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登高望远话重阳

作者:姚尚平 阅读:462 次更新:2022-04-30 举报

登高望远话重阳

 

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九月初九,既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是法律明定的老年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尊老敬老”,形成“人人助老、户户爱老”的良好家风和“崇孝倡仁”的文明氛围,是设立老人节的宗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新时尚。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昇平,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风朴实,则民风淳正。

上下五千年,孝道贯百代。五帝之一舜,古代守孝第一君主,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在中华大地播下了仁孝的基因,建立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中国的孝文化世代相袭,广为流传;孔子创立私学,把孝放在教学的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后汉思想家朱熹把“孝悌忠信”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明人伦,明明德”;革命家孙中山则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方针,重新解释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而毛泽东的一篇《祭母文》更是感天动地,彰显家国情怀。孝是素养人性,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百善孝为先,一孝九州九州安。古往今来,孝行层出不穷:孔子高徒子路百里负米,侍奉父母;鲁人董永卖身为奴,换钱葬父;三国陆绩小小年纪,怀橘遗母;江夏黄香以孝事父,扇枕温席;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虽位居高位,涤亲溺器,不忘做儿子的责任;淠河岸边,隐贤古镇北头,昔有一泉,名曰“孝感”,即为当地居民为表彰一赵姓青年孝敬母亲,感动苍天,地开醴泉之幸事,孝乡人里,孝风蔚然矣。清明祭亡、重阳望乡,既是人之常情,亦是良知与责任,是行孝事亲的为人之本,是民族孝德文化的神圣内涵。

“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是儿女的镜子,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为高风,“投杼下机、杀猪教子”当为亮节。家母一生充满艰辛,因为家贫,上不起学,过早的肩起生活的重担。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一到寒冬腊月,母亲早早地把我们安顿睡下,“人是一盘磨,睡倒就不饿”。自己总是在微亮的油灯下,或纺线,因姥姥家有台手工织布机;或打麻线、纳鞋底,全家一年四季的单鞋棉鞋,都是母亲亲手缝制,还有不少赠送亲友的。一盏小小的油灯,竟让那寒冷的夜晚变得温馨,甚至让那个清苦的年代,变得柔和,充满希冀。后来不种田了,妈妈还是闲不下来,除了种菜养鸡、操持家务,每逢夏秋收割季节,都要到田里捡拾稻麦,说是闲着无趣,不如到地头活动下筋骨。其实我知道母亲就是想到田间感受泥土的气息,找下当年种地的感觉,表达一个普通农民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和朴素情感。母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她勤俭朴素的行为,慈祥仁爱的思想,逆境中的坚强,苦难里的奋争,始终在激励、鞭策、指引着我们,让她的儿女在人生的路上走好每一步。或许,这就是家风吧?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与永恒的纪念。

 

重阳登高,秋色绚烂。赤橙黄绿无限意,蓝田紫陌带笑看。金秋时节,丰收气象,农民欢欣鼓舞,收获金穗银果,收获开心喜悦,收获梦想希望。在摘去贫困帽子奔赴小康的路上,扬眉吐气,纵情歌唱。淠河湾里瓜果飘香,稻熟菊黄,满眼醉人景致,一片繁忙时光。远处,碧空如洗,长河如练,一望无际,游子顿生怀乡之情,旅客油然思亲之意。椿枝望云,萱草怀思,近处,白蓼红,苔紫风清,不知那眼休眠的感泉,何时孝口重开,述说情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这众香凋零、千叶飘飞的时刻,只有花中君子迎风逆雨,凌霜傲秋,任寒侵素面、愁染芳心,不惧西风冷落,直教故国繁华。是的,你看那一丛丛野菊,在秋日的暖阳里紧握怀念、高擎孝心,摇曳天光,盛开昨日荣耀、今日优雅、明日清华。菊花,亦称“寿客”,她冷艳幽香的品质和不畏严霜的傲骨,让国人尊崇,让心灵敬畏,亦让重阳节重获新意、再张孝行、共布大爱。

上一篇: 弟裁春衫

下一篇: 悼伯母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无限风光,秋欲老。 匿名 05-07
重阳时节,金秋绚烂。 匿名 05-06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