反而弄巧成曲,适得其反,影响禾苗的生长,那样损失更大;有的说,粪便不好使,各家各户都有灰堆,你把灰坑里的草木灰运送到稻田里,像施洒化肥一样撒到田里就是了,草木灰还能疏松土壤呢!
   夏四爷突然想起了他的亲戚跟他说起的事,便说:“我听人说,有的地方将稻草还田当肥料呢。”
   “那不叫稻草还田。”王春林纠正说,“那是秸秆还田,收割完后,把稻草、麦草等秸秆一把火烧了,用灰烬肥田。”
   夏四爷恍然大悟说;“这跟用灰堆里的草木灰肥田是一回事,方便得好。”
   徐国庆说:“秸秆还田那是下一季生产的事,当下燃眉之急的事,是怎么给田里的禾苗施肥的事。”
   王春林笑着说:“我觉得粪便还是好利用的。”
   夏四爷嗤之以鼻说:“算了吧,脏臭难闻,这可使不得。”
   “我们农民谁家离得了粪便?”王春林说,‘’粪便不好使用,那粪水好使用吗?’’
   大家听了都点头表示赞同。
    “禾苗都长得老高了,你打算怎么运送到田地的中间去?”有人表示怀疑。
   徐国庆倒是觉得这办法不错。他觉得光是粪水,没有粪便,问题就好办了。于是他说:“粪水和尿液不用泼洒,等稻田里的水快干时,将粪水尿液倒到田里,再进行上水,这些粪水尿液就随着水流就流淌到整个田里了。”
   “这办法好,又省事。”王春林补充说:“田里先别上水,等把粪水上好了,再上水。”
   大家听了都拍手称赞,觉得粪水不比化肥差,这个办法好,挑粪水时不要捞粪便,就舀粪水,这样用作禾苗的肥料不亚于化肥,看来禾苗的生长是不会脱力的,即使减产也不会减产多少的。现在都是机械化生存产,就在积肥施肥方面吃点苦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徐国庆忠告大家,要吃点辛苦多想想办法,使今年的庄稼生长良好,少减产,甚至于不减产。稻子收割上来,我们积肥的办法就多了。可以多种草籽;可以捞塘泥;可以铲草皮,割青草等等。这些都是上好的绿色肥料,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使得土地变得松软肥沃。只有我们保证庄稼有充分的营养,徐家自然村的这片土地,没有化肥照样能获得丰产丰收,生产出来的粮食,就是无公害化的,吃的安全,吃的放心的绿色大米,价格上也不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听了徐国庆这么一说,心里美滋滋的。他们也在心里盘算,认为即使减点产也不碍事。这大米有了绿色大米的品牌,卖个好价钱就有的赚了;将来生产出无公害化的绿色大米,价格昂贵,那就赚大了。
   徐国庆再三强调,大家切记切记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大米要经得起检测化验,否则,大家辛辛苦苦忙出来的大米,不仅卖不出去,而且还损害了徐家自然村的声誉,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是不得人心的!大家要尽量想办法给稻禾施肥,保证少减产,或是不减产。刚才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讨论,好比“三给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把大家的智慧合在一起,一定有锦囊妙计的。好啰,大家回去后,就看你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大家听了徐国庆说的这些话,心里像灌了蜂蜜一样甜蜜舒服,一个个满怀着希望回去准备奋斗了。
   徐国庆为首的徐家自然村参加改良土壤的十户人家,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虽然没有施用花费,没有喷洒农药,但在他们的努力下,靠他们吃辛熬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水稻不缺水不缺肥,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水稻的长势十分喜人,
   徐国庆带领大家,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来准备下一季的肥料。他们家家户户还养了猪以便积肥。农村有句谚语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猪粪是上好的绿色肥料。他们有闲空时间,就去铲草皮,打青草,为下一年的生产准备充分的肥料。总之一句话,他们千方百计地要为下一年创造丰收,打好基础,做好一切准备。
   徐国庆他们经过一个夏天的奋斗,到了秋天,庄稼成熟了,他们十户人家的八十亩田地里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已经到了丰收在望的时候了。
   徐国庆他们十户人家的人,都喜不自胜。他们互相帮助,群策群力,抢收抢种,八十亩的水稻,仅仅十天就收割完也抢种完了。
   十户人家的农民兄弟们,看着收获回家的一担担,一堆堆黄乎乎的颗粒饱满的稻谷,一个个脸上漾起了笑容,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核算下来并不比以往少多少,这第一年改良土壤,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大家还是接受得了的。
   徐国庆也特别高兴,他笑着对大家说:“我说的吧,减产不会减收。”
   王春林也笑着说:“你错了。”
   徐国庆莫名其妙地说:“为什么?”
   夏四爷笑着说:“其实这也不能看作是减产,不减收,而是不减产,反而增收了。”
   大家一阵欢笑,徐国庆也恍然大悟地跟着大家一起哈哈哈哈大笑起来了。
   第一年改良土壤,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竟然获得了如此好的收成,即使徐大爷他们使用化肥农药的庄稼,也不见得比徐国庆他们田地多收多少粮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大家都笑在脸上,喜在心里。看来徐大爷他们四户人家,要后悔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了。
   徐国庆要各户人家留足口粮,其余全部做成大米,用他已经替大家定制好的“徐家绿色大米”的口袋密封后,签上各户的大名,以示负责,然后统一运送到县城,我们的小老乡余春生的春生超市去销售。记住每袋二十斤装,六十元一袋销售,每袋给春生超市回扣二元,大家看这样行不?
