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徐霞客杭州行

作者:王开阳 阅读:66 次更新:2024-05-27 举报

晚明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时年51岁的著名旅人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第三次离家远游,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游,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次出门居然长达四年。他一路向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游历、考察了江苏、浙江、湖广、云贵等地,直至中缅边境。由于连年不间断地行走而不幸患上了足疾,而且愈来愈严重,已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最后由友人与地方官员用车船将他送回到江阴老宅。但他这次远游收获斐然,硕果累累,一共写了9卷游记,相当于后来定名的《徐霞客游记》总篇幅的十分之九,约莫50万字。当他回到久别的江阴老宅后,仅仅过了近两年光景便因病而逝,那年是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二十七日,享年 56岁,后葬于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自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出行

 

据徐霞客自己说,他早有打算到西边去旅游了,拖延了两年,眼看年岁渐老,疾病也将缠身,不能再后推了,于是为远游做足了功课,包括一次次地寻访亲朋好友与他们把袂而别。虽然出远门盘缠带得不多,却也不求他人资助,一路上除了沿江河坐了一段舟船之外,其余路程全凭双腿徒步跋涉和攀登,更何况他选择的寻访、考察地又大多是穷乡僻壤,不毛之地,渺无人烟的西南边陲,期间几番遇险,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常人难以做到他这个份上。

出行那天,他恰好遇到一位名叫杜若的朋友,两人便在一起饮酒,一直喝到子夜时分,他才醉醺醺地向友人挥手告别,后“乘醉放舟”,和他同行的,还有江阴迎福寺的僧人静闻。

关于这位徐霞客远游的同行者,还得插入一段经过压缩的故事情节——

出游的第二年,即崇祯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与静闻抵达湖南湘江,一天夜晚,客船停泊在萧瑟冷僻的江边,刚过二鼓,突然出现一帮持刀的盗贼喊叫着直接往船上冲,顿时客船“火光赫然”,两人从江中逃生,静闻还冒着生命危险替徐霞客抢救出《大明一统志》等书籍,以及包括《浙游日记》在内的游记手稿。之后,两人继续前行至广西南宁,但静闻终因体力不济而在崇善寺一病不起,临终时叮嘱霞客:“必窆(biǎn下葬)骨鸡足山”。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名闻四海的佛教圣地,静闻原本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决意跟随徐霞客西行便是奔它而去的。霞客为将静闻窆骨鸡足山,不停息地行走了约一年零八个月,行程长达五千余里,终于在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二十六日将他的骨灰葬于鸡足山方形墓塔中,并作七律《哭静闻禅侣》六首,诗前有小引写道:“静上人(佛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前来朝觐)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榻南宁崇善寺。分袂未几,遂成永诀”,几乎概括了他俩自湖南至广西南宁的一段痛苦历程。《六首》其一写道:“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言辞悲切,如泣如诉,令人泪目。毕竟,静闻禅师陪伴他在旅途中跋涉了将近两年光景,此后,失去了他的行程将变得更加孤单、更加寂寞、更加艰辛,而后也再没人与他作伴一起返回江南故里,何况,在漫漫旅途中两人已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可怜静闻因不幸离世而令其朝觐佛教圣地的理想落空,而徐霞客却坚持跨省步行逾五千里令他的遗愿得以实现,士僧的友情至深如此,可歌可泣。

下面言归正传。

那天,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启程,经由江苏的锡邑(今无锡市)、姑苏、昆山、青浦,至浙江的嘉善新市、余杭塘栖进入杭州府,再取道仓前、临安,十月初五进入桐庐境内。

徐霞客虽为一介文士书生,出行时却是一身平民打扮,穿着简单朴素,脸色微黑,虽年过五旬,身板却也硬朗,随身带一挑夫和童仆。在杭州府出游的数天里,他常常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作书舟中,并在舟船中夜宿,每日务必将一路的经历见闻按日记录在《浙游日记》里,如此坚持不懈,无一日间断,遂成巨著。

 

 九月二十八日过塘西“风甚利”

 

明清两代,塘栖有江南十大古镇之首的美誉,京杭大运河自北往南滔滔而来穿镇而过,南北岸相距近百米,一座广济长桥似长虹卧波般地横跨于大河之上,长桥之南属余杭县,建有一排整齐的廊檐街,大桥之北属德清县,街路逼仄,盖有稀稀落落的平房,常年都有俯身拱背,喊着号子的一众纤夫在小路上艰难地挽船而行。

