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住校时光
难忘住校时光
1978年学制改革,9月1日我与同学结伴赶往30里外的迎河中学就读高中。因为徒步,所以起得很早,挑起前一天就准备好的担子,匆匆上路。担子有四、五十斤重,一头是兑饭票的大米,一头是咸菜和生活必需品等。大约4个小时后我们欣然到校,汗流浃背自不用说。办理完一切入学手续,最后来到寝室住下,寝室是大通铺,在平展的稻草上放床草席即成床铺。至此,我的走读初中圆满结束,一个全新的高中住校生涯,正式开启。
百年老校迎河中学,坐落在千年古镇迎河镇东边一公里处,红墙青瓦,苍梧翠柏,砖径幽深,明渠环绕。班上50人,除少数家住镇上和学校附近的同学外,剩下的30位男生睡在六、七十平米的大寝室里。闻铃而起,熄灯而眠,秋风春雨,紧张平凡。同学之中有聪慧者,口出经典:干粮袋子咸菜罐,住校生的宝贝蛋。的确,咸菜罐与干粮袋是我们必备之物,住校生的利器。
咸菜罐,顾名思义就是装咸菜的罐子。形式多种多样:玻璃瓶、小竹筒、大瓷缸、塑料罐······,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蒜头、菜梗、萝卜、酱豆、干鱼、腌肉······。我的菜罐倒是忠贞不渝,只钟情腊菜和蒜梗。腊菜是母亲亲手腌制、饪炒、装罐,只是蒜梗出罈时间久了,则会变黄,味道微酸。每次返校,都要带上三、四瓶,够吃二、三个星期的。一日三餐,面对菜罐,总是狼吞虎咽,别有滋味。“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辈虽无东阳之才,愿承马生之志矣。咸菜罐,让我们平淡的学习生活,变得韵味十足,记忆沉重。
再说干粮袋,那也是妈妈亲手缝制的,家纺纯棉,透气适中。每次回家,妈妈就会把前段时间积攒下来的锅巴擀碎、炒熟,装在干粮袋里。学校早晨的稀饭,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是过来人,真是稀得可以哈。但是,如果你放了一把炒锅巴进去,那可就不得了了:口感殷实、味道亲切、香气盈齿,重要的是禁饿!尤其是下了晚自习,饥肠辘辘的我们,嚼上一口炒锅巴,毫不逊色今日之巧克力、肯德基。是的,那时母亲从口粮中节省下来的,是家人的爱和心血。我知道,我获得多少温饱,母亲就要承受多少饥寒,甚至更多。
干粮袋和咸菜罐伴随着我们走过高中,走过青春,当年打地铺的同学,业已花开四季星散天涯。过去的时光难忘怀,菜罐与粮袋也完成了使命,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成为记忆中的两颗眼泪,滴落岁月忧伤,浇灌人生清纯。“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既是一个真正革命者的追求,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偏远贫困乡村住校生的真实写照。
四十年弹指一挥,新时代小康花开。人民的物资和精神生活,较四十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饥饿”一词,将永存记忆的词典,消失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饥饿感”成为想象,成为词条,供人们阅读与品味。随着陪读人群的壮大,或许有一天,中学生中的住校生也将消逝,学皆走读生必陪。读书,不仅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快乐过程,更是一个家庭逐梦未来的美好体验。今日之生,幸也!
上一篇: 抓周
评论[2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