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梨 山 文 宛 (A B C 篇)

作者:翟峰 阅读:2142 次更新:2024-02-04 举报

 梨 山 文 宛

(A B C 篇)

作者:翟 峰


A篇:梨 山 情

夜合花启开了她那紧闭着的花瓣,露出了一脸盈盈的笑意,偷偷看着夜色给她挂上的晶莹珍珠如何在漂亮的花冠上摇曳。

憩在山旮旯杂棘丛中的不知名的小鸟试着轻吟了几下,便立即召来了许多同伴的和鸣。

不多时,刚醒过来的梨山轻轻地揭开了裹在身上的晨袍,以清峻的姿态,朦胧地展现于巍巍的大巴山麓……

晨曦中,我拾级登上了正值梨熟飘香时节的梨山。

走进梨山那成片的梨园,便觉有一股熟悉而久别的香味扑面而来。

片刻,我即被那沁人心脾的香味所陶醉,被眼前那动人的景致所吸引:

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梨树上,已密密匝匝地缀满了金灿而又硕大的果实,直把那些颤悠悠的枝头压得似乎喘不过气来。

当晨风微微一吹,枝头便弯腰一点一点的,宛若在对我说:

您这个久违的梨乡小伙子哟,快快品尝我这成熟的美味吧,以便使我能卸掉一些负担直起腰来迎接您的光临呀

闻这梨山香、观这梨山景,不禁使我垂涎欲滴。

蓦地,我记起了前时曾在《苍溪县志》上读到的那段令人难忘的记载:

“雪梨,又名施家梨。当二月放花时,遥望满树,如一抹白云;八月熟果,外皮金黄,内白如雪,味甘胜蜜而清香无渣,是炎夏消暑之上乘佳果。”

想到此,苏东坡曾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即在我记忆中出现。

于是,我即生奇想——倘若诗人能亲尝苍溪雪梨,亦定会发出“不辞长作苍溪人”的慨叹吧﹖

“晓峰哥”,一声银铃般的呼喊将我从沉思中唤醒。

定睛一看,是一位身材丰满婀娜、长得俊俏灵秀的梨乡姑娘站在我的面前。

呵,这不是我常常思恋,多次在梦中相见的如春姑娘吗?没想到会在这里巧遇上她。

我不知是激动还是惊奇,竟哑然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晓峰哥,您一定口馋家乡的雪梨才回来的吧,不然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时来﹖喏,给。”

说着,如春姑娘弯腰从篾背里挑出一个特大的雪梨,要我品尝。

或许,儿时与小如春玩耍时的那种童趣、顽皮又重新回到我的身上了吧,我蓦地接过这个大雪梨,也顾不得削皮,便装模作样地狠狠啃了一口。

顿时,那甜甜的乳白色汁液顺着我的嘴角淌了下来。

“好甜、好香、好脆、好吃。”咽下第一口,我便一连说了好多个“好”来。

很快,我们消除了刚见面时的拘窘,相依在梨树下,一道回忆起了儿时有趣的事。

从小学到高中,我和如春姑娘都是同校同班。

由于我们的家亦同在一个村,读小学时,便常常在放学后相伴回家。

每逢梨熟季节,我俩都不走大道,互相嬉笑着、追逐着,跑到附近的梨园里,咬着小指头,望着梨树上那熟透了的金黄果子出神。

每当这时,看园的刘大伯总会拿出两个被风吹落的梨子给我们吃。

当我们用舌尖一点一点地舔尝那香甜的梨汁时,刘大伯就要给我们讲起他那永远也讲不完的关于雪梨和梨山的传说。

我至今仍记得的一个传说,是讲一位上山打柴的农夫,因饥渴昏厥时被一位美貌的仙女相救,仙女赐金果给农夫后即飘然而逝。

农夫吃了这可口的救命果,不仅很快恢复了健康,而且用果核育下了苗,栽种在自己的房前。树苗长大结果,这果就是梨山的第一代雪梨。

就这样,连年结果,连年培育果苗,便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雪梨山。

此时回忆起这个美好的传说,便觉传说中的那个仙女就是眼前的如春姑娘。

这些年,我虽未在家乡,但我的心却向往着家乡,通过报纸、广播在时时关心着家乡的亲人和家乡的建设。

在省报上,我看到了家乡巨变的喜人消息,也读到了报道如春姑娘成功创造出雪梨杂交嫁接技术和雪梨挂枝套袋越冬的保鲜法而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雪梨大王”的长篇通讯。