嘉靖四十四年(1565),早于徐霞客51年出生的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王稚登得知58岁的恩师袁炜仙逝的消息后,即刻收拾行囊从姑苏动身经大运河水路赶往浙江慈溪吊,在路过塘栖时依凭所见写下一首五律《塘栖道中》:“水阔雨冥冥,帆飞去不停。人声两涯断,鱼市一江腥。云已辞吴白,山初到越青。侯芭数行泪,千里吊《玄经》。”《塘栖志》对此作小注云:“盖此时道由塘栖,吊慈溪袁相国也。”该诗除表达对恩师去世的哀痛,还描写了明代大运河塘栖段河面开阔,樯帆不断,两岸民宅遍布,市井兴旺的景象。

过去了半个世纪之后,与王稚登同地、同一水路出行的徐霞客,在那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九月)二十八日,南行二十五里,至唐栖,风甚利。”他所坐的舟船在唐栖遇到了大风,十分利于航运,这与《塘栖道中》“水阔雨冥冥,帆飞去不停”的描写相符,同时也证实了徐霞客是坐一风帆从城北进入市区的判断。

 

 同日未过午经北新关进入杭州

 

那天依然是九月二十八日,徐霞客沿大运河进入杭州府城北的北新关,北新关据桥作关,入关时间尚未过午,于是令童仆进城去打听几位朋友的消息,他与静闻禅师晚过昭庆寺,夜间仍宿于舟船中。第二天大清早进城,午后渡湖进入涌金门,晚上从朝天门赶往昭庆寺,在舟船中早早入睡。

徐霞客在杭城只耽了不到三天,毕竟杭州是大都市,还有天下闻名的西湖。他在城里购买了些出行用品,花一天时间游览了飞来峰、宝石山、灵隐寺等景点。在当日的记事中,他对三处景点写景状物,均具惜墨如金、文辞精妙、极富形象化特点,在《徐霞客游记》诸篇中,杭州记事是他运用文学描写手法使其充满文学色彩的日记之一。

那天是十月初一,天气格外晴朗,但西北风却是刮得很厉害。在大风中徐霞客与静闻禅师一起登上了宝石山顶,徐霞客如此描写明末的宝石山:“巨石堆架者为落星石。西峰突石尤屼嵲(山高耸貌),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诸山,东瞰杭城万灶(万家烟火),靡不历历。”从东南西北方位近观远眺,寥寥数笔便将杭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地理风貌特征十分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从宝石山上下来,他俩经岳王坟往飞来峰,在街市上吃过午饭,就去飞来峰下并列的三洞(石屋洞、水乐洞和烟霞洞)游览。在记事中,他选取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角度进行描述:“昔黥于杨髡(kūn,对和尚的鄙称)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而是时独诸丐寂然,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hùn混乱),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以独特的设喻,简练的勾画,凸显三洞及其周边的静寂无声和山间石的明丽秀奇,文学色彩同样十分鲜明。

“下山涉涧,即为灵隐。”其后,徐霞客在记事中独辟蹊径,精心刻画了在灵隐寺庙里偶遇的一个“奇遇”:“有一老僧,拥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是日,独此寺丽妇两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转艳,与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意思是说,在寺庙里有个老和尚,裹着僧衣静静地坐在寺前的平台中央,仰面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许久眼睛一眨不眨……这天唯独寺里有妖艳美丽的妇人三五成群地接踵而至,弄得胭脂四下飘香,到处晃动着她们美艳的容貌。徐霞客将灵隐寺里活跃的女香客与静静地坐在阳光下仰望天空的老僧构成动静比照,从而凸显人物尤其是老僧的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在杭州的记事中再次印证了徐霞客游记“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高度评断。

 

 十月初五途经新城、于潜抵达桐庐

 

徐霞客在桐庐境内徒步17公里,乘船途经分水和富春两江,游历、考察了马岭、兑口桥、东门码头、滩头等20个点位。十月初五子夜过旧县,第二天一早进入桐庐县城,依然按日记事:

初五日,鸡再鸣,令僮起炊……南二里,上马岭,约里许达其巅。岭以北属新城(今新登),水亦出新城。岭南则属于潜,县在其西北五十里,水由应渚埠出分水县。下马岭,南二里为内楮村坞,又一里为外楮村坞,从此而南,家家以楮(种植楮树)为业。随山坞西南七里,过兑口桥,岐分南北,北达于潜可四十里,南抵应渚埠十八里。兑口之水北自于潜,马岭之水东来,合而南去,路亦随之。八里,过板桥。桥下水自西坞来,与前水合,溯水(逆水)西走,路可达于潜及昌化。又南五里为保安坪。又一里为玉涧桥,桥甚新整(桥很新很整洁),居市亦盛(房舍集市也繁盛),又名排石。山始大开。又东二里,止于唐家拱。其地在应渚埠北二里,原无市肆,担夫以应埠之舟下桐庐者,必北曲而经此,遂止于溪畔。久之得桐庐舟。盖应渚埠为于潜南界,溪之南即隶分水,于潜之水北经玉涧桥,昌化之水西自麻汊埠,俱会于应渚,而水势始大。顾五涧桥而上,已不胜舟,麻汊埠而上,小舟直抵昌化,于潜水固不敌昌化也。时日已中,无肆觅米,欲觅之应埠,而舟不能待,遂趁之行(当时已是中午,因为无店铺买米,想到应埠去买,但船不愿等待,于是只好随船走)。下舟东南行十里,为分水县。县在溪之西。分水原止一水东南去,其西虽山势豁达,惟陆路八十里达于淳安。余初欲从之行,为王奴(姓王的奴仆)遁去(逃走),不便于陆,仍就水道,反向东南行矣。去分水东南二十里为头铺。又十里为焦山,居市颇盛。已暮,不能买米,借舟人余米而炊。舟子顺流夜桨(船夫趁夜顺流划桨),五十里,旧县,夜过半矣。

