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散文集《人生絮语》

作者:郭长志 阅读:558 次更新:2022-07-11 举报

人生絮语

 

                                      1馈赠物的感情色彩

         睹物思人。无论是别人的遗留物还是赠送物,都起着纪念的作用,储存着故人昔日的风采,散发着离去者的芳馨,引起别离的思念,给人以慰藉。拥有者视这些物品为连城之宝,即使是普通的一枝笔,也如金子般灿烂。可一旦发现了馈赠者的虚假,或赠送者以不屑的口吻把赠送物做降格的解釋,这些昔日的贵重之物在拥有者眼中便失去了光辉,没有了亲切感,情感的寄托和依附的思念便荡然无存。拥有者转而会毁坏、丢弃这些物品,或转送给他人,物品要清除一切痕迹,记忆中也同时消除赠送者的踪影。这种 大起大落的心理反差对心理素质好的人来说,通过移情他物他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平,心理疗治,慢慢会平复;可对一些重感情的高血压者或易怒的人,无疑是感情上的重击,有时会造成大灾难。

                                                                                         1993 11 13

                                                                                                              

                                                2爱的花园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爱:父爱,母爱,夫妻之爱,友爱,师长之爱,兄弟姐妹之爱,等等。每种爱有每种爱的作用,各种爱有各种爱的价值,互相不能替代。这些爱满足我们心理或生理的需要:抚慰创伤,补偿失落,增添欢乐,丰富感情,舒展心灵。

       缺少某一种或几种爱,感情的丛林便残缺,爱的甘泉少水流。各种爱都体验过、经历过,他的感情便有力量,爱的花园不荒寂,人生旅途不孤单。

                                                                      1993 11 13

                                                                                                              

                              

                                                     3社会角色表演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的角色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扮演。在青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人们享受着父爱、母爱、友爱、夫妻之爱、师长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同时也给别人这种爱。正是这种交错的现象构成了复杂的人生,成就了一个个复杂的人。

       你从别人角色身上窥见了自己,你自己进入角色也汇进了社会表演大全。

                                                                   1993 11 13

                                                                                                  

                                                                                                               

                                 4 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

       朋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友情是值得珍惜的一种感情。同性朋友是以兴趣、爱好相似或相同吸引的,志向相投契合的,异性朋友除了这种吸引外,又多了一层吸引因素。两种吸引应该说比一种吸引更牢固吧,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异性朋友皆未结婚尚可,如果其中一位结婚了,再想保持朋友关系就见嫌了,世俗也来非议。所以,这时的异性朋友不是转入秘密接触,就是秘密分手,慢慢疏远。异性朋友相隔两地书信往来是最佳方式,在一地的话,不但不常通信,连见面都难。

       同性朋友真诚长久的常见,异性朋友莫逆之交的罕见。要真正做到和实现友谊地久天长,异性朋友比同性朋友难得多。

       同性的友爱和异性的友爱都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

                                                1993 11 13

                                   

                                                                                                       

                                                 5朋友的珍贵不在平常

       保持亲戚的亲密要常走动。感情的交融和心理吸引是通过交往产生的,也得通过交往巩固。朋友的珍贵不仅要常交往常交流,而且要在危难时展现侠胆。朋友的义举和衷心,重要的不是在平常的条件下,有时,是要有点非凡之语和非凡之举的,要冒点天下之大不韙,敢冒招来世俗非议之险,甚至因此自己损失了。这才是真朋友。

1993 11 13

 

                                                                                                          

                                                     6可笑的自己

        人类社会,就像不能避讳性一样,也不能回避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锺,金石为开。可也有反例,播的是龙种,收的是跳蚤。向陌路人剖真心,下身子给疯子当马骑,对牛弹琴,可笑的不是陌路人、疯子和牛,是自己。

                                                                   1993 11 14

                                                                                                          

                                       

                                         7寄情于物

         感物于心。发之而为情。向谁发之呢?当然不是对镜自我调笑。情之所锺的对象,不外乎自己之外的他人、他物和动物。我们生活在人际交往中,缠绵在人际关系中,传情于人是主要的。可是,人是可变的,情也随之变,自己和别人都可能变。有时,亲密之情思念之情会变成冷漠之情,爱也会变成恨。反目之后,对立的两极便互相轻蔑、贬斥。由于人之可变,情之莫测,有人便移情动物或其他物。与动物建立感情保险系数大,狗、马救主人事时听人说。动物背叛人的事比人与人之间相互背叛少多了。更有移情于物的,更保险。山,石,水,木,笔,书,棋,琴,等等,你情注其中,它便活起来。你想像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说它蕴藏什么,它就向你奉献什么;你需要什么,它就满足你什么。多么惬意。放它在一个地方,不动它,不发生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一万年它还在原处面向着你,何等忠诚。

                                                                  1993 11 14

                                                                                                           

            

                                                      8提高思维效率

       科学家说,人脑有多少亿个细胞,绝大多数人不过用了十分之一,就是杰出人才,不过用了比常人多一倍或多两倍而已,也没全用上。所以科学家说,人脑的潜能大得很。怎样发掘自己大脑的潜能呢?不外乎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和巧妙记忆。但我想,关键是怎样提高思维效率。如果我们每天每时对自己的头脑像老板管员工、家长管孩子一样认真管起来,效率肯定会高。管脑子,就是把思维集中朝一个方向、对一个问题思考和记忆,不放缰让它随便溜跶。

       我们大多数人除非迫不得已学习和抉择问题集中一下思维外,多数时间都散漫地放任思维去跑马。忽而这,忽而那,海阔天空:阴朝地府,古往今来,生老病死,人间万象……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做了一番无用的思维旅游。这充其量是已有的记忆的杂乱组合,并没给脑细胞充进新信息,当然没有收效。如果我们收勒住散漫任意的思维,利用走路、入睡前、吃饭时、闲坐、乘车、做家务等一切闲暇定向思维,那么,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肯定会大量增加。

                                                              1993 11 14

 

                                                                                                            

                                                         9两种虐待

       说起虐待,众口都深恶痛绝,认为那是不人道的。但许多人都只注意到了身体的虐待,往往忽视了精神虐待,甚至不进行身体虐待了,还施行着精神虐待。给别人施加精神虐待,有的人是有意的,有的人是无意的。

       身体虐待好辨认,打,不给衣穿,不给饭吃,让其睡不安生,干重活等,都是。精神虐待不伤及躯体,却痛戳心灵。骂,挖苦,讥刺,抓住短处无休止地叨叨,添枝加页形容其蛮憨,拿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嘲笑取乐,是常见的例子。如果身体虐待是在光滑的胳膊上划口子,那么精神虐待就是往心灵的创口上撒盐。

       有意的精神虐待使人憎恨,无意的精神虐待使人厌烦。

       在精神虐待氛围里,心灵不自由,想像张不开翅膀;轻则郁闷生病,重则发疯,再重则早夭。

                                                                                   1993 11 14

 

                                                                                                          

