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董苏敏:父亲与香烟

编辑:admin 阅读:758 次更新:2022-04-01 举报

  父亲一辈子生活俭朴,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而且烟瘾较大,最厉害的时候,一天三包。

  从我记事起,好像父亲就抽烟,只不过那时抽的是旱烟袋,一天抽上几锅,似乎烟瘾并不大。那时,村里的男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几乎都抽烟,上一点年纪的老汉不用洋火(即火柴),而用专门铁链与一种叫火石的石片擦撞,再用灰条草染过的棉絮引火,最后将火棉摁到烟袋锅上。干农活时,将烟袋和烟叶包挂在脖子上。

  世间诸事多,事事皆因果。父亲烟瘾变大,一是因为大舅,二是文化大革命。

  父亲当时是村里的干部,分管畜牧这一大块工作。那时的农村,田野里的庄稼主靠农家肥,夏秋季收割运输为主的也是马车。所以每个生产队都有六七个牛马院,全村下来好几十个。由于工作干得出色,公社奖励他一辆自行车。上世纪60年代初,村里的自行车凤毛麟角,许多人不会骑,父亲也不例外。刚刚学会没几天,大舅从外地回来了,说是借用一会到县城买个东西。结果,就给卖掉了,说是欠了别人的债,不还就得丢掉工作。为此,父亲和母亲大吵了一顿。事已如此,吵也没用,所以天天抽闷烟置气,家里到处是烟袋锅子磕下的烟灰。母亲心知肚明,但也没法埋怨,任由父亲折腾了好些天。

  从此,父亲好多年都与自行车无缘(买不起),一直到我参加工作七八年后,才给自己买了辆自行车,两年后转给父亲用。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蔓延到了农村,父亲也“靠边”站了。随后,按照革委会要求与几个人在村里所有巷道的土墙上,每隔三面墙铲出一块三四平米的地方,用石灰浆抹平,然后用毛笔将毛泽东语录抄录于上,简称刷语录牌。有一次,父亲站在木梯上抹石灰时不慎摔了下来,小腿骨折。

  老话说,伤筋动骨100天。闷在家里的父亲,既有疼痛的折磨,又有心中的郁闷,所以烟就越抽越多。如果还是烟袋锅子,一天也抽不了多少,毕竟操作麻烦占时间。60年代后期,农村抽旱烟的人渐渐少了,大多用废纸裁成一条一条的纸片,而后将烟叶卷上抽,戏称自制烟卷。这一创新,许多人烟量一下子就增多了,父亲每天一二十根,接近一包香烟。

  三个月后,父亲可以拄着单拐下地了。经申请批准,临时到养兔场干活。由于行动不便,只能干喂兔子的活,其实到外边割草相对轻快自由一些。喂兔子时,必须一蹲一起跟着兔窝挪动,父亲每次下蹲都得把受伤的腿伸出去才能蹲下,起立时又得双手撑拐才可站立。面对200多个兔窝,看着父亲艰难起蹲的身影,心里总是酸酸的……

  那时,我已11岁了,一放学就带着妹妹去帮父亲喂兔子,这时,父亲就能休息休息抽抽烟。久而久之,父亲的烟量每天就增加到了30余根。

  那个年月,农民的粮食都不够吃。一到收麦、收秋季节,母亲就得带上姐姐偷偷去捡拾麦穗、玉米和其它谷物。父亲不说吧,是村里干部,又是老党员,身不正无法说别人;骂家里人吧,一家人都得饿肚子,母亲姐姐也委屈。两难呀!刚开始,父亲还没收母亲的“战利品”,又吵又骂。后来也没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但毕竟心里不是滋味,只好抽烟解愁,越抽越愁!

