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苏敏:秦晋之好的背后“秘密”
“心闲生余事,人闲生是非”。
由于疫情原因,清明节前后几乎哪里也去不了,尽管春光明媚,鲜花遍野。
闲着也是闲着,索性翻看浏览过去写得一些散文、诗歌,以便温故知新,总结提高,同时也消磨消磨时间。当翻到一首写给老朋友孩子结婚的小诗时,诗中秦晋之好的成语突然间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好奇心。为什么是秦晋之好,就不能是豫晋、冀晋或内蒙古晋之好?这三个省也是与山西交界呀?!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背后有没有相关联的秘密故事呢?故而,便静心阅览了好些相关的书,七翻八寻,嘿,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真还搜寻到了一些轶闻遗事。
运城,古称河东。这里蕴条山之灵,毓黄河之秀,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乃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1988年高考题曾引文说:“中国”一词,在远古指的就是运城一带(出于《孟子》、《史记》)。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组委会对运城的颁奖词是:“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国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运城”。
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秦晋之好,就出此这块宝地。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凭借优越的“表里山河”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地,在当时也算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地盘宽阔的大国。秦国君王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便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夷吾继任晋国国君,因小事不和便起兵攻打秦国,当然秦国也回击了晋国。这段时间,秦晋两国虽仍然继续联姻,但关系就像时下校园里的卿卿我我,偶有海枯石烂,电闪雷鸣,但尚未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亲密关系相对微妙和脆弱。
再后来,重耳在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拼命照顾以及秦穆公的鼎力帮助下,杀死晋怀公,在都城曲沃(今侯马曲沃一带)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史称晋文公。从此,秦晋两国关系和睦,平等相处。期间,秦穆公还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怀赢及四位宗女嫁给了重耳,并以盟约保证秦晋两国世代友好。到此,秦晋之好才犹如小径上互相搀扶着散步的、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之间的体贴和温柔。
秦晋联姻,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后人传为千古美谈。
以上描述,只是带着大家概要地回忆了一下成语典故的出处来由,也可以说仅仅是个铺垫。笔者文中之秘密,其实尚在下面。
运城盆地与渭河平原同处在北纬34—35度之间,上古时代可以说就是一块完整的盆地。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梁中堂所著《运城先民把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一书中讲:“考古表明,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土高原。细心的读者可以在地图上发现,黄土高原的底部有一小块由运城盆地和渭河平原组成的绿洲。如果不是黄河自北向南从中穿过(地壳运动所致),这两块地方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完整的盆地。”坊间有人传说,800里秦川如果不加上运城,可能不够。是不是事实,无人考证。但是,北宋时期就把运城划给了陕西,直到元朝又回归山西。
因为接壤,黄河两岸老百姓之间来往十分频繁,四方商客熙攘云集,融合杂糅。别说古代,就是现在运城人做生意大都在西安,看个大病也要去西安。民间通婚,过去和现在不仅未曾断过,而且还很多,所以秦晋两国之间的政治联姻自然也是很正常的。直到现在,运城人看天气预报,不看山西,而是看陕西的。
运城这个地方,不仅有人们赖以生存的盐湖,还是交通咽喉,战略要地。河东盐湖,历史悠久,驰名世界。据说从黄帝轩辕氏时代这里就开始产盐。而且为了争夺盐池,与炎帝、蚩尤在这里爆发战争,最终黄帝完胜,并顺势开启了民族的大融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河东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大项。《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在唐代宗时期(公元762—780年)每年河东盐税约占全国1/8。隔河相望的秦国,没有盐怎么行呢?