                                                        10两种残疾

       有两种残疾:肢体残疾和心灵残疾。

       躯体哪一部分病废或伤残,是身体外型的残疾,人们常见,——而对心灵的精神的残疾却往往视而不见。精神障碍疾病不属于这里说的精神残疾。对身心都健康的人,无知,愚昧就是心灵残疾;迷信、野蛮、浅薄、庸俗是心灵残疾的外在表现。肢残虽然痛苦,但并不可怕,有为者还可敬。肢残者或其他残疾者正确对待生命,顽强生活,用知识完善自己、雕塑自己,照样可以有作为,照样潇洒走一回。可心灵残疾精神空虚、灵魂卑鄙、智慧潜遁,如果再有魔鬼作祟,可悲可叹甚于肢体残疾和感官残疾,徒有其形罢了。

                             1993 11 15

                               

                                                              11两种健康                              

        就像残疾分肢体残疾、感官残疾和心灵残疾一样,人的健康也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人们十分注意身体健康,重视躯体保健,可心理健康常被忽略。精神狂躁、郁闷、好猜忌、歇斯底里、心火盛等,使思维紊乱,行为反常。影响自身身体健康不说,严重的还会危害他人。

       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不是壁垒分明、互不干扰的,它们有相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面。

       心理和身体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1993 11 15

                                                                                                     

                                                                             

                                  12聪明的极限

        就像一个圆珠怎么乱奔,也突不破盛它的盘子一样,人的见识和才能也受他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有许多聪明人在不少问题上有正确的见解,别人称赞,自己也自矜。当他超越自己能力的极限表现自己时,他滔滔不绝的话便不再中肯了,可信性令人怀疑,可信度大打折扣,形象从可敬下降到可笑。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能超越他知识力注入的程度。不管他本人意识到没意识到,都是这样。

                                                                                              1993 11 15

                                                                                     

                                                                                       

                                                                  13诚实与撒谎

        世上绝对的诚实是没有的。一是因为人人都有撒谎,有善意的撒谎,有恶意的撒谎,有的谎无害,有的谎有害,还有大谎和小谎之分。有时为了满足对方的心理,新编天方夜谭,曲意逢迎;有时是怕对方不堪重负,不忍戳破真相,便用假言瞒哄;有时为了铺垫自己的话顺理成章,同时也为了拔高自己,便用不存在的辉煌词语朝着有利于自己方面说;有时违心同意别人的意见,有时明明知情却搪塞别人说不知道。二是诚实、率真是有限度有条件的。有些内心深处的隐密,纪律规定的保密,幻想似的欲望,自己与另一个人两个人才有的隐私,是永远不能讲的,要带到天国去。

                                                                              1993 11 16

                                                                                                                                                  

                                                                                              

                                         

                                                        14 谈承诺              

       承诺也就是许诺,只是许诺的主动性比承诺大些。承诺是一种责任,它是那一瞬间你或答允别人的请求,或同意兑现某种给予所产生的。事情一经许诺,便不能轻易改悔,你的一部分心灵和行为便与被许诺者有了某种联系。许诺有短时的、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甚至是永远的。有容易兑现的诺言,也有必需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兑现的;也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还实现不了的。承诺或许诺的动机各式各样,有的出于忏悔,有的是表示歉意,有的源于一种义务或责任,有的是打抱不平,有的纯粹是出于善心出于慈悲,也有的别有所图。

       古人云;一诺千金。可知大丈夫、烈女子一言掷地的份量。讲义气的人的应允是不轻易出口的,一出口便駟马难追;没兑现或没按要求兑现,坐卧不宁,良心不安。因此,有侠骨心肠的人不能轻易地许诺,太束缚了自己,太劳累了自己,便没有了自己的潇洒。

       也有人把许诺不当回事,信口雌黄,许诺之事超出了自己的所能,极少想兑现,这种人不要去企求他。这种人的虚言大语不过是骗人玩,善良诚笃的人不必痴迷,不必当真。

                                1993 11 16

 

                                                                                                        

                                                          15  

        童年永远是美丽的,永远值得人回思怀恋。不论是困顿、坎坷的童年,还是顺利、富裕的童年,这段人生襁褓时期的时光永远是记忆中温馨的芳草地。

        童真的心是烂漫的、无邪的,像澄澈的溪水般透明,像皑皑的雪一样洁白无暇。童真时代总好编织美梦,总好提出能难倒大人的为什么。

        童年的幻想,往往成为日后的动力。这幻想、这追求有的后来实现了,有的行将就木还是泡影。但无论实现与否,那童真的想望总是有趣的,童年的岁月永远那样辉煌。

1993 11 16

 

                                                                                                      

                                                        16谈好奇心

       人们对生疏的事物和未知的领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去冒险、去探险,不少轰动的壮举就是这样创造的。好奇心是人的一种天性,科学的一个特性就是探奥窥奇,求解未知,好奇心的魔道引导、实现了无数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这是好奇心的正用。

       有的人把好奇心用偏了,不是用来研究宇宙之奥秘,探索知识之无穷,而是用来刺探别人的情况,窥探他人的隐私,猜测他人的交往,钻头觅缝,津津乐道。以此起家、以此腾达的间或有之,可以此成为科学家、学问家的,从来没有。

                                                                      1993 11 17

                                                                                                    

                                                                                                  

                                                                  

                                                                   17心境的更新                     

        人的一生有许多第一次、初次。如初上学、初涉世,初恋、初婚,初为人师、初上班,做事初战告   捷、学问上初露锋芒,等等。可一入进那个境界里,过一段时间,初时的旑旎,起初的新鲜感就越来越弱,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感觉。

        人大凡都有求新的心理。新东西、新信息、新朋友、新环境……等等的新对人有强烈的吸引力。想保持初时的新鲜感,就要对厌烦、厌腻进行心境的更新。说进行心境更新,因为不是什么物品都可换新的——浪费钱不说,有些东西越老越久远越宝爱。尤其是人,更不能像物品那样随意换。还有,有些场景、情境,时过境迁,不能再现。更新,主要在主观方面开阔精神,调整心态:换一个角度观察,换一种方式交流,换一个角色揣想;对景,对物,要发掘新意蕴、充实新内容。总之,要稳定心情,熨平心绪,使心境呈现一种新状态。这是不是阿 Q 式的庸人自乐呢?——庸人自乐也是乐的一种方式。人的追求无止境,人的欲望难满足;人的求新永远也不会止息,完美有相对性,人生总有缺憾。完美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满足。不然,是很容易厌世和颓废的。

                                                                       1993 11 17

 

                                                                                                 

                                                   18事竟成与事未必成

        “有志者事竟成往往是事成后的评语,是激励鼓舞人们去做的心理力量。但如果不分什么事把这句话像咒语似的吟诵,默祷千遍,那事也未必成别人还以为你中了魔,精神有毛病。手抓住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用弹弓射掉月亮,再大的志气也枉然。因此,不能有志于荒唐的荒谬之事。就是现实些的事情,也得讲可能性和现实性,切合实际不。别人努力成功了的,自己却未必。