  父亲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党性原则强,从不占集体便宜。他经常对我们说,是新中国拯救了咱们的小家,是集体经济给了他人生的精彩。这一点,我们兄弟姐妹受他的影响很深。

  父亲虽是村里干部,但还代管着农村信用社,服务村民的事还是挺多的。农民虽很穷,但年中年底分了红,总得到信用社存存取取,有时,哪家哪户日子实在紧的不行,父亲还得帮助他们去贷款。如此一来,与上边信用社的人和村民的交流也就多了,免不了相互递个烟,父亲的烟量悄然增到两包了。改革开放后,信用社实行存贷利差考核,不仅竞争激烈,而且业务多样、工作更加繁忙了。由于经济的活跃,村民存款贷款的次数增多,交往自然更加频繁。一来二去,自己抽,别人递,每天没有三包烟下不来。

  尽管竞争激烈,信贷灵活,但父亲做人做事的底线依然严防死守,说咱又不图赚钱谋财,就图个服务、方便村民的好名声。因此,违规操作和犯法的事坚决不干,损伤农户利益和昧良心的事坚决不干,对于不是正经生意的贷款坚决拒贷。父亲经营信用社几十年,所经手的存贷款不计其数,但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在村民中威信很高。上级信用社亦十分信任父亲,还制作牌匾专程赠送,以资鼓励和感谢。

  70年代初,农村多数人也开始买香烟了。好烟两毛多,一般的烟也就一毛左右。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与同学打架,把人家脸划破了,结果那个同学父亲找了我家。为了躲避挨揍,便用自己捡拾废铜烂铁攒下的私房钱(村子紧挨县城),给父亲买了一包9分钱的“羊群牌”香烟。贿赂真还奏效,父亲只是批评了几句,免了我一次皮肉之苦。

  有道是严父慈母,其实大多父亲也有慈心柔肠。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就派我去地区军分区教导大队学习无线电台。父亲怕我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一个月后,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到百十公里开外的部队驻地看我。当看到疲惫不堪的父亲时,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

  父亲担任村干部期间,非常忙碌。因为书记和村长不管的事全归他管,什么邻里纠纷、划分宅基地、公社县里开会、组织党员学习、村委会内部的繁杂琐事等等。父亲去世,村委会专门开了追悼会,支部书记悼词中尊称父亲是“村委会的总理”。

  父亲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因为年轻时在外地店铺熬过相公(学徒),学会了做菜,所以还是大厨。村里的婚丧嫁娶,大多是父亲做菜,直到50多岁才歇息下来。后来又做礼房先生,一年到头几乎清闲不了几天。我们多次劝他别支应这差事啦,年纪不饶人,吃不消的。父亲却笑笑说,咱又没啥能耐,邻里乡亲的能帮就帮,再说啦,帮助别人还不等于帮咱自己呀?!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父亲也卸掉了村干部的担子。我家分到了一头牛,几亩地,所以父亲便一心一意养牛种地。农民自主安排耕种收割事宜,倒是有了诸多的自由。为了打发时间,父亲烟量一点也没减少。

  20多年前,农田大多使用化肥了,收割也有农机具,自然就没人再养牛了。没事可做的父亲,隔三差五约上几个好友打打麻将,烟自然也少抽不了。有时我们也劝说父亲,年龄大了,少抽点烟,要抽就抽好一点的。过去家境不好,抽一些劣质烟儿女也能理解,但现在大家日子都过得去,可以供你抽好的。虽然父亲连连点头,但依然舍不得,有时候儿女给他买的好烟,他却悄悄到小卖部换成便宜烟。还振振有词,我的肺已经适应了一般烟,抽好的不习惯,浪费它干啥?然而,父亲交党费却从不含糊,几乎每次都多交。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生廉洁心向党,七秩清风效圣贤。他虽没给儿女留下万贯家财,但却留下了朴实无华、廉洁正直的做人品德。这一精神财富让后人终生受用。

  又是一年清明节,感怀亲人泪千行。

  26年前,父亲突然去世(后知心脏病),来不及半点尽孝,令儿女痛彻肝肺,心头也留下了永远的悲伤!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亲爱的父亲,您在天堂何时才能苏醒呀?我们作为您的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思念,无尽的思念……

  近期,疫情又开始全国蔓延了。老家相关部门有倡议,希望外地乡亲“心中有情,不分远近;缅怀先人,重于心不拘于形”,避免聚集性传染。故此,今年无法亲临父母坟前叩头祭奠,谨撰此小文寄托哀思,聊以慰藉。

上一篇: 戴相华:远去的兰花

下一篇: 我的老师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