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遥遥歌圩 永远乡愁

作者:梁耀鲜 阅读:531 次更新:2023-06-05 举报

遥遥歌圩  永远乡愁

梁耀鲜

 

今年能回老家赶歌圩,主要是因为我的班同学的诚恳和撩拨,他的真挚邀请,特别是微信里的“那天是义圩传统歌圩,那是我们小时候两毛钱的节日啊!”这句留言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有那么一点撞击心坎,熨贴情思,绵远勾人。

难忘两毛钱的节日,难忘一年就那么一天的幸福歌圩。

歌圩承载着我们一年的憧憬和期盼。那时候,日子总是过得很慢。布谷鸟的叫声在山的那一边“布谷、布谷”地悠悠传来,不紧不慢,伴随着春风春雨,催生那一坡春笋,叫醒村边那一棵老木棉。菜园边坎上长着的那棵还算高大的三华李,枝叶扶疏,花开花谢,嫩脆的果子不知哪一天挂满了树枝,就像灰绿色的珍珠,果皮渐渐变亮变黄。父亲满怀收获的神情,经常到树旁点上一支烟,美美地吸上,然后徐徐地吐出一个个变幻不定的烟圈。那柔软的枝头越弯越低,它似乎在垂问着大地,哪天我们才能去赶上那个人欢马叫、八方云集的歌圩呢?春节特意留下来的最后一挂腊肉,几经挑拣,错过多少次宴请,躲过多少回馋涎,终于等来了农历三月三,它会被母亲反复洗涤、干净妥贴地放在五色糯米饭的上面,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完成最美的生成和蝶变。在满屋留香,满嘴流油的天地中,歌圩来了。

在我们老家一带,歌圩都在农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周边的几个乡镇,谁先谁后,不是先花后果,也不是先河后海,它早已约定俗成,井然排序,不会冲突,你不用担心占了这方的热闹就会丢了那边的美好。一些民间歌师歌手在那个多情多梦的时期,会转战不同乡镇,不同阵地,深情而又潇洒地演绎着那些永远唱不完的“乖了哎”“尼的呀---”。街头巷尾,林下路边,一场又一场,一路赶一路歌。歌圩,有歌的圩,有圩的歌,千载百岁,代代相传。

用现在的话来说,歌圩其实就是我们人生最早的开放活动日。不管是哪家,那天,都是一番节日气氛。父母都会给我们准备最好的饭菜,给我们洗脸梳头,给我们穿上平常难得一见的那身新衣服。当然,还会给一点零用钱,少的几分,多的一两毛。有一年歌圩,父亲给我两毛五分钱,我成了几个小玩伴中的首富。路上,那五枚硬币,我久不久会从衣袋里掏出来,左手放到右手,右手放回左手,数了又数,数出得意,数出幸福。身上的那点小东西,真的很神奇,它会幻化成无穷的精神,让我们自信,让我们亢奋,我们嘻嘻哈哈,盘算着那天因为那几枚硬币可以做以前想做但都做不了的多少件大事,或者在哪个环节可以轻狂豪横一下自己。想着想着,我们就会心情大好,哼着小调,沿着崎岖的山路,甩过没膝的杂草,行如狡兔,步履如飞。阳光鲜花,歌圩在前。

在我的记忆里,歌圩的元素都是些什么呢?那几粒红白相间、呈锥形状的“糖K命”,那一包用粉红纸松散包装的油味飘香的沙糕,那一碗穿着奇异艳装的瑶族同胞可以优先、我们则需要长时间排队、回到家老人必问得吃了没有的酱油香味很浓的米粉,那一句尽量压低声音生怕周边人听到但又不得不说的“我要素粉”的憋屈话儿,那条高低不平又拐弯抹角、中间卖猪肉两边摆满货摊兼营买卖的、拥挤不堪的老街,还有超密度蠕动的人来人往、嘈杂喧闹的熙熙攘攘、充斥各种味道的那股人流。那就是歌圩,那是我最早见识过的、经历过的最大的所谓世面,那些画面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那样的灵动、清晰而深刻。

最重要的,歌圩里还有那些神话般的境界,那就是唱山歌。原始的歌圩,其实就是一场盛大的集市。歌圩那天,年轻的小伙姑娘们会穿上自己最喜欢的服饰,早早地来到集市上。他们将自己的山货摆在街道上,等待着意中人来购买。在这场集市里,小伙姑娘们自会暗通心曲,创造时机,通过唱山歌的形式表达心中的爱意,以歌为媒述说心事。姑娘们三三两两,戴着崭新的花毛巾,含蓄地半遮容颜,到圩头的那一片茶树林,或者是到学校旁边的那一片相思树下,翘首山中一些自然的风光,唱着淳朴的山歌,歌声清脆如出谷的黄莺,回响在山间,回响在那帮心旌摇曳、有备而来的小伙子们的心上。不一会,男女对歌的情形就像精心演练过一般,若即若离的歌声总会一唱三叹,沁人心扉。那时候,一缕缕的阳光,就那么多情地照射下来,好像整个周围,都充满着美的芬芳和爱的香甜。每每那时,我们总会心生幻想,那些在空中来回飘荡着的优美山歌,就像仙女下凡一样清晰可见,美丽动人。