        我说有志者事未必成,不是给奋斗者泼冷水,以为我反对立志,主张庸碌。我只想说,人之立志,一要选准好方向,二要估计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选准了方向,立好了志向,主客观条件也进行了衡量,期望值也不能太高。有的人尽全力拼搏了,却失败了;有的只获得了小辉煌,差可自慰。所以,有些事有志也未必成,要有奋斗了便无悔的思想准备。

1993 11 18

 

                                                       19也谈孤独

        孤独,对有独特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人来说,是在做无声的思维体操:沉默地进行信息组合,甜馨地进行心驰万仞的精神旅游,同故人交谈,听智者上课。这是一种希罕的幸福,不是任河人都能享受着的。

      孤独中的沉思是人生一种美丽的风景。实际上,孤独者是把以前贮存的千军万马、奇珍异宝在沉寂时刻拿出来检阅,把玩欣赏。没有黯然神伤,没有憔悴,这种内心澎湃、外表安详的独处,是毅力和智慧的结晶。没有长久的素材儲备,没有痛苦的呻吟过,便会被孤独吞没,独处这支曲子便不会那么动听。

      内心空虚的独坐、独行、独卧,是真正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无边的黑暗,是无形的大网,滋生孤愁。当被黑暗吞噬、被大网缠缚,心焰也就灭了。

                          1993 11 18

 

                                                                                                  

                                                   20话不投机

        “话不投机半句多”——古人多么伟大,在我们今天以前很久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就讲出了这无奈的话。我佩服的是这句话那么准确地表达了互不投合的人邂逅时的心境。

        话不投机有各种原因:有的是初交,互不了解;有的是各怀鬼胎;有的是智者对愚氓的不屑;有的是志趣相异;有的则是亲密过,甚至亲爱过,后来隔阂了,再接触时便是这无语的尴尬。

        “话不投机指的是在不期然的场合不投合的双方遇到了,双方都默然升起厌倦的鄙夷。除了这种场合,双方一般是不会见面的,也不会相约,避之唯恐不及。

                                        1993 11 19

 

                                                                                                    

                                                     21增长才干去等待

         “天才是长期的耐心机遇只赐给有准备的头脑——欧洲的哲人如是说。他们以自己生命的轨迹和拼搏的体验,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   

         天才是长期的耐心,因为既使有再好的天赋再高的智商,如果不经过艰苦的学习,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也不会成为天才,成为白痴也说不准。

         机遇只赐给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没有平时的知识储备和智力锻炼,机遇来了自己也把握不住。给了你那项工作或职位,你也是担承不下来的,胜任不了。因为你的能力与那份工作所要求的责任不适应,与那个职位的才干标准不匹配。

        常有这样的人,怨天尤人,叹自己怀才不遇,没遇到伯乐。终于有一天,幸运之神来叩门了,幸福的光环降临了,被推举或任用到某个工作上,家人高兴,朋友祝福,自己也欣喜。可没多久,不是被免职就是自己辞职了。原因是能力不行,耽误工作。上层管理者不能拿工作的损失做代价像学校样去从头培训一个普通的员工。反之,如果平时勤奋学习,增长了才干,有真本领,机遇来了,胜任工作,干得还不错,那么就脱颖而出了,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证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自叹怀才不遇,要真有才才行。徒有虚名,储备不够,才能不殆,那么,机遇从眼边溜走,就不能怪上帝不公了。

         就是真有才干吧,也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时势来了,机遇来了,自有人推荐,也可自荐。不到其时过早露锋芒没人赏识不说,还容易招人误解。——这也许就是审时度势吧。

                                                                      1993 11 19

                                                                                                    

                                      

                               22真本领到哪都有用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要发光,是天鹅总要起飞。应当相信,世间七十二行的工作是各种人施展抱负表现才干的舞台。现代大工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干的活何止七十二行,各种岗位或职位,都是为有才能的人准备的。关键是自己要真有才,要先有才,其后才能谋职。

         勿庸讳言,不正之风是存在的,其中就包括不任人唯贤,平庸者在位,短视者当权的现象。这种腐败现象埋没人才,互相倾轧,制造内耗,着实令人气愤。可也应看到,无论是英才掌权,还是庸者当政,他们都要使用真人才的。

         为什么呢?

         英才掌权不用说了,肯定用人才。三脚踢不出个屁来的碌碌者,或吭吃半天也画不成圆圈的蠢才,进入他的视野都难。假使是庸者当政,他除了任人唯亲用一些庸才外,也要用一些人才。因为:一是只有有才干的人能担起一摊工作,能支撑起他的业务;二是用了些人才,也可装点门面,粉饰政绩,博得个伯乐识才、李世民爱才的美名。  

         “武大郎开店,比自己高的都不用,是当权的庸者狭隘的嫉妒心态,实际上不能百分之百拒贤。因为若任用的尽是蠢才的话,他这个官就坐不稳了。私人企业更是用人才,净用庸才,非把家私败光、老本赔光不可。上面说的意思是:英才在位好比是门大开,庸才当政好比是门半开或只开三分之一。门大开,只管进;门半开或只开三分之一,真人才也可进。进去后,显露才华,弄出大声响,说不定日后老天有眼,上级废了那个庸官,自己取而代之。可如果当初见门半开或只开三分之一便不进,那就是放弃了竞争的机会,自己退下擂台。

         所以,尽管有人猜忌我们,我们却不必把心思用在勾心斗角上,踟蹰不前,忧虑无穷,应像鲁迅说的那样直面人生。咬住业务练出真本领是硬功夫,万一此处不见用,到哪都有用。改革已二十多年,到处都建立了竞争的用人机制,无论是公务员、管理人员还是员工,都实行公开招聘。只要有真本事,用武之地到处有,曲径通幽别有天。

                                                                            1993 11 19

 

                                                                                                    

                                                       23谈厚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起,最主要的是生产的发达和经济的实力。

        一个人的厚实,最关键的是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注入。

        如果不立起、不厚实,那就是平面的。平面的东西没有立体层次,没有蕴藏,没有力度。恰当的形容词是:肤浅,单薄,贫乏。

                                   1993 11 19   

 

                                                                                                    

                                                    24 ·爱情·婚姻

         一个爱字,缠绵千古;一个情字,感慨万世。爱情,是个古老的话题,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人们都知道恩格斯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那段名言,不同的人从这段话获得各自的理解。一位外国人写了《情爱论》,据说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和情爱的精微。

         柏拉图式的爱情模式虽然还有人提起,但在现代潮的冲击下,已经潰退一旁。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悖离人之常情,扭曲人性,为大多数人所不取。在现代道德的约束和法律规定下,婚姻是固定两性的纽带,夫妻家庭是实现性欲的场所,爱情是两性精神愉悦时心灵的沟通。

         由爱情而结成婚姻,或由婚姻培养爱情,都是美满的、幸福的。如果有爱情而未结成婚姻,是遗憾;虽然结成婚姻却无爱情,是缺撼。

         既有心灵的沟通,又有肉体的交欢,是情爱的最高境界。

         有婚姻而无爱情的性欲及其繁衍是无花果,有爱情而终未成眷属,是无果之花。它们是不同的树的品种,各有风姿,虽然味道有异,却都是一种存在。

        无论是无花之果还是无果之花,都是两性的碰撞,都是万千人中的一种缘份。缘份不可强求。单相思大多是以悲剧结束的,用电影术语淡去收尾的。我最欣赏1992年《女友》杂志第10期上一位作者的话:不是所有的爱,都需要以得到来证明,不是所有的爱,都要结成婚姻的果。悄悄珍藏一份难了的情,把所有的沉重,化为袅袅轻烟

