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读谭竹报告文学《记忆流传——重庆非遗撷英》

作者:周鹏程 阅读:118 次更新:2024-05-14 举报

时间里的坚守与传承

     ——读谭竹报告文学《记忆流传——重庆非遗撷英》

                            □周鹏程

 

耳熟能详的铜梁龙舞,声情并茂的金桥吹打,栩栩如生的秀山花灯,闻名遐迩的大足石雕,浩然磅礴的川江号子……重庆市二十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在作家谭竹的文字里斑斓夺目,在她的报告文学集《记忆流传——重庆非遗撷英》一书里鲜活呈现。

“非遗”是一种文化形态,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该书是重庆作家谭竹踏遍重庆各地辛勤采访,精心创作的反映重庆非遗文化现状的文学作品。这部报告文学的突出特点是用真实细腻的手法,不同维度讲述重庆非遗抢救、保护、传承的实际行动。全书深入浅出,大开大合地讲述了重庆二十余位非遗传承人、非遗坚守者的感人故事。

谭竹应时代之需,顺时代而为创作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既可让更多人了解重庆非遗的渊源,体悟它们在传承中的华丽演变,又可引导大家去关注非遗,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坚持文化自信。

书里记录的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有各自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不同的命运安排,可读性强。每一项非遗的存在都是伴随着数代人的坚持、坚守和传承,与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刺绣大师康宁有“巴渝第一针”之美誉,心静如水,一心只把蜀绣传。尽管康宁的人生道路和刺绣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她与命运不屈抗争,她创新突破,独创“双扣针”技法,在宁静和纯净中获得完美的艺术人生。 在低矮木头上做出那么多精美折扇的李开军,虽然折扇技法传承偶有落寞,但他仍始终坚持做好每一把纯手工荣昌折扇,相信未来!制陶传人梁先才、梁洪萍父女坚持代代传承,如今已经传到第十一代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非遗传承人的时代担当。

书中还有很多事迹让人动容催泪。比如:戴着老花镜佝偻着背织布的老人周伦贵、钉坐在矮板凳上日复一日埋头接线的古方先老婆婆,他们的坚守是为什么?张登洋为了学会制作唢呐,承诺只要师父在世,他绝不做唢呐,他自己却从未产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这难道不是体现他们对金桥吹打发自肺腑的挚爱!清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静明和车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柏树虽年事已高,然退而不休,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热爱的事业发光发热。涪陵榨菜、永川豆豉不仅丰富了味蕾,也带回了家乡的记忆。川江号子或许不只是一声行船号令、一种音乐旋律,它唱响的更是生命之歌、奋斗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记忆流传——重庆非遗撷英》是一部有情感温度、思想高度、知识广度、时代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在行走中歌唱和书写,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在陶器作坊“......徒弟们在里面做着陶,地上和临窗的架子上摆满了陶器半成品,还没有上色烧制,是泥土的本色,然而初具各种形状,是一种质朴的美。它们在静静地等待着在烈火中蜕变,变得更加光彩照人,它们将用一生去承担匠人赋予它们的使命。”在漆器作坊“......漆器里有远古的信息,好像在说话,在和远古对话。”看看,这些温暖的文字,仿佛那些非遗“活”起来了。这本报告文学集是一本图文书,里面有很多图片,大部分都是谭竹自己拍摄,除了有一些不能亲临的场景如演出剧照等,由当地文化馆或者被采访人提供,图文并茂能更好地让读者了解所写的非遗项目。这样精美精彩的书写这样用心用情的书写,难道不是作家谭竹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完成文艺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崇高敬业精神再现吗?为了写这本书,有的采访对象住在遥远的山区,谭竹常常独自开车走错道路,有时在黑夜里孤独行驶。有一次在某地采访,早出晚归,十几个小时连续忙碌,回来路上差点出事故。

文学的特点是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记忆流传——重庆非遗撷英》一书不仅挖掘和展示了非遗传承过程中的许多人性,呈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也提炼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哲思,给人启迪。传承有人才,非遗就有未来。通过书中个别大师的隐约担忧,也提出了非遗行业应该破除“技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呼吁大师们要大胆带徒授艺开展“传帮带”,手把手教授工艺制造和文化创作。也思考了传统工艺如何去创新和发展。诚然如此,非遗是社会发展中的“活态”文化,应该向新而生。只有打造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非遗人才,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与默默坚守中传递非遗火种,中华文明才能永远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谭竹是一位眼光独到,有先见之明的优秀作家。很早之前,她曾采访过全国一些地区的传统手工艺者,比如:杨家埠木版年画、惠山泥人、环县道情皮影、庆阳香包、泉州木偶、凤凰镇刘大炮印花布、潍坊风筝等等,还结集出了图书《中华绝活手艺》。那时,还没有非遗申报。这么多年来,谭竹一直在以一个作家的敏锐视角关注非遗、宣传非遗、书写非遗,为非遗鼓与呼。这次她采访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手工艺方面的蜀绣、梁平木版年画、荣昌折扇等,还有戏曲曲艺清音、车灯、梁山灯戏等,以及川江号子、中医、手工食品涪陵榨菜和永川豆豉......非遗,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谭竹的写作态度大抵也是如此,她和那些工匠们,那些大师们都在时间里坚持。

工匠们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个技艺,唱戏或者做手工。正像谭竹在《后记》里所说,在采访中,她发现所有这些国家级或者市级的传承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事了一辈子这个技艺,不管是唱戏还是做手工。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一生只做一件事。是时间里的坚持,让他们成为大师。 

这个时间,不仅是他们的一生,也是我们代代相传千百年的时光,才成就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与作家谭竹一样,我向在时间里坚守的非遗传承人致敬!

 

 2023年7月5日于渝之西郊

 

 

周鹏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会全委会委员兼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曾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重庆文学奖。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