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评: 青山桥的“伍赵”贝
“赵钱孙李……”,谁都知道,在《百家姓》里,赵姓傲居第一。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湖南省湘潭县西南边陲聚居着特殊一族——“伍赵”。对外,他们的身份信息是赵姓,但在家族内部,不论是宗亲聚会,还是编修族谱和祭祀,他们都会以“伍赵”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灵魂深处已深深地烙下了“伍赵”的印记。我的母亲就是这一脉的后裔。我从小就有所闻,只是不明其详,近来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基本弄清了缘由。
潭州(包括今长沙、株洲、湘潭等广大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元以来战乱不断,潭州首当其冲。南宋建炎年间金兵攻占潭州,屠城数日,人口大减。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潭州城破,全城百姓被屠。元代末年,彭莹玉在赣西起兵,战争几乎使潭州地区人口损失殆尽十室九空,田园荒芜。基于这种背景,明朝初年朝廷推出了“江西填湖广”决策,允许人民“插标占地”。江西籍百姓便纷纷迁居湖南,湘潭首当其冲。
伍文英,生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九月十三日,祖籍福建,其先世为避战乱迁到江西吉安。永乐二年(公元1402年),年近三十还单身的伍文英随移民大潮从江西来到了湘潭县青山桥明道道光咀千户塅安居。伍文英掌有一门钉秤的手艺,聪明能干,为人友善。后来娶石鼓罗山的陈仲山之女为妻。陈仲山祖籍太和县,也仅比伍文英早一年移民来到此地居住而已。婚后伍文英生育了两个儿子道珍和道瑺。可惜的是,伍文英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己亥正月初四不幸去世,享年47岁。可怜的两个幼儿尚未成年,孤儿寡母的日子其艰辛可想而知。
青山桥赵姓的始迁祖叫赵榜(也有赵远芳一说,但无考)。字殿先,号南墀。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八月初三日生,浙江钱塘人,宦居湘潭。隐退后居青山桥千户塅金盘山。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当代人尊称他为榜公。
赵榜生有两个儿子:元一(元至正七年丁亥十月初五日生)、元二(元至正九年己丑三月初一日生)。元二生赵可。赵可,字天奇,生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生育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分别名叫赵文达、赵文通。次子赵文通娶陈仲山之女为妻,与伍文英是连襟。
赵可心地仁厚,要求次子赵文通抚育伍文英遗孀及两个年幼的儿子。由于赵文通的老婆一直没有生育,两家商议决定收伍文英的两个儿子为嗣,伍文英的两个儿子便改为赵姓。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七月赵可去世。遵父训,赵文达、赵文通兄弟俩平分家业,赵文通留居在青山桥,伍文英的两个儿子成为了赵文通家业的继承人。称为湘潭千户塅赵氏一支。赵文达则迁居今湘潭县杨嘉桥衡圫(洪圫),成为了如今洪圫赵氏的始迁祖。留居青山桥的赵文通之后裔又分为道珍和道瑺两行宗亲,珍行后裔多居住在石鼓镇明道周边,而瑺行后裔多居住石鼓镇歇马周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到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民间风行编修族谱,千户塅赵氏自然也不例外。远在江西的伍族为修谱事宜找到了千户塅赵氏,并相聚于星沙(长沙县),共议修谱大计,“即有合修通谱之志”。虽一致同意伍文英为“潭邑一世祖”,可是这族谱如何称呼呢?“千户塅伍氏族谱”还是“千户塅赵氏族谱”?伍族有心想收族合谱,可是毕竟年代久远,已去两百多年,千户塅赵姓的宗亲已繁衍十代有余,人口众多,回归伍姓已不合时宜,也有违情谊。可是若说“千户塅赵氏族谱”,那伍文英就不应该是始迁祖。若赵氏族谱里出现了姓伍的,且赫赫列为始祖,岂不贻笑天下?这一矛盾导致族谱一时无法修成,一拖就是几十年,直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族内有高人提出一种解决办法,取名《伍赵族谱》,矛盾方得解决。《伍赵族谱》初修版终于在乾隆十五年得以完成。
这就是伍赵的由来。由此可见,伍赵仅是他们生造的一种内部使用的姓氏,供他们家族内部成员使用,以明确自己是伍文英的后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复姓。如今,他们对外依然使用赵姓,“伍赵”这一符号仅用于族内祭祀、修墓和修谱等场合。有的现代人不明就里,以讹传讹,常闹出“你是文赵还是武赵”的笑话。
那么外人如何区分赵氏与伍赵氏呢?很简单,看他们的行派诗。我年近九十的老母亲现在还能流畅地说出他们伍赵氏的行派诗:“文道伯绍,宪永以思。荣华昌后世,曰敬启家声,修德延宗泽,行仁显盛名”。若代表字辈的行派诗不相同,就不是同一脉的。
入赘和过继现象在中国社会里很普遍,其后代基本上改姓赘入家族和过继后家族。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既然承嗣于赵家,自然就是赵氏的传人了,像伍赵现象还真是少有。也足以说明伍赵一脉先天基因优良,后天发奋图强,宗族意识强烈。甚至有民间传言说,伍文英就是下落不明的明朝建文帝。母亲告诉我,伍赵一脉族人勤奋努力,人心团结。族人居住的中心福地——道光咀曾建有自己宗族的祠堂。查阅资料得知,伍赵氏宗祠初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嘉庆年间,雄踞千户塅近二百年,俗称大屋祠堂,又称福田祠。祠堂三进三出,大小房屋,四十余间,列祖列宗,魂寄其中,解放时依旧完好。因分给村民居住,后来陆续拆旧分建新房,如今宗祠荡然无存。实在可惜了!
伍赵一脉人才辈出。我查阅资料发现,清朝一个青山桥籍的进士赵启霖就是这一脉的杰出代表。赵启霖,字芷荪,号瀞园。生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家境贫寒。得族戚资助,16岁时入县学。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以优贡生任教职,历署麻阳、武陵、澧州训导。光绪十一年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三十二年正月,补河南道监察御史;九月,掌江苏道监察御史;十一月,兼署山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诤谏言事。宣统元年(1909),赵启霖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不久,任四川提学使。宣统二年,见清政不纲,以母老乞养,遽自引退,不问世事。曾任湖南船山学社社长多年,著有《瀞园集》6卷。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赵启麟去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