1993 11 19  

 

                                                                                                     

                                                       25 谈刻骨铭心

        人生什么最刻骨铭心?有人说是事业成功之时,登上领奖台的时刻;也有人说是情爱销魂的瞬间,还有人说是死亡的恐怖,没死透又活过来的那种感觉;也有人说是别人给予的帮助或馈赠。这些固然不易忘,可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屈辱和仇恨。  

        受屈辱的事和受屈辱的时刻,一般人记得深。如果是别人的盛气凌人,不忘记是卧薪尝胆自强雪耻;如果是己之过而受的羞辱,不忘记是为了改掉恶习,不再招人轻蔑。除了受了欺辱引起忌恨外,仇恨心理的产生还有其它许多因素,最主要的是别人的伤害。别人对己的严重伤害有各种;或伤残了身体,或毁损了财物,或欺辱了亲眷,或戳伤了心灵,或名誉被诋毁等。——这些伤害,震撼大,怒得重,凿进了脑子,溶进了血液,印像深,难忘记。伤害者即使是亲近的人或是密友,一旦伤害成为事实,原先的亲密便不复存在。如果不和好如初,伤痛便总郁结于心,可以因理智的克制没有冲突,但不会忘得干净。

        不要误会,以为我主张以牙还牙,结世仇,打冤家,造嫌隙,不要法纪乱来。只想说,比较而言,人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

                                                     1993 11 20

 

                                                                                                 

                                                       26 谈天伦之乐

        人们常说一家几代人的常聚和长居的幸福是天伦之乐。是的,这种举家团聚合家欢喜比离散好,它没有天各一方的牵肠挂肚,也没有骨肉分离的悲戚。可这人数、人员上的整齐聚居或聚集,只是外貌的圆满,真正的天伦之乐除了家庭成员的团聚之外,还应有成员之间感情的默契、心灵的勾通、气氛的和谐和相互的理解。不少家庭由于缺少后面这个条件,形似圆满幸福,其实并不欢乐。由于各成员之间的心理障碍、感情隔阂,家庭里或沉闷难言,或舌枪唇剑,这种别扭轻则上火,重则伤肝,天伦之乐早跑到兜率宫去了。遇到这种情形,上了年纪的人便唸叨并希望眼不见心不烦,年轻人则说没有共同语言。看来,真正的几代人的天伦之乐还挺难求的,就是同代人的天伦之乐何尝不是这样。

1993 11 20

 

                                                                                                     

                                               27家庭和谐、代沟及其他

        一家人怎样才能和谐呢?有人认为一家人文化修养都高、受教育程度高就能和谐,其实未必。君不见好多影视星、歌舞星家庭破裂?高级知识分子离异的并不鲜见。反之有的工人家庭、农民家庭总体文化素养并不高,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互敬互凉,互爱互帮,其乐也融融。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个家庭的人口不一定相同,不和谐的原因也各异,很难用一个公式推理,很难用一个模式处理。

       家庭关系中,最难相处的莫过于两代人之间的摩擦和隔膜了。弗兰西斯·培根说: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是就青年人和老年人思维方式的特点说的,只在一定范围内有真理的意义夸大了,想用此涵盖一切、解釋一切,谬之甚矣。我不赞成美国人米德《文化与承诺》一书中的前喻后喻并喻的说法,也不同意我国李泽厚等人无科学分析地用代沟解釋青年老年的一切差异,尤其不能同意用代沟来淹没来掩盖青老年具体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两代人因经历不同、经验不同,心理和生理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只有这单一的因素作用于人的思维。

       老年人形成心理定势的可能性比青年人大得多,形成了也稳固得多。老年人对新事物常表现出厌倦,我见得多了常挂在嘴边。老年人容易偏执,好以自己独特的长辈身份训斥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看法最正确。许多老年人(老年妇女尤其如此)嘴碎,一个观点重复来重复去,生怕人家不明白,千叮咛万嘱咐,担心别人出了他的格。我这里列举了老年人的许多不足,并不是说老年人就没有长处了,青年人就完美无缺。如果青年人割裂代际承传,拒绝向老年人学习宝贵的经验,甚至拒绝老年人、长辈人正确的忠告,拿出代沟当挡箭牌,为自己荒谬的自由做盾,那就是走了另一极端。

        家庭关系中,同辈人、同代人之间也有差异,也会产生利益、兴趣和行为方式的冲突。我之所以着重谈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因为不少家庭的不和谐是由此产生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老年人应该宽厚些,言简意赅地讲话,多留些宽松给晚辈;年轻人呢,多些耐性,少些冲撞,多一些体谅,和谐就会来,家庭关系可能会和睦得多。

1993 11 20 

        

                                                                                                   

                       

                                             28   

        《美文》杂志1993年第10期流沙河《釋家》一文对家字的起源和家字的本义进行了寻根。《说文解字》云家,居也。从宀,貑省声。豭,公猪也。男方入赘女方,正如豭猪牵入母猪圏栏。”“可知当初家这个字作动词用,专指入赘行为。男就女曰家,女就男曰嫁。

        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造词能力很强,是根词,以家为词根或词缀,可以组成许多词或词组如家风、家教、家长、败、专家、企业家、银行家等等。家的基本意义是家庭。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趣味性问家是什么,列出四个答案,妻子选家是随便躺的地方,答对了。家对我们每个人关系太密切了,——每个人都在家中长大,大多数自己又组成新的家。潘美辰首唱的那首广为流传的歌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我受到惊吓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唱出了家的重要和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社会作用不容忽视。家庭有教育的功能和凝聚人的功能,家庭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十分重要。

        家的引伸义还有尊称的意思,人们把有专长或在某方面有造诣的人称为家,如歌唱家、作家、化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如果结婚成了家,在事业上有成就也成为家,双光临,乃人生之幸事。

                                        1993 11 20

 

                                                                                                  

                                                   29 不必因小人烦扰自己

       “小人这个词,古书上常见,现代也常用。《辞源》、《辞海》釋小人有三种含义。现在,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蔑称的含义、地位低的人对上谦称的含义,由于时代的进步,已经逐渐淡化,消失;唯有对无德者的称谓的含义还活着。这个含义在今天之所以还存在,不仅是语言的继承现象,还在于现实中它仍起着对不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对无德者的辩识作用和贬斥作用。