运城还有蒲津渡、大禹渡、风陵渡,这三大黄河渡口自古以来就是交通咽喉,特别是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全国政治中枢关中隔河相望的运城,自然得到了统治者更多的关注。秦国自春秋末期强大后,就一直谋划着统一五国,在此过程中最先遭殃的就是将劲敌晋国瓜分成了韩、赵、魏三国(亦有晋国过于分散权利的制度内因),以此占据河东关口,横扫其他小国(三国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尽管说“三国分晋律还在”,但早已不是统一的强盛的晋国,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南北朝时期,东魏大军侵犯骚扰关中,令西魏政权苦不堪言。原由就是沾了占据河东交通要道的光。同样,西魏进犯东魏成功,也是因为占据了河东关口。最后,东魏只能留下一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悲哀吟唱的古诗。唐朝立国后,运城恰好位于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的三城之间。李世民举兵夺权,之后的平叛安史之乱,均是第一个先占领河东要地。
历史上无数次战役,早已证明运城对于关中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上讲,恐怕没有一个关中政权愿意让敌人占住这块风水宝地。据此,秦穆公倡导的秦晋之好,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元朝至今,运城一直隶属山西。然而,运城到太原的距离远比西安远的多,虽然西安失去了首都的位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繁华的大城市,运城的老百姓总是乐意到西安经商办事。一来语言基本相同,几乎与西安尤其是关中地区没啥大的区别,倒是与山西其它地区的晋语方言有着天壤之别。所谓方言,隔山不隔水。运城的中原官话河东片和西安的中原官话关中片,听起来特别像,语言无障碍,自然交流就密切了。二来风俗习惯大致相同。陕西的十大怪“房子一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带,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碗盆分不开,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羊肉泡馍大碗卖,油泼辣子美得太”。这些风俗中,除了姑娘不对外、碗盆分不开这两怪,其它八怪在运城都存在。比如唱戏,虽然运城是蒲剧,但与秦腔一样,吼声也不逊色。眉户剧是陕西的剧种,可在运城照样喜欢,许多人都能哼上几句。还有羊肉泡馍,在运城一样盛行,除了运城泡的是发面饼而西安是死面的以外,其它食材、味道大体一样。当然,运城人更倾心当地的泡法和味道,尤其是加上一勺油辣子,觉得吃上一碗浑身舒坦,胜似神仙。再如面条,运城与陕西同样十分喜欢,甚至叫法、做法都一样,如臊子面、油泼面、刀拨面、酸汤面、麻什面、旗花面、扯面、凉面、炒面、撅片等等,那味道绝对鲜美可口,唇齿留香。
正是这些诸多的“一样”,所以百姓之间,贸易之间、政府之间、恋爱通婚总是往来不断,而且比过去的秦晋之好更加升华了。
秦晋两个地域的友好关系,还缘于运城市万荣县的后土祠。黄帝战败炎帝和蚩尤后,在古称汾阴的脽上(今万荣县)撮土代祠,扫地为坛,祭拜母祖后土娘娘。之后,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此方泽岁举。自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正式在汾阴建造后土祠之后,历朝历代皇帝每两三年都要率领群臣,头戴冕旒,身穿衮袍,在礼乐声中畏首慑伏,诚惶诚恐地匍跪在地三拜九叩,隆重虔诚地祭天祀地,祈祷后土降福佑民,以求国泰民安。直到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仿照万荣后土祠祭祀方式在北京建造天地坛为止(中央电视台10频道曾有专题记录片报道)。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部建造方泽坛,亦即地坛,原天地坛改称天坛。从此,天坛祭天,地坛祭地。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元鼎四年第八次到此祭祀,并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亲调秦晋5000将士到汾阴整道筑路,议定祭祀事宜,并昭告天下:赐飨臣民,施以大赦。还亲笔躬书《汾阴二圣配飨铭》碑文。
长安王朝乃至元代和明代初期,这些隆重的祭祀活动也促使了秦晋两个地域长期的睦邻友好,共同繁荣发展。
一方水土,异样风俗;淳朴品质,千载凝成。行政区划固然习惯于以山川河流等为分界线,但它始终是一种人为的做法。一个地域的风情习俗如何,还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过日子过出来的,很少以区域划分变更而改变。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这是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留下的名言,也是我们人类未来的期许。秦晋之好的成语,虽然历经沧桑几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因为它不单单属于男女婚姻的代名词,而应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省与省、国与国之间融洽相处、和睦共荣的美誉词。
人类只有破除隔阂,求同存异,才能割去三千烦恼丝;只有在大爱无疆的环境里,携手同心,维持和平,才能欢聚一堂,一起向未来。
这,也许就是笔者费心撰写这篇小文的本意,也可能是秦晋之好背后真正的神秘面纱。
上一篇: 唐文华:我是你的陌生人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