供销社门前有一小块平地,那是人们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大家都走完了街,歇脚换气,还沉浸在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和喜悦之中,但心中似乎还有一些向往和期待的时候,大礼来了!突然间,人群中有一个中年汉子,白衬衫插腰,黑皮鞋锃亮,昂首挺胸,跳上台阶。大家都知道,那个县里的文化干部李同志又来了!他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歌王,在县上享有很高的人气,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他就是快乐的化身,就是采播笑声的神灵。他张口就来了:“义圩田地宽,泉水最甘甜,汇天下灵气,聚世间美颜,茶果在石头上开花,香猪到大城市变钱。尼开来,尼开来------”听着赞美自己家乡的山歌,人们早就在下面喜笑颜开、合不拢嘴。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尖叫声中,他更加来劲了:送你温柔细胳膊,好怕无端惹风波;送你钞票加提包,又怕你会去赌博;送你秋菠最适合,裹着幸福保鲜膜,祝身体健康笑呵呵!”一首又一首,数不清,数不尽,生产生活,国家政策,天上人间,风花雪月,都自然而然,入歌成调,美妙无穷。壮话的山歌他也唱得很溜:“花敏号浪号,花桃美浪美,美不卦花桃,号不卦育内。”他唱的那些歌,明快畅达,通俗易懂,比喻形象,言语活泼,妙趣横生。那是我们最早享受到的艺术天花板了。

这些少年歌圩的种种精彩,早就成为记忆,远离我们,但现在想来,还是捷如风雨,涌如涛澜。所谓乡愁,概如是焉。

今年歌圩那天,我们从县城出发时已经将近中午十二点,为了赶时间,我们上了巴友高速。车轮翻飞,赶圩心切,这条边际感很强的路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家乡。出乎意料的是,赶到离街上还有约两公里的地方,拥堵的车辆早已排起长龙。我们只能冒着烈日,舍车步行。我们看到,通往义圩街头的路上,早已填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操着不同声音不同方言的行人,大步流星,笑语欢腾,传达和渲染了今日家乡歌圩的热闹和繁华。不少妇女身穿亮丽的壮族服装,从我们的身边款款而过,徐徐走,浅浅笑,优雅大方,吸引着无数寻美的目光。有一辆车摇下车窗,县工业品市场的苏总笑意盈盈,从里面递给我一把扇子,我想因为堵车,他也要下车走路,他也需要,我拿了他就没有了,所以道一声谢谢,并没有接,但心里很暖了。向前走,又有一部车摇下了车窗,我见县作协主席和几个文友在车上,心里又不安分起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这句出自秦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来自郑国。先贤的采风习惯,薪火相传,于今尤盛。车上的作家们,今天会有人从这里构思出几句令人心跳的诗行,编写出属于七里歌圩的几首浪漫诗歌吗?

班同学已经把我们心心向往的歌圩搬到他家,搬到他家二楼的饭桌上。黄瓜、豆腐、瓜苗和小西红柿,这些陪我们长陪我们大的家乡珍品悉数登场,白切五花肉,牛肉大杂烩,酒满瓯,醉意酬,多少“乖了哎”重来,多少“贝侬尼”又起。悠悠岁月一首歌,都是歌师,都是歌王。

准备上车时,我看到街上挂着一条横幅,上写“-----七里彩调节”。我的心中不免有点腹诽起来。据史料记载,歌圩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青年男女都会簇拥街头欢歌、汇聚江边畅饮,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百色等地称“窝敢”,直译为“出岩洞”,意为“洞外歌圩”,因壮族先民改穴居为“栏”(屋)居,歌圩地点自洞内改在洞外举行而得名。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田东县义圩镇是百色彩调剧发祥地,本地人称彩调剧为哪嗬嗨(衣各开),从20世纪初开始盛行,至今才有百余年的历史。那么问题就来了,千古年来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人人知晓的“歌圩节”,怎么可能用一个20世纪初才出现的剧种名称来代替呢。奥运会因马拉松而创办,奥运会都还没有叫马拉松奥运会呢!

歌圩的历史和文化,人们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才是歌圩的灵魂和方向。

 

2023523

 

 

 

作者简介

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语文教师出身,供职多个行业。爱工作爱生活爱文学,诗情约画意,我手写我心,喜欢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寻找快乐。心香一瓣常分享,网络报刊有稚文。

工作单位:广西田东县教育局  电话;13517767966邮政编码:531599邮箱;13517767966@163.com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