        孔子把小人与女子并列,视为难养。蒋子龙的《小人效应》有一段文字痛快淋漓地鞭笞了小人的丑恶行径:一个很好的单位,有一两个小人泼命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恶状,或在下面公开捣乱,轻者使有功的变为有过,使好人变为灰溜溜心冷意懒的人,使好的单位变为差单位,人心涣散,效率大滑坡,由盈变亏,陷于不死不活,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毁掉。深刻的剖析一语的。由于小人可恶,给正派人设置障碍,惹正派人伤神上火,所以,不少正直人、正派人遭到小人的伤害时,常常于悲叹之余想:干脆调走,换个单位算了,免得生这个闲气!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这个想法却不对,这样的选择值得商榷。无论什么时候人的认识也不能整齐划一,人的胸襟和精神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一致。你在这个单位遇到了小人,你调到另一个单位能保证那里没有小人吗?说不定比这里还厉害。除非你调到金星上去。所以,我认为。消极地调换单位躲避小人不是上策。正确的策略是:第一,如果我们是正直人、正派人,那么,决不做小人之事,决不当小人;第二,小人伤害我们,我们要针锋相对与之斗争,扬正气,刹邪风。

        小人是一种内耗力量、消极力量,正直人正派人是积极力量;小人是一种存在,正直人正派人也是一种存在;二者的较量未有穷期,奈之何畏小人之甚也?况且正直人正派人与小人作斗争有许多有利条件,不能未见输赢先退却,焉知自己没有胜利的可能?小人固然是我们正直人正派人做事的拌脚石,殊不知,我们正直人正派人也是小人行事的障碍。加大、加强这种障碍,小人气焰收敛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增加几分。

1993 11 21

 

 

                                                   30 个人太小  天地太大

         世间,人心不是那么相通的。除了利益和价值目标不同外,那就是世界太大了,人太多了;我们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太渺小了,不要说异地的人们,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家人、同事或朋友也不见得都知道,知道了也未必理解、未必同情。

         人受了委屈,或受了打击,总觉得天地窄了,一般都喜欢向别人倾诉一番,心头才好受些;如果得到安慰得到同情,就要破涕为笑了。有时遭到巨大打击,觉得天像塌下来了,仿佛世界末日。可是抬头看看周围,山,楼,树木还是那样,汽车依旧跑,别人还是那么悠哉游哉地过日子,与我们悲痛欲绝的心情截然不同。悲哀之事如此,遇到欢喜的事呢,会觉得天也阔了,青草也在点头,想把欢乐告诉别人,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可别人至多陪个笑模样,内心怎么也不会有自己那样的感受。关系远的人就更加淡漠。

        所以,遇到悲痛事,要节哀,不要看得那么重,以致于压垮了自己;碰着快乐,也不要过份张扬,因为从世界鸟瞰,它很平常。有了这宠辱不惊、悲喜都坦然的心境,才是大胸怀,才能活下去。

                                                                             1993 11 21

 

                                                                                                      

                                                       31谈祸福

        有没有因祸而得福,迎福而祸降?无论从事实看还是从哲理讲,是有这种情形的。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两面性,但不是每个祸后面都紧跟着福,每个福降临了立即有祸将其抵销的意思。那样的话,人们追求幸福不是等于追求祸了吗?那还有谁敢盼望福禄企求寿喜啊。——只是说我们要掌握事物的度,注意潜在的倾向:悲痛,不要痛不欲生;欢乐,不要乐极生悲。每个人都企望福,没有企望与祸为伴的。但要同命运搏斗,要做生活的强者,正视猝然临之的祸事,必须有塞翁的达观。祸事来了,尽最大努力堤内损失堤外补,这里损失那里补,把祸事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创造其它方面的收获来弥补祸事的损失,平复祸事带来的伤痛。

        我不是像张海迪那样的生活的强者,但愿意向她学习。我19915月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这个重伤对我的打击太大了。受伤后,我被束缚在床上,不能翻身,不准翻身,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开始,我十分沮丧、悲观,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暗地里哭过。无可奈何之余,我调整情绪,在病床上耐心读书。养伤其间,我通过了中文专业大专自学考试最后一门功课的考试。

         回想两年前受伤、一年多时间养伤的情景,仍然不寒而栗。想起19924月拄着拐杖进考场的艰难,19927月拿到文凭的欣喜,心头又涌起一片温馨。现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就像翻过了两座山。频繁地回头望走过的路,已经没有大意思了,新的山峰又屹立在前面,我还要攀登,遇福遇祸随它吧。

         我只读了6年书,14岁参加了工作,196521岁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我当过学徒,干过钳工、管工,还教过一段书。我这一生吃过许多苦,没享过什么福,倒降临过几次灾难。我不求有福,只求平安。但愿经过这场磨难,不再有灾祸降临,如果降临了,我还能度过去吗?

1993 11 21

 

                                                                                                      

                                                     32我当过残疾人

         作家进行艺术创作,先要进行生活体验,演员扮演角色,也要进行生活体验。经验证明,实地体验、实际体验给人的感受最深。当然,写妓女,自己不必去卖淫,写偷儿,也不必真去扒窃。但除了这种有损自己身心的情况外,要把握和理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身份特点、心理特征、习惯动作,还是亲身体验的深刻,难以忘怀。

         我原先看到过接触过肢残人、聋哑人及有精神障碍的人,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深表同情,对残疾人佼佼者张海迪、史光柱、周嘉堤等非常钦佩。但终究因为自己是健全的,对残疾人的心境体验还差一层。19915月我左腿股骨骨折,卧床躺了两个月,以后又拄着拐杖不出屋近一年。那段时间使我真切地体验到了瘫痪病人和肢残者的生活,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痛苦,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后来康复了,受伤的腿虽然不如原来,但还不够肢残的标准。我与那些或因病或因伤致残的肢残朋友们说:我加入你们的队伍了,——我也是残疾人了!他们说:你还不够格!一阵笑声把我们的心融在了一起。以后,我经过他们身旁对他们的笑意,同他们打招呼的表情,同他们攀谈的心情,都与我受伤前的接触大不相同——有了更深的情感、更多的尊重。

         建康的身体,健全的肢体是一种美,是一种财富。谁愿意把上帝的造化和母亲的赐予残缺呢?但遇到了不幸,不得已了,就得用人的尊严、生的愿望和强的毅力去迎接那巨大的打击,把不幸当做生命的洗礼。希望残疾人朋友们自强、自尊、自立、自信,用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和正常人一样的成功。也希望社会给残疾人更多的关怀。

                                                                        1993 11 22

 

                                                                                                    

                                                      33谈做梦

         有文章说,做梦是正常人的正常现象;还说,从梦的内容能揣测出疾病,能预测未来的事。这些,我并不全信。我家的鸡、狗、猫做不做梦,我不得而知。不过,我倒常做梦。一个外国人叫弗洛伊德的,研究梦出了名,在梦上做出了大学问。  

        做梦,记住的少,忘却的多。早先的梦,许多早就朦胧了淡忘了,只有极少的还记得真切。十多年前,我梦见自己死了,被人放进棺材抬去安葬,梦中的我悲凄极了。后来我醒了,咬咬手,还疼,看看屋子,依然。再看看妻子,还在酣睡,全然不知我已死过了一回。妻子和别人给我圆梦说:梦见死倒是活,放进棺材有人抬着是要做官当领导了。去年我在家养伤,梦见和母亲搭烟囱,我砌,妈递砖。可搭起来就倒,总砌不成。妻子圆梦说:这是你妈叫你去,想你了。烟囱搭不起来,是你阳寿还没到头。我是唯物主义者,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信。还有一次,我梦中清晰地构思好了一首五言律诗,句子都是清楚的,待醒了,还记得。但我觉得这首诗平平,不满意,便没写下来。过了半小时,再想写,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懊悔不已。