如春姑娘为家乡雪梨种植业的兴旺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梨乡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立下了头功,称誉她为“现代仙女”应该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而我呢,只要一对比如春姑娘,一回忆起那难忘的往事就感到内疚。

高中毕业时,我和如春都未考上大学。由于当时我嫌家乡穷,决意尽早离开,便缠着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办了病退手续,进城顶班当了国营企业的职工,刚离开中学校门的如春姑娘也到梨山的一个新建农场的梨园当了名园艺工人。

当我到梨园向她告别时,她只是颤声颤气地问了我一句:“以后还能不能再回来?”

“晓峰哥,你在想啥子﹖”

“想,什么都想!”

“晓峰哥,你这些年在外地就没有想过家吗﹖”

“想,做梦都想!”

如春问得语意深长,我则答得洒脱酣畅。

因为,此时我已看到如春那殷切的期待,那真挚的希望。

我不能再有愧于她,有愧于我可爱的故乡啊!

也许,是我此时的话语答得恳切,此时的神态显得虔诚的缘故吧,如春姑娘竟然大方而又激动地一把拉住我的双手,天真而又坦率地对我道:

“您还记得我在梨园说过的话吗﹖我们这梨园、梨山、这家乡不是变了样吗﹖!家乡的人民不是富起来了吗?!”

我默默地笑了笑,又默默地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我早该回来了……”

(注:本文原发表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B篇:梨 山 晨 景

是年立春之晨,我专程去家乡的美丽梨山踏青。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而踏青,则有探春、寻春之意。

尽管,“立春”对于诸多“万物尚未复苏、尚处冬闭”之地来讲,可谓仅系春之前奏。

踏青,则藴含“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立春”之晨,到家乡梨山踏青,当然亦如此!

立春之晨,到郊外之梨山踏青,最想感悟的是,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梨山之梨树,何时方醒?

为何生此念?因为,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吾家乡之梨山暨梨树,当然亦如此!

于是,梨山在立春之晨,就这样轻轻地揭开了其朦胧美之罩帘,以清峻之姿态, 已然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几根银丝从东方天际射露了出来,微明的晨曦映照在梨山中的一棵大雪梨树上,正巧照着一窝蠕动的小鸟。

梨山的林群在微光中显出了一种缥缈的意境。

整座山似罩着一层轻纱般的白云,轻轻盈盈;又象是一群披着洁白仙衣的仙女在团聚叙情。

不多时,山露出半块林巅顶了,又多似巨虎驾云腾跃哩!

这一切宛如银幕上的陪衬。

而紧紧依偎着梨山,并亲密地挽傍着嘉陵江的苍城,却似一位怕羞的少女,含情脉脉地隐匿在一层神秘的薄雾中,只露出一角丰润的肌肤----

浅白色的墙,褐黑色的瓦、 银灰色的楼顶……。

过不多久,漫天象洒上了一层金红,一切都染上金黄色的光彩了----

林群、山壁、田地、憩鸟、 荆棘……全都披了一件斑斓的彩衣!

罩着苍城的那层薄雾再也不“神秘”了。

苍城抬起了那明朗的脸,兴奋地,但又是神采奕奕地站在我的视觉下了,使我感到她是那么恰到好处地点缀了梨山,把梨山衬托得如此动人,壮美!

此刻,这美妙的梨山晨景不得不使我浮想联翩了——

梨山呵!您那翠黛色的林群,该是飘逸的青发吧?!

您那红红的霞色,该是昨夜涂抹的胭脂吧?!

