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方含韵
有品方含韵
段奇清
韵,气韵,风韵、韵致,指的是情致、风度和韵味。
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薀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这里说的是创作文章者的韵致、风韵,即著文之人的情致、精神和智慧。郭沫若说,“作诗与作画,难得是清新,有品方含韵,无私始入神。”韵致、风韵是“有品”——品位格调高尚高雅。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爱说,“人面桃花”。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形色之美,更是“韵致”之美。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风筝误》中有:“有天姿没风韵,却像个泥塑美人”。也就是说,风韵、韵致,是指“精气神”,有了它,美的才有灵气。
韵致、风韵,是有灵气、风味的花。姹紫嫣红,鹅黄嫩绿,是花的色之美;萼绽蕊肥,朵硕瓣壮,是花的形之美;而当有了“灵巧活泼、高雅华丽”的精气神,花才有了韵致与韵味。红苞绿芽,黄蕊紫茎,是花的色之美;圆蕊齿瓣,含苞半开,是花的形之美,而当体现出“节励金风,姿妍玉露”,花才有了风范、韵致。芳苞或明或暗,或深或浅,是花的色之美;亭亭簇簇,离离萋萋,是花的形之美,而那迎晖的妖娆,惊风的娇颤,以及对看花人似送似迎的依依与恋恋,才是花的韵致之美。
花的韵致、风韵,其实是看花人在花上的寄意与寓情。比如,花卉中的 “四君子”,分别代表着傲、幽、澹、逸的不凡品质,这是人们在借花来喻自己的志。又比如,人们视菊为逸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丁香为素友,兰为幽友,蔷薇为野友,海棠为闺友,桃李为芸窗友……这些,无不是借花来表达自己渴望远离尘世的纷扰,觅得一处清新、清静之所的心情。
韵致、韵味,是清新、自然的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李白的《山中问答》。“你要问我何以栖居在青翠苍绿的山中吗?我只是笑笑并不作答,请你看看这悠悠然远去的流水中的桃花吧……”字里行间流泻的是诗人酷爱大自然、天真开朗,自信、清新、脱俗的韵致。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曲之中有务头,则全曲皆活。”“务头”是什么?即曲中最紧要的话,或者最精彩之处。李渔在《牡丹亭•惊梦》中,为杜丽娘写了这样的一句唱词:“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韵致、气韵是一曲的“务头”,是“天然浑成”的“点睛”之笔。
宋代秦观《五百罗汉图记》中言:“世传吴僧法能之所作也,笔画虽不甚精绝,而情韵风趣各有所得,其绵密委曲可谓至矣。”人生的笔画不必“精绝”,却应“情韵风趣各有所得”。
想到了汪曾祺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一文中说,“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是“总得找点乐子”的“务头”,即韵致、风韵,让汪曾祺人生的这部曲子全都“活了”起来。不说他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戏曲,而他的“美食随笔”,把高邮的咸鸭蛋、萝卜、苦瓜,这些极为普通的东西,描绘点染得活色生香,丰润甜蜜,体现出了他无关财富又宽厚无边的情致和风度。因而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一个人有韵致、风韵,就会乐趣无限,乐观无边。即使五六十岁了,照样可以刷最新资讯,用最酷的电子产品,熟悉微信新功能,活用淘宝甚至闲鱼……
有品含韵,你庶几成了“律吕”和“风标”。
下一篇: 我的军旅梦
评论[1条]
更多>