       人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有道理。我这两年因腿有伤罕出门,思念故友,做梦就常梦见他们。有侃侃而谈的快乐,有并肩散步的悠闲,还有稀奇古怪的腾云驾雾、沿河行走、山洞找信,等等。做梦时,很逼真,醒来后,夜深沉,月光白,风敲窗,梦里的一切悄无踪迹;刚才的欢愉、欢乐、欢聚一刹间全隐进了心底深处的黑匣子。不过,有的朋友很长时间杳音信、疏往来,梦中来看我,还是要感谢他的罢。

                                                        1993 11 22

 

                                                                                                    

                                                   34冒点风险抓住机遇

       世间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就是说事物都有向两极发展的可能性,或说将来的两种后果(两种后果是估计到的可能性,具体后果的实现是以淘汰另一种可能性为条件的)源于当初的一个行为事实。

        人生于世,总要有所作为,总要凭介社会的大舞台扮演某个角色,施展才干,实现抱负,发出自己生命的光。这里就有职业选择和抓住机遇的问题。机遇与风险同在,幸运与噩运并存。——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外国人的环球飞行、横渡大洋、攀援绝壁、空中芭蕾等等的冒险精神令我们叹为观止。只要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功机会,他们就不怕那百分之八十的风险。这样以外国人为例,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一点冒险精神也没有。徐霞客的地质考察,尧茂书的长江第一漂,红军的万水千山,都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引我们自豪的史事和壮举。不过,外国人在事业、生存、择业和创新方面的敢冒大风险,破釜沉舟去闯的胆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改革开放的文化交流、文化借鉴改变了我们滞后的思维方式,敢下海、敢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我们多数人因循中国传统中庸求稳的思维习惯,有时对幸运和噩运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也不敢去尝试。如果求稳当不去冒那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的风险,那就是同时把机遇也挡在了门外,即使是百分之八十成功的可能性也无缘沾边。

        人,要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夹缝里曲折地往上钻。先自倒状,只有枯萎和死亡。我们不能放弃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说不定那是社会选择你的先兆,是你后来辉煌的一个契机。

        如果以为机遇像等公共汽车一样,这一次机会错过了,还有下一班车呢,那就有点迂腐了。首先,机会不是周期出现的;其次,每次机会的风险性、机会的内容和入选条件都不相同;再次,即使又期盼到了机会,这间隔的时间增加了你生命的年轮。也许在这段时间你修炼得更成熟了,那当然好;可是,假如你沉沦了、颓唐了呢?  

         以为凡事都得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百分之二百的成功率,非此便不行动不选择,——如果不是空想,那就是懦夫。

                                                                                       1993 11 22

 

                                                                                                   

                                                35不能越过的人生第一阶              

        初干事业,初参加工作,要认真,不能敷衍,不能马虎。机遇来了,机会垂青你了,干,就应该干好,干得出色,打下以后干大事业的第一块基石。破格提拔、越级升迁是有的,但那也是在第一块基石之后,第一步起跑之后。比如,在领导岗位上展露了管理才能,有了管理实践,积累了管理经验,这时,越级担当更大的管理责任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的,但在那之前却不行。就是从管理学院毕业的,刚毕业,也不能当总经理。拿教学来说吧,当了讲师之后,学术有建树、科研有贡献、教学有新招,可以破格晋为教授,但当过哪怕是短时间的讲师这个过程是不可缺的。

        不否认事物和人有飞跃的变化这种情况,但那是以足够的量的积累为基础的。世间万事的人生第一阶对谁都一样,它公平得像一个法官,——人人都得站在起跑线上起跑。一以后可以加速,越过中间数,跳越向前,如一至三,或二至四,但不能从零到二、到二以后。因为,人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事业的第一步意义的一,是不能跨越的。我们必须从这个一开始,从这个一开始以后的二、三、四、五、六、七……

                                                   1993 11 22

 

                                                                                                 

                                                      36谈伤害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在各种关系的交汇点上,存在在各种关系的包围中。人在社会中交际,与周围人处事,难免磕磕碰碰起一些摩擦。小的摩擦是误会,大的摩擦是矛盾,故意制造的摩擦是伤害。伤害分有意的伤害和无意的伤害。对无意的伤害我们可以一笑了之,留一个笑靥于人。对有意的伤害就不能那么宽容了。因为你宽怀了他,他以为你是武大郎一类,软弱可欺,伤害个没完。

        伤害的方式,有语言伤害、拳脚伤害和器械伤害;伤害的内容,有精神伤害、身体伤害和财产伤害。拳脚相加和拿棍棒打人不必说了,语言伤害多是造谣、诬陷和谩骂,压抑精神、诋毁名誉、破坏形像。也有的伤害者几种伤害手段兼施,那就更恶毒了。

        我主张,善良君子慈悲为怀,刚直为本,不伤害别人;可对小人对我们的有意伤害,则礼尚往来,用揭露来回敬。

        家庭中经常的有意的伤害是虐待。如果虐待者不收敛还变本加厉,那被虐待者就应该抗争,保护自己。

                                                                                      1993 11 23

 

                                                                                                

                                               37平凡与平庸

       平凡与平庸是人生的两种境界,虽一字之差,却不能混同。平凡是对显著讲的,平庸则对有为而言。

        显著与伟大是有区别的。伟大者必定显著,显著者未必伟大。有些不平凡者显赫得很,也显著,却不伟大:他们或是官职高,或是权势大,或是财富殷,可人们对他们并不全敬服,这种显著只能叫做显贵。还有一些不平凡的当世名人或历史名人,虽然名扬天下,人们不仅不敬服,反而唾之咒之,如希特勒、蒋介石、秦桧、李洪志以及叛逃海外诅咒中国的精英,皆此类。只有那些作为造福社会、思想营养人类的卓著者才称得上伟大。

        伟大者伟大之前也是极普通的。但由于他们的勤奋工作和献身精神,对社会的贡献逐渐大,对历史的正面影响深,受到群众的拥戴和崇敬,就杰出了,有的还伴之地的显要和身份的荣耀。有的地位、身份虽不辉煌,但精神崇高、思想深邃、行为典范,仍不失为伟大。雷锋就是平凡的伟大者。

        平庸是无能,没有作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如果说平凡还对社会有助力,那平庸就是社会的一种惰力了。人生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

        伟大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严肃对待人生,勤于思考,胜任工作,是有为的平凡者;假使在业务上在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建树,那就更好了。平庸者对社会没有助益。所以,改革、变革是有为者的游泳池,平庸者是不能涉足的。这就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因。

1993 11 23

 

                                                                                             

