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乡村红苕命

作者:山里人 阅读:1324 次更新:2022-04-24 举报

乡村红苕命(散文)

     山里人(土家族)

 

一晃,五十而知天命了。

《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凡五十多岁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命运的捉弄,是喜是忧,自应坦荡待之。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湘西的乡村度过的。

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在“早红苕,夜红苕,没得红苕命难逃”的岁月,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吃着家乡的红苕,慢慢地长大,与红苕还结下了一些缘份,也注定了几分红苕的宿命。

我的家乡是个盛产红苕的地方,那里的土质是沙壤地,膨松松的,红苕在这种土壤中长得又大又面,足以给人许多营养,也养活着近千人的山寨。

同时,山寨缺水也是缺出了名,一水多用,滴水如油,唯只有这耐干旱的红苕,极易在这里生长。

每年谷雨前后,趁着雨水较多的季节,大人们便忙着栽下红苕苗。只要红苕苗栽下地,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开始了一个季节的等候,盼着红苕苗快长出嫩芽,发出新藤。

到了夏至时,四面疯长的红苕藤就将土地严严实实的覆盖,翠绿翠绿的一大片。这时,无论再天干地旱,也伤害不到它。

红苕在翠绿覆盖的土地下生根壮果,不断膨胀,我们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也不断增长。

这个时候,正当青黄不接,我和我的小伙伴几乎天天挨着饿,肚子“咕咕”响个不停。

立秋前后,包谷稻子还未成熟,红苕就是最先让我们饱餐一顿的食物了。

和我一起光屁股长大的苕哥,就是因小时候喜欢吃红苕,而得了“苕哥”这个名字,小一点时大人们就叫他苕崽崽,大一点时我们就叫他苕哥。

记得,他每回吃红苕时,都要傻傻地吃顶颈,吃得打饱隔。因为吃红苕容易长膘,苕哥从小就长得胖墩墩的,像极了地里又大又面的红苕。

家乡还有个方言,说这个人傻或者不聪明,人们就会叫他“苕宝”。

苕哥比我大一点,是我们这群小伙伴的头目,每次在生产队的地里偷刨红苕,都是他带的头。

一挨红苕藤长到三四尺长时,我们每每放学路过生产队的红苕地,就会情不自禁地翻开红苕藤看一看,只要是看到红苕土垄上起了裂缝,便断定土里的红苕可以吃了。

于是,苕哥便猫着腰最先带头进了地,我们也跟着。

望望四下无有大人,我们就会迅速刨开有裂缝的土垄,将红苕取出放入书包之中。为了“销毁罪证”,我们又将土垄弄好,再将红苕藤盖上。这样,大人们很难发现红苕被我们偷刨过。、

偷刨得来的红苕,我和我的小伙伴往往来不及拿到水塘里洗一洗,就匆匆抹掉泥巴,或在衣服上、或在青草上擦一擦,抑或边啃掉红苕皮边吃。总之,迫不及待地先啃上一个生红苕尝尝新。

当然,“煮的,熬的,赶不到烧的。”烧的红苕,可以说是最美味。这样,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将红苕烧熟了吃。

苕哥招呼小伙伴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大家找来干柴树枝,拿出火柴生上火,统统将书包中的红苕倒在火堆之中。

在等待烧红苕的时候,苕哥又号令大家做家庭作业。于是,我们或趴在地上,或撑在膝盖上做起了作业来。

不一会,火堆中的红苕就烧得喷香扑鼻,大家都没心事做作业了。苕哥就将火堆中的红苕刨出来,一个一个地分给小伙伴。

这一顿,大家吃得又香又甜。就是时过数十年了,如今想来,也是舌尖生香口里生津。

那个年代,除了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也极其匮乏。

没有电影电视,更谈不上网络了,我们吸收知识,除了学校发的那几本书外,那就是用偷刨来的红苕,与寨子东头的瞎子杷铺(土家族称谓“爷爷”)换书看。讲白了,也就是偷着学点知识,增加点精神食粮。

瞎子杷铺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崇拜的对象,他年轻时跑过江湖,无所不晓,无所不知,几个卵谈扯得我们更是五体投地,佩服不已。

他家中有两口珍藏的楠木箱子,里面放着许多书,年轻时,眼睛未瞎之前,他只差将这些书都能背出来。

偷刨得红苕之后,苕哥便招呼小伙伴将红苕集中,用一个蛇皮口袋装好,悄悄地扛到瞎子杷铺家里。瞎子杷铺无法下地劳动,只有靠给生产队编织背笼箩筐糊口,有现成的食物来交换,他也极其乐意。

我们扛来红苕,他就将我们引入室内,从床下拖出楠木箱子打开,每次只让我们挑两三本书,并一再告诉我们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否则大家都要遭殃。

那时候年纪小,对《红楼梦》不感兴趣,翻过几页就退给了瞎子杷铺,倒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之类的书将我们迷住了,对书中的英雄豪杰极为仰慕,总梦想有朝一日也成为这类人物。

其实,世界上能成为英雄豪杰的人,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只有平平凡凡的命运。像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吃红苕长大的,用家乡的方言讲,就是“苕宝”一个。

我隐约记得,苕哥的一次“苕”,是他将山寨里那三间用茅草搭的学校给烧毁了。

那时,我同苕哥在山寨里的三间茅屋读书,我读四年级,他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春节过后,苕哥抢得长长一挂鞭炮拿到学校炫耀,并不时用火柴点上一颗,“剥”的一声,把那些胆小的女同学吓得到处躲。

放了学,老师同学回家了,苕哥便邀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将他那一挂鞭炮拿了出来,开始是一颗一颗的放,到后面觉得不过瘾,便将剩下的整挂放了。