   大家都笑着说:“两元不多。”
   大家喜形于色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幸亏我们听了徐国主任的劝告,不然我们也跟徐大爷他们一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有的说,大学生村官徐国庆毕竟是农业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他懂得农业科学,看来种田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有的说,大学生村官徐国庆真了不起,头一年搞科学实验,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头一年我们就赚得嘻嘻笑了,到下一年,我们生产出来的大米是绿色无公害化的,吃的安全,吃的放心的大米,要卖八块到十块一斤,那可就赚大了!
   徐国庆笑着说:“别赚大赚小了,大家快回去准备去吧!”
   大家这才说说笑笑,欢欢喜喜,满怀信心地回去准备去了。
   徐国庆为首的十户人家,忙得不亦说乎,把稻子做成大米,用写有“徐家绿色大米”品牌的口袋装了,统一运送到县城余春生的春生超市去销售了。
   “徐家绿色大米”这个品牌,是经过有关部门化验检测过他们生产的大米以后,确定没有问题才批准的,是有可信度的。正因为这个品牌过硬,又有各家各户的签名,所以很受客户青睐,销售情况很好,他们的这点大米很快就销售完了。
  听说徐国庆他们的大米价钱不菲而且好销,徐大爷他们四户人家眼红了,也把他们的大米拉到城里,请小老乡余春生替他们把大米放在他的春生超市销售。
   余春生哭笑不得地说:“对不起,这个忙我实在帮不了。”
   徐大爷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
   余春生说:“你们的大米不好卖。”
   徐大爷说:“你能帮徐国庆他们卖大米,为什么就不能替我们卖?”
   余春生说:“你们的大米不是绿色大米。”
   徐大爷尴尬地说:“你就当一般的大米销售还不行吗?”
   余春生说:“人家要看品牌,要看产地的。”
   徐大爷说:“你就告诉他们大米是余庄徐家自然村的。”
   “那可不行。”余春生严肃认真地说,“冒牌,这样不仅会砸了‘徐家绿色大米’的品牌,而且还会砸了我春生超市的牌子。”
   徐大爷他们无可奈何,又怀着抑郁不乐的心情把大米拖回余庄。
   徐家绿色大米,三元一斤,又这么好卖,夏四爷他们竟然想把他们留下的口粮也运去卖了。
   徐国庆吃惊地问道:“你们把大米卖了,自己家里吃什么?”
   夏四爷他们说:“我们到徐大爷他们那里买米来当口粮。”
   徐国庆笑着说:“你们呀,眼睛就盯着钱,真是得福不知福,吃的安全,吃的放心的录色大米不吃,偏要买有毒的大米来吃,长期吃这种有毒大米,对身体蛇有伤害的。”
   王春林提醒大家说:“施过化肥,喷洒过农药的大米,有残留的农药,长期吃会得癌症的。”
   听了王春林这么一说,夏四爷他们惊骇地伸了伸舌头,打消了变卖口粮的念头。
   徐家自然村,以徐国庆为首的十户人家,第一年第一次改良土壤就初见成效了,这是一个奇迹。这个消息很快就在余庄传开了,余庄人都沸腾了。
   余生虎书记感到非常高兴,特地开了全余庄的村民大会,请徐国庆给余庄老百姓作介绍做宣传,动员余庄每家每户,赶快改良土壤生产出余庄品牌的绿色大米,提高余庄的信誉度,将余庄绿色大米推向市场。
   余庄人听了徐国庆的介绍和宣传,都动起来了,纷纷要求徐国庆指导他们改良土壤,生产绿色大米。
   会后,徐大爷在家也坐不住了,他带着其他三户人家一起来到徐国庆家。徐国庆和余蓝莓两人又倒茶又拿烟,热情客气地招待他们。
   徐大爷他们都感到非常愧疚,因为他们那天实在不该那样怠慢徐国庆主任了。
   徐大爷带着其他三人朝徐国庆面前一跪说:“徐主任,我们对不起你了。”
   徐国庆慌忙把徐大爷他们扶起来说:“徐大爷,我的老长辈呀,你这样不折死为嘛,快起来说话吧!”
   徐大爷他们都说:“实在对不起你了。”
   徐国庆笑着说;“过去都过去了,别再提了。”
   徐国庆说:“徐主任,你说对了,我们的大米还真的卖不掉。”
   徐国庆笑着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提高了,要求也高了,买东西都考虑品牌,你们的大米没有我们‘徐家绿色大米’的品牌,谁肯要你的?”
   “不满你说,我们也去了余春生的春生超市找过余春生。”徐大爷不好意思地说,“想请余春生帮忙。”
   徐国庆问道:“余春生怎么说?”
   徐大爷说:“他说不好卖,也不能帮这个忙。”
   徐国庆说:“你没有品牌,他不可能帮你忙的。’’
   徐大爷说:“余春生说,要是帮了他们的忙,不仅会砸了徐国庆的‘徐家绿色大米’的品牌,而且还会砸了他余春生的春生超市的牌子,他的生意就不好做了。”
   徐国庆笑着说:“余春生说的都是实话,你不能怪让。你要知道申领一个品牌是不容易的。”
   徐大爷说:“自己写一个名称不就得了。”
   “哪有这么容易哟?”徐国庆哈哈哈大笑说,“要打申请,将大米拿去让他们检测化验,没问题了,才会批准。以后要是出了问题,不光要打款,而且还要负刑事责任。”
   徐大爷他们四人伸了伸舌头没有做声。
   徐国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吃了亏,要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哟!”
   徐大爷他们四人非常愧疚地点点头。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