                                                    38谈思念与期盼

          思念是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很大的份量。

         有各种思念。有对人的思念,有对事的思念,有对物的思念,还有对动物的思念。对人的思念,有的是思念再相见,有的是缅怀死者;对事物的思念,或是想念家乡,或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是盼望某个事物出现。有不少思念是回忆,在回忆中咀嚼昔日的橄榄果。

         更多的思念是对未来的期盼。思念与期盼大多连在一起。由思念产生的期盼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的人正是靠了那深深的思念和常年的期盼的支撑,才战胜了痛苦,度过了许多难捱的时光,才直立着那羸弱的躯体。一旦思念成了黑洞,期盼到的是失望,他的精神可能崩潰,人可能轰然倒塌。但人是非常顽强的,当从失望中复苏,又要寻找新的寄托新的期盼,重新铸造思念的青铜像。

        思念和期盼是心灵的抚慰,是灵魂的祈祷,它是人生的一种风景,是一种孤独的美丽。

                                                                     1993 11 23

 

                                                                                             

                                                     39心灵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众说纷纭。     

         “以史为鉴”——魏征说。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说。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辞海》说。

         自从有了人类、人类有了高级思维,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仿佛都活了。由于人类的介入和人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扩展,许多事物便都有了历史。地球史、天体史、原始社会史、资本主义史、科学技术史、军事史、邮票史……。历史的比喻义、引伸义已经广泛地为我们所接受、所应用。有宏观历史,有中观历史,有微观历史;有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生命的个体也有历史。个人的人生履历就是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人外在的年轮的历史。一个人还有内在的自己心灵的历史,——这是一个远不为他人所知的一个微观历史领域。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本复杂、深沉的历史书,它由许多章节构成。每日每时的喜怒哀乐都无声地丰富着它的情节。心灵的史实是一个不容易开启、封闭严实的黑箱,夜深人静,一个人翻开它,一页一页地读;其味或苦涩、或甘甜,难以描摹,难以言传。不少哲人的忏悔录、遐想录都是心灵历史的公开。可是,并不是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勇气,都有这个必要,都有这样的价值。

         心灵的历史主要是自己写,写给自己读的。

                                                     1993 11 24

 

                                                                                              

                                             40以己忖人不要绝对化

        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成见——不能超越自己看问题视点小、视野窄的拘囿,不能跳出自己智力和心灵领悟事物的主观的局限,往往认为自己的看法绝对正确。事情真像就是这样的,差不了!”“他准是这么想的!”“事情结果必然如此。等等过于自信的判断就是这样做出的。但多数情况下却与事实不符,同他人的观点和想法相悖。

        同一个行为事实,哪怕参与者只有两人,利害关系也只涉及两人,但两人的看法或想法却可能大相径庭,甲这么做的动机与乙猜测的相去甚远。原因是现象相同,本质未必,效果和动机有时不统一;观察问题除自己的视点外,还有其它角度。所以,以己忖人不要绝对化,以己度事千万要客观些,留有余地。否则,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建立在错误判断基础上的鲁莽的后果,有时不能挽回,成为终生遗憾。

                                                           1993 11 24 

 

                                                                                               

                                                          41谈强者

         人们惊羡强者事业的成功、奋斗的成果,这很自然。但这不是强者的主要标誌。有些强者甚至终生没有追求的辉煌。

         十分严酷的自制力,不甘被坎坷遭遇吞没的挣扎,才是我们钦敬强者的原因。

1993 11 24

 

                                                                                              

                                                        42谈命运

        命运一词起初是宿命论对个人过去经历的描述,它要求由过去而安于现状。命运从来都是对既定现实的认可,对过去履历的评价,不管你过去是快乐幸福还是艰辛悲苦,它随你过去的遭遇而染上各种颜色。

         命运是对往昔的形容,不是对未来的预测,也不能预测未来。人们往往不是把命运当作遭遇或经历来理解,多是把它当作未来行动方向的规定,一种外在力量对自己今世的安排。于是,在这种框定的思想和心理颓丧中,奋争便不见了。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有句广为流传的话说,要做命运的主人。这话的意思恰恰是不认可命运,命运仅是遭际的代名词。我们固然不能预料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到什么事,际遇到什么问题,但对那事那问题的处理我们却是有主动权的;在那事那问题之后的生活道路或生活方式上,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1993 11 23

 

                                                                                                 

                                                      43谈一种演戏人

         演戏不只在舞台上,生活中有人也在演戏。他们用演戏的态度过日子,用演戏的方式迷惑人;他们的心极少真诚,他们的言行诡诈多于诚实。

1993 11 24

 

                                                                                             

                                                      44假话与大话

       有的人说话无中生有,捏造事实,说假话;有的人说话夸大其辞,言过其实,说大话。这两种话都是谎话,只有程度的不同,失真、不可信是一样的。

                                 1993 11 25

 

                                                                                            

                                         45身残志不残  正常人怎么办?        

         残疾人虽然肢残了,但志不残、心不废,不少残疾人朋友用惊人的毅力学会了惊人的本领,做出了惊人的事迹。如肢残者邓扑方、高士其、张海迪,盲诗人周嘉堤、史光柱,还有残疾少年。他们的事迹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健全人汗颜。

         残疾人或是肢体残缺,或是感觉器官缺损,学习和做事非常不方便,比常人要多付出一倍或几倍的努力。正因为肢体或感觉器官残缺,残疾人都有一种心理压抑感和不平衡感。人格的尊严要求他们用奋斗的成功来补偿身残的缺憾,用顽强的拚搏去赢得社会平等的承认。残疾人把心理压力变成了奋斗的动力,把生命的创造力释放出来了,把智力、把能力发挥到了极高的程度,他们取得的成就同他们付出的艰辛是成正比的。

        也许会有人说:我的智力也不比残疾人低,如果我伤残了,我会比有的残疾人做的更出色。这我半信半疑。我们常人与残疾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成功的因素不仅在于智商,还有毅力。可我们有的健全人有正常的智力,缺的是坚强的毅力,碌碌无为,不仅没创出什么成绩,甚至连一种谋生的本事都没有。既然我们的头脑与残疾人的头脑都是一样的,那就趁早抓紧时间学习和做事吧,不用等到残疾的时候。健全人应和残疾人一样高扬起智慧的头,懒惰和稀里糊涂只能荒废生命。

                                                           1993 11 25

                                                                                              

                

                                 

                                               46朋友一场也是缘分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恋人、情人的缘分不必说了,《罗兰小雨》说,即使是朋友或是亲密的同事,都是一种缘分,只有缘分长、缘分短和缘分深、缘分浅的区别。不然,万千人中为什么独独与她或他有一段交往,产生了不了的情和深沉的爱?留下了雕刻般的记忆?