谁知,鞭炮快燃到苕哥手边时,他一急,便将鞭炮扔到了茅屋上。“劈劈剥剥”的鞭炮引燃了茅草,也许是人忙无计,我们都傻乎乎地站着、看着,不知所措。

当时,正值二月桃花天,草干、风大,只一杆烟的时间三间教室便化为灰尽。这样,苕哥竟害得我们在生产队那间臭气薰天的空牛栏里读了半年书。

后来,我和苕哥进了镇上的中学读书。我们就读的中学依山傍水,前面是酉水河,后面是雅麓山。

土地承包后,麓山的梯土里当地村民全都栽起了红苕,每年立秋前后,村民将红苕拿到市镇里兜售,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可那年月,正是我们吃长饭的时候,学校二两餐票的生活,根本填不饱我们的肚子。于是,就有学生打起了麓山上红苕的主意。

之后,每天早上都有村民因红苕被偷而骂“朝天娘”,我们在教室里听得清清楚楚。

尽管骂声不绝,有天下了晚自习,苕哥便将我喊出寝室,说饿得当紧,仍要我一同去麓山偷刨红苕。

我们胆怯而小心地来到麓山,四下张望了一阵,见没有任何动静,便迅速走进地里,极为熟练地刨起了红苕。

正当我们刨得起劲时,突然,一束刺眼的手电筒光线,在了我们的脸上来回晃动。

“站起来。”一句响亮的声音将我们惊呆了。

我和苕哥乖乖地站了起来,借着反光,我们发现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家,他左手拿着手电筒,右手举着木棍子:“谁叫你们偷红苕的?”

“杷铺,我们实在饿得当紧,就……”苕哥回答着,脸红到了耳根子边。

“你们是学生,难道学校没有食堂?”老人家放下了举起的木棍子问道。

“有,有,只是一餐二两米吃不饱,这才……苕哥老老实实地解释。

“哦,走,跟我到家里去。”老人家威严地不容我们再说。

在路上走着,我想这下坏菜了,老人家是要将我们关起来,明天叫学校来取人,那可丑死卵人。

到了老人家的家中,他放了手电筒和木棍子,拉亮了电灯,我和苕哥怯生生站在门角落呆看着。

只见老人家走到灶锅前,打开锅盖,取出还冒着热气的红苕,用报纸包好,拿到了我们的面前:“伢崽,拿着带回学校去吃,以后莫再做梁上君子了。”

此时此刻,我和苕哥羞愧得只差流下了眼泪。看来,老人家是个慈祥而又有文化的人,不然他怎么会用“梁上君子”的典故?

从那以后,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社会中,那怕是再挨饿,那怕是再大的诱惑,我和苕哥都没有再做过一回“梁上君子”了。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有年,我回了一趟山寨。一踏进寨子里,寨门前那洁白的学校和从教室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将人磁石般吸引,我禁不住挪脚向学校走去。

只见一块草坪,一幢砖瓦房,一条中年汉子,几十个娃崽。中年汉子浓眉大眼,胖胖墩墩,宽胸铁肩,全没一介书生之气。我眼睛一亮,那中年汉子不正是苕哥吗?

苕哥也认出了我,便将学生放了学,拉我进屋畅谈起来。他告诉我,二十岁那年,他从镇里的中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山寨,先是参加劳动生产,后在寨子里教书育人,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那回我在山寨里住了几天,还听到了许多有关苕哥的“苕”事情。

说是有年,苕哥为了将破烂的山寨小学重建,他包了几个红苕进了城,在城里他找到了主管教育的女副县长,要求解决资金。

可女副县长告诉他,如今中学、中心小学都没钱解决,何况村小。不管苕哥怎么讲好话,女副县长说什么也难解决。于是,苕哥想出了苕办法。那就是女副县长回家,他傻乎乎地跟着,女副县长上班,他也傻乎乎地跟着。

一连几天,竟害得女副县长的熟人、同事都不断地向她打听,那个武武墩墩、黑皮邋遢、呆头呆脑,傻傻乎乎的人是她的什么亲戚。问的人多了,女副县长也被问得无言回答,尴尬至极。

这样,女副县长不得拿起电话给镇里的中心学校发令,让他们从建校工程款中拨五万元给山寨小学。

苕哥这一苕招,还真灵,听后无不让人好笑。

再后来又听苕哥的婆娘讲,有年上面要转一批民办教师为公办,县里也将苕哥的名字摸去了。原先,苕哥以为转个公办可以解决生活等后顾之忧。谁想,因当时村小不安排公办教师,要他离开山寨去镇里的中心学校去教书,可他说什么也不去。

结果,一个好端端的机会搞错过了。苕哥的婆娘硬是骂了他好几天,说他苕得像牛,扛起枷担转不得肩。

当然,后来他还是转为了公办教师,可比别人迟了好些年。

那年,我离开山寨的时候,在小学门口又遇到了苕哥。我问他:“当这小学老师不容易吧?”

“哦!谁让我是吃红苕长大的,只有这个苕命。”苕哥微笑着这么自嘲的回答我。

如今,山寨的小学早已撤消了,苕哥进了镇里的学校教书,依然是老骥伏枥。

这,难道就是苕哥所说的红苕命么?

 

 

 

山里人,实名彭昌辉,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龙山县作协副主席,《巫地》文艺副主编,《中华文学》签约作家,曾出版散文集《望乡》、《梦回大秦》。

联系地址:湘西龙山县里耶管委会办公室。电话:18608439200  邮编:416821   QQ邮箱:qq413272587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