第二日是初六,徐霞客继续前行并往下记事:

初六日 鸡再鸣,鼓舟,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令僮子起买米。仍附其舟,十五里至滩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等待着分载转运),余舟遂停。亟索饭(讨取饭吃),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便换乘此船而行),时已上午。又二里过清私口,又三里,入七里笼。东北风甚利,偶假寐(打了一会儿磕充),已过严矶。四十里,乌石关。又十里,止于(严州府)东关之逆旅(旅店)。

之所以大段引用,因为至少在《浙游日记》中,桐庐日记是一个样本,极有代表性地显示了徐霞客游历考察喜好的行程路径,以及记行方式、文字特点和撰写风格。在两日700余字的日记中,徐霞客以简练、明快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清晰、流畅地记录了所经历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诸多点位和物像,比如溪涧和河流、桥梁与米舟、市肆和山脉、七里泷的大风,还有当地民生以及自己和挑夫、童仆的生活起居等,可谓言简意赅

 南二里,上马岭,约里许达其巅”,徐霞客走过的那条起自上马岭的山径古道,原本以马岭为名,人称马岭古道。古道建于元朝,全长20多公里,在浦江、建德、桐庐三地交界处的群山中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路面多为卵石铺筑,道路两侧有茶廊、古井、古桥、庵堂等建筑。古时候,贩茶的客商、上任的州府官员都得从这条古径驿道上徒步而过。自唐以来,著名诗人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王维、白居易、孟郊、苏轼、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司马光、李清照、朱熹、黄公望等各代诗词大家也曾在这里驻足流连,吟诗作赋,使其成为钱塘江诗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路径。

由于徐霞客在马岭古道一带游历考察,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又将马岭古道称为“徐霞客古道。至于他游历过的另一重点点位东门码头,码头直面郁葱青翠、海拔仅60米的桐君山,桐君山有“药祖圣地”之称,如今有一座大桥横跨于富春江之上,与小山丘相接,气势十分宏伟。

在桐庐境内,徐霞客依然行色匆匆,只停留了短暂的一天半时间,在到达严州府,便折向兰溪、金华方向而去,那又是一个新的行程和光景。

时至2018519日,全国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名单公布,桐庐县境内的马岭古道、兑口桥、东门码头三处赫然在列,这也是杭州及其郊县至今唯一一处经申报被专家认证的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其实,徐霞客三次出游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现今2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至今各地将其行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浙江桐庐保存的“徐霞客古道”和东门码头诸处,只是他游历、考察过程中极短的一段,记事文字也寥寥无几,但称其为《徐霞客游记》这部文学与科学兼具的美文奇著的一个缩影,一点也不为过。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和中国旅游日

 

20141125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在北京启动了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这些标志地是徐霞客游线上的一个个地标,它们均有可靠的资料证明确曾是徐霞客游历考察过的、能够反映徐霞客科考行为、彰显其科学探索精神或在徐霞客科考线路中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文化或自然遗存点,此举旨在推动徐霞客游线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甚至于推动徐霞客游线的申遗进程。从2015519日第一批标志地诞生,截至目前第六批标志地名单公布,已有浙江、河南、福建、广西、江西、云南等6省、市、自治区的35个县(市、区)127个徐霞客游线的自然和文化遗存点被专家论证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游天台山日记》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日记开头写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癸丑之三月晦”(“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是其标明的写作日期,即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亦即公元1613519日,因此,在四百年之后的2011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一个万众瞩目的国家节日以相关人物及其著作而定名的,在我国建国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旅游日”的开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时下,越来越多的人领会旅游的真谛,享受旅游的乐趣,旅游业跻身于我国三百六十行,并逐渐成为其中之大类,徐霞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其江阴故居成为旅行者的朝圣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上一篇: 西溪且留下

下一篇: 仁和的潭与山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