       《罗兰小语》说,外国科学家研究过,亲密、亲近的人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物理的心磁波在相互吸引相互感应。这有没有科学根据,我们不必去深拮。至少情爱一回、朋友一场是不容易的,它是缘分引线、感情拢和的,是一种人情美,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要轻率地绝情、断交。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贯千古。情是我们维系亲近、亲密关系的丝线,是拉近两颗心的磁石。可感情这个东西,确实有奥秘。许多情况下,感情纠葛和怨艾只有当事圈内的两个人有感觉,外人难道其详。有时,连当事者自己也说不清那种微妙。古往今来,情感之谜导演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感情有时不仅违背自己的理智,也违背对方的意愿——另一方也有不接受你的热情,表示冷淡、转移感情的时候,自己有时也有这种情形。因此,有些情侣分手了,有些夫妻离异了,有些要好的朋友也从视野里消失了。无论是情侣还是挚友,假如有一方厌倦了、厌腻了,那么,再见是自然的,分手结束关系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

单说朋友。朋友关系是人交际关系的一种。如果把朋友总体比作一辆班车,那么具体的朋友中途有下车的,陪你坐到终点站的知音非常少。友谊地久天长是一种愿望,可能会遇到一个或两个长久的知己,有时也许一个都没有。有的朋友结交你有功利目的,有的朋友流于肤浅,这都是朋友不长久的原因,缘分也就随友情的阶段性而结束。虽然不少朋友只陪了我们人生的一段路,但给过我们慰籍,给过我们帮助,我们还是要记住他或她。——茫茫人海,历史长河,我与他或她毕竟有那么一次有那么一段朋友一场的缘分。             

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像鲁迅对瞿秋白那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深挚是不多的。

 1993 11 25

                                                                                                   

                                                                                              

        

                                             47历史的昭示

         不能让畴昔白白过去。昔日是一个宝藏,那里蕴藏未来的昭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对自己的行迹进行总结,真实地记录下行动、路程的各个方面。一旦迷途需要借鉴和参照时,才知道失掉的多么可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类就是这样沿着坎坷、崎岖的历史之路前进,一直到那演出世界喜剧的地方。

                                                                                         1993 12 1

 

                                                                                                  

                                              48知识多少与私心大小

        知识可以雕琢人、塑造人,使人高雅、深沉,在许多方面不至于盲目、不表现出野蛮。知识虽然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格升华,但知识的多少并不必然地与私心的大小、品德的高下、觉悟的高低成正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往往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高看一眼,尊敬他们:或爱看他们的演出、或爱读他们的文章、或爱听他们的讲话等等,当楷模仿效。这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中确实有不少彬彬君子。但以为凡文化人、凡有知识者皆纯洁皆高尚皆神圣,那往往要失望。

       文化人、知识者中,卑下、委琐的大有人在。有人说,文化人若运用知识作恶犯罪,那手段之狡猾、伎俩之高超、用心之歹毒、乃常人所不及;对社会的危害也大。

                                                19931128       

                             

                                                                                                                             

                                              49文明与读书

        文明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的进步,读书是通过辨认文字来获得知识信息。那么,文明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从社会个体来说享受文明成果需要读书。汲取知识、获得技能、把自己提高到能够享受的程度,文明的甘露才能滋润身心。比如说,电脑、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已经普及,如果想享受这些物质文明成果,除了挣钱购买它们外,还得懂得使用的方法,掌握保养、维修的知识。这就需要读《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保养》之类的书。又比如,看电视节目、观看电影、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想享受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需要读书,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借着书的启导,使我们获得较完美的、较爽朗的思想和满脑子的概念,而使得个人能超越自己。(约翰·卢伯吉:《书的神妙》《读书的情趣与艺术》 136 页)享受文明需要读书,如果发展、创造文明,就更需要读书了。

        有人说,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人也必须现代化,否则人就会对社会文明产生滞后效应,这话有道理。社会个体的人必须通过读书的塑造和文明的浸润,才能现代化,才能跟上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从社会整体来说,也要求人们读书学习。如果不在全社会造成读书学习的空气,不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人人怠惰,不去发展、巩固文明成果,那以往人类的文明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萎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落后。法国传记文学作家莫洛瓦说得好:我们的文明是我们前代多少世纪以来所累积而成的知识和纪念。我们只要能和前代人的思想接触的话,我们就可以享受这种累积的文明。唯一能够这样做的,且可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就是读书。(《书卷长留伴一生》)

        让我们每个人为提高自身的文明,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而读书。

                                                                          1990 2 6  

 

  

                                                  50珍惜生命  善待亲人

        青蛙的一堆卵长成蝌蚪后,虽然大部分长成了青蛙,其间有不少夭折了。长成大蛙后也不是十分安全,仍然面临着人类捕捉的危险和其他动物的侵袭。人也一样,人的一生是一个炼狱,有许多磨难。从小长大,从大到老,中间要经历多种疾病的侵扰,不少人就是在幼年、青年甚至壮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即使躲过了病魔的肆虐,还有地震、战争、火灾、水灾、车祸、泥石流以及强盗等对生命的威胁。以此看来,我们活过每一天都不容易,活过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是一种胜利;活过花甲或古稀,活到耄耋,活过百年寿终正寝无疾而终都是一种福气。生命感应天地之灵气,溶合父母之精血,它对我们每人只有一次。人们常说,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或命运。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许多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天地间,灾难、坎坷、意外实在太多了,不少偶发事件都会对生命造成戕害。除了自杀,疾病、车祸、火灾、水灾、舟车失事、飞机失事、建筑物倒塌、他人暗害等夺走生命的灾祸都是事先难以预料不能预测的。所以,当一个人躲过了各种灾祸的侵扰,自己又没有自杀的念头,这对自己的生命无疑是太幸运了。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使生命活得有意义,每一天、每一分钟都焕发出快乐的光彩。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凑到一起非常不容易,是一种机遇,是一种缘分。孩子托生到自己家是上天的赐福。无论从人生之不易,还是孩子成长之艰难,亦或是一家人之难聚,我们都要珍惜自己、珍惜家、尊重家人;要珍贵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每时每刻。亲人之间的亲情,那种欢娱、那种温馨千金难买。亲人健在时,平时的平常的时光不慎留意,一旦失去亲人,那与亲人的往昔岁月便如同金子般灿烂,总在脑际浮现。如果对亲人生前很照顾、很融洽,心里还坦然些;如果对亲人生前有什么歉疚,那总有一块心病在心头,觉得对不起逝者,追悔莫及。

        生活是美好的。珍惜生命,珍惜家庭幸福吧!不要打骂孩子,不要虐待老人,不要怄气,一家人要和睦地过日子。一旦失去了和睦,一旦失去了亲人,那任什么都是无法补救的。与其在亲人死后隆重地哀悼丰厚地下葬,不如善待他生前,使他开心。

        固然,人都有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规律对谁都一视同仁。但黑发人送白发人是自然程序,白发人送黑发人则是反常程序,反常程序的哀痛自然比前者重。

        天有不测风云。当灾难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规劝别人都好说,一旦灾难降临自己身上,那痛苦的恸哀伤的哀,只有自己和自己家人才知道。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灾祸和病魔并没停止脚步,它还在吞噬这家或那家的亲人,悲剧每天都在发生;一旦不可预料、不可抗拒的灾难降临到你身上,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因此,自己没降临祸灾时,不要对遭难的人家幸灾乐祸,而应同情、怜悯、帮助人家,施一分善,积二分德,减三分灾。

                                                         2001 4 5 于清明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