您那掠空而过的闪光的电线,该是您漂亮的拢发结吧?!

而那奔腾而去的嘉陵江、该是您伸展的手臂吧?!

梨山脚下的苍城,该是您捧着的聚宝盆吧?!……

多情的梨山呵!

哟!这时的小鸟都唱得格外的欢快了!

就连赶来观望梨山晨景的云朵也兴奋得笑红了脸。

紧偎着梨山的翡翠般的苍城早已挽着嘉陵江欢唱了。

歌声显得那般的轻盈、那般的欢快!

那和谐的声音和着袅袅的炊烟, 非常别致地映衬了梨山晨景。

我陶醉了,仿佛每根情丝都溶进了梨山晨景里……

“她来了,她来了……”!

蓦然,仿佛是布谷鸟这样热情、 急促地脆鸣把我从沉醉中唤醒。

“哦,是她来啦 ? ”

我这才记起今晨是专门与她约定来这梨山相会的。

在她还末来的此时,我已把对她的这情都叙给梨山晨景了。

忽然,我又感到此时的自己好象聪明多了——

与梨山叙情,不就是与她叙情么?!

与她约会,不就是与梨山约会么?!

因为,她是曾为美化梨山多次作过贡献的梨乡姑娘啊!

于是,我似乎觉得正穿林而来的她有梨山那般的秀丽,梨山那般的热情,梨山那般的笑靥,梨山那般的温馨了。

于是,我对迎面而来的她轻轻说道:“亲爱的,梨山已把您的情叙给了我,我也请梨山把我的情转叙于您,就象是我们谈得那般的深,那般的尽兴……。

(注:本文原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C篇:梨山晨

雪梨山座落在小城背后,绿荫浓裹,清香飘袅。

每天,它都以美的旋律静静展现于明朗的大地上,宛若一座妙趣天成的花园。

当年,每当国家高等自学考试临近时,我总爱登雪梨山晨读。

与我作伴的,多是附近中小学的学生。

然而一天清晨,山上晨读的学生明显减少。

我若有所失地看了一会儿书,见天气尚早,便沿着山中绿草遮掩的小道徒步走上山顶,一眼瞥见一株大梨树下倚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渐近,那红朴朴地脸庞,胖墩墩的身板,憨实天真的神态,即愈来愈清晰地映入了我的眼帘。

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却知道他是这梨山的晨读的常客。

于是,我颇好奇地问道:“今天怎么只你一个人来了?你的同学呢?”

“高考结束了,可能大家都在休息呗。”

他很有礼貌地望了我一眼,腼腆地回答道。

“你不也是参加了高考吗?”

“是的。但我希望不大。”

他的回答竟显得异常平静了。

“你是从今天开始,又为明年高考作准备吧?”

“不。我都18岁了,应该自立。何必再依赖父母呢?”

“那你还准备功课?”我又好奇地问道。

他合上了书,收敛了脸上腼腆的笑,凝神远眺了一下满山的绿荫,神情蓦地庄重了起来,显得很成熟,很认真地说:

“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没有知识,恐怕当一个普通农民、普通工人都不合格哩。何况,我早日就业,还有机会象你那样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呢! 你说对吗?”

听着他的话,一种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感到这小青年的心胸是多么开阔, 眼光是多么深远呵……。

绚丽的朝阳渐渐升高了,升到了翠绿的梨树梢头。

这小青年身披金色的晨光,又埋头于书的世界中去了。

他的琅琅读书声,在梨山上轻轻地回旋着,显得是那么地乐观,那么地自信……。

(注:本文原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作者简介:翟峰,文学爱好者,文化学者,多栖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绿色时报》《四川日报》《河南日报》《新疆日报》《人民代表报》等报纸的文学副刊暨《中国人大·随笔》《民间文学·故事》《荒原文学》《秘书·随笔》《北京人大·诗歌》《嘉陵江》《蜀道》等期刊;出版《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等散文随笔文集多部(其中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翟峰履职笔记》获广元市首